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酱香型大曲中具产酶功能霉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酱香型大曲中筛选功能菌。方法:从贵州省某酒厂的酱香大曲中分离到19株霉菌,测定了各菌株的液化酶、糖化酶和蛋白酶活力。结果:筛选到两株同时产液化酶、糖化酶和蛋白酶三种酶活都相对较高的菌株,对两株菌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经鉴定两株菌分别为谢瓦散囊菌FBKL3.0004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FBKL3.0013。结论:筛选的两株菌能够应用于白酒酿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茅台镇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大曲及从中分离的霉菌为研究材料,分析茅台镇酱香白酒5个酒厂酿造大曲的理化指标、水解酶活及其霉菌水解酶组成及酶活,以进一步解析酱香大曲霉菌与大曲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酱香型大曲间糖化力86.91~535.06 mg/(g·h)差异较大,其它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且5种大曲中都能检测到多种水解酶酶活,但液化酶、糖化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植酸酶差异较大,可能与大曲中的霉菌种类有关。此外,分析从大曲中分离霉菌产酶活性,发现分离霉菌能产多种酶,且霉菌产糖化酶酶活(0~1724.56 U/g)和中性蛋白酶酶活(0~2671.00 U/g)差异较大。曲霉主要产糖化酶、蛋白酶、果胶酶等,毛霉主要产糖化酶和蛋白酶,根霉主要产糖化酶,青霉主要产脂肪酶和果胶酶,说明霉菌对大曲中酶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感官特性酱香型大曲理化指标与霉菌群落之间的关联性,以白曲WQ、黄曲YQ和黑曲BQ为研究对象,测定三种大曲的6个理化指标,分离鉴定大曲中霉菌,通过冗余分析法分析三种大曲理化指标和霉菌群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黄曲YQ的液化力较高,发酵力和酯化力较高的为黄曲YQ(1.56 U,22.63 U)和黑曲BQ(1.51 U,22.48 U)。三种大曲共分离鉴定到6个属13种的霉菌78株,其中白曲WQ有7种,分别为Paecilomyces subglobosu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伞枝横梗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Lichtheimia ornata、缓慢产黄青霉Penicillium tardochrysogen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Epicoccum endophytica;黄曲YQ有6种,分别为分枝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a、伞枝横梗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 Lichtheimia h...  相似文献   

4.
朱德文  蒋英丽  高鸿  等人 《酿酒科技》2014,(6):39-41,46
以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为材料,采用平板分离法初步筛选出11株芽孢杆菌;通过麸皮培养基在55℃条件下液态发酵,进一步筛选出1株产焦酱香的芽孢杆菌(MT6),并结合菌株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MT6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sp.)。该菌株可制成微生物强化菌剂,初步应用于高温型大曲酒的增香提质。  相似文献   

5.
酱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酱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重要香型,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风格特点,其所具有的独特风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欢。大曲在白酒的发酵中有着重要作用,作为白酒的糖化发酵剂,大曲发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微生物和酶等物质,形成了酱香大曲特有的风味。该文系统综述了酱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产香成分分析、酶活研究,以及大曲微生物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酱香型白酒酿酒微生物的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从中温大曲中分离98株霉菌进行纯培养,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初步分析后得到6个不同的类群,从各类群中随机选取1个代表菌株进行5.8S-ITS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分布在Monascus属、Eurotium属、Rhizopus属、Cladosporium属、Penicillium属、Absidia属等6个已知真菌属,揭示了中温大曲中霉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针对性控制曲坯表面霉菌的生长,该研究在原有制曲工艺的基础上,对大曲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点进行合理调整,从曲坯表面分离出霉菌菌株并进行鉴定,同时通过研究安曲间距、覆盖物、一次翻曲时间以及霉菌擦拭等对曲坯表面霉菌生长情况以及曲坯感官和理化指标等的影响,摸索出控制冬春季中高温大曲表面霉菌生长的措施。结果表明,从曲坯表面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霉菌菌株L1,经鉴定为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在原有制曲工艺的基础上,保持安曲间距为2.0~2.5 cm、选择厚度为12~15 cm稻草作为覆盖物、调整一次翻曲时间为安曲后第3天,在此控制条件下,曲坯表面霉菌生长面积可降至50%,长度控制约为2 mm。一次翻曲时进行霉菌擦拭操作结果表明,断面菌丝更为明显和饱满,糖化力和酯化力指标略有提高,分别为783.3 mg/(g·h)、643 mg/(25 g·7 d),该研究对中高温大曲质量稳定和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中温大曲中分离了一株能在60-62℃生长良好的耐高温霉菌。经测定,该菌产生孢囊孢子,形成与孢囊梗对生的假根;同化纤维二糖等15种碳源,硝酸钾等氮源;耐46%的葡萄糖、12%的NaCl;在PH1.8-9.2间均能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9.
酱香大曲的研究已经涉及制曲方式、原料、发酵温度、翻曲次数、微生物的应用、风味成分检测等多个领域,但对于四川、贵州两大核心产区的酱香大曲的比较研究较少。本论文对贵州产区和四川产区以及新老车间的酱香大曲感官、断面、香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贵州产区大曲酱香味比四川产区突出,老车间与新车间相比曲心水分挥发更好;通过对大曲水分、酸度、糖化力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发现新车间大曲水分含量比老车间高0.7%,新老车间大曲酸度为1.8~1.9 mmol/10g,但水分与酸度均无显著差异,贵州与四川大曲水分含量为9.7%、9.5%,酸度为1.8 mmol/10g、1.5 mmol/10g,糖化力为192 U、229 U,三组数据均无显著差异;通过HS-SPME-GC-MS对大曲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44种主要风味化合物,其中正戊醇、环氧乙烷、(甲氧基甲基)环氧乙烷和N-甲基乙胺等造成新车间风味物质总量高于老车间的风味化合物对大曲香气并无较大贡献,2,6-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川芎嗪这类物质在四川大曲中未检出,贵州大曲中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0.
茅台酒大曲中3株耐高温霉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温富集法从太空搭载的茅台酒大曲中筛选到3株在50℃以上可旺盛生长的霉菌,通过归属鉴定,它们分别为Gilmaniella、Gilmaniella和Absidia;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50℃、50℃和45℃,最适pH分别为4.0、4.0和4.5,热致死温度分别为70℃、70℃和65℃.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可培养方法和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对酱香型白酒仿生机制曲和传统人工曲发酵过程真菌群落组成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icherhanmomyces anomalus,Pichia kudriavzevii,Candida tropicalis,Kodamaea ohmeri,Kazachstania humilis,Kluveromyces marxianus和Aspergillus属丝状真菌可以同时被两种方法检出,从曲坯成型入仓到发酵结束出仓,真菌多样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与二代高通量测序结果相比,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在种水平上更适合于小类真菌多样性的鉴定。此外,高温大曲多数优势真菌属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调节机制,其中包括55个真菌属呈现显著正相关,6个真菌属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制作过程真菌群落组成及其特征,旨在为挖掘高温大曲中功能微生物及阐明高温大曲发酵机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独特,其风味、口感都广受消费者喜爱。细菌在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是主要的生香来源,因此,研究酱香型白酒大曲细菌菌群结构对于解析其与产酱香风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升其酒体风味。该文阐述了酱香型白酒大曲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功能性,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酱香型白酒中的作用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酱香型白酒大曲中细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可培养方法对酱香大曲酵母进行分离、鉴定,共筛选出12株酵母,用高粱培养基对酵母的产香功能进行初筛,通过感观评定确定1株主要产果香味的酵母菌株,被筛选出的酵母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26S r DNA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确定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对产香酵母风味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醇类物质相对百分含量提高了51.87%,包括乙醇、异丁醇、异戊醇、苯乙醇等,这些醇类物质共同赋予发酵产物果香味;酯类物质相对百分含量提高了41.39%,包括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呈现清灵果香,其他产物如丁酸乙酯、2-甲基丁基乙酸酯、丙酸正戊酯、辛酸乙酯、十六酸乙酯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果香味;还检测到少量的酚类、酮类、醛类、烷烃类以及少量未定成分的物质。对酱香大曲产香酵母分离筛选及功能特性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酱香型白酒呈香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进一步挖掘酵母资源在白酒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名扬  王仲文 《酿酒》2003,30(1):81-82
我们以酱香型白酒生产所使用的高温大曲为含菌样品,经分离获多株耐高温细菌,对它们的生化及香气特征的测定,确认B3-1菌株为主要功能菌。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B3-1菌株归属于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传统分离纯化技术对不同储存期(4~7个月)的宋河中高温大曲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霉菌进行鉴定,结合其理化指标检测结果确定宋河中高温大曲的最佳储存时间。结果表明,从不同储存期的宋河中高温大曲中共分离得到22株霉菌,其中,储存期为4、5、6个月的宋河中高温大曲分别获得6株、4株、12株霉菌,经鉴定为5个属的14种霉菌,其中,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和横梗霉属(Lichtheimia)存在于储存4、5、6个月的宋河中高温大曲中,储存期为6个月的宋河中高温大曲中霉菌种类最多,且糖化力、发酵力和酯化力最高,分别为717.5 mg/(g·h)、1.97 g/(0.5 g·72 h)、13.04 mg/(50 g·7 d),确定宋河中高温大曲的最佳储存时间为6个月。  相似文献   

16.
霉菌是酱香型白酒酿造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多种活性酶,对原料中淀粉、蛋白质等的降解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酱香型白酒中的酱香风味的重要来源.本文概述了酱香型白酒霉菌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酱香白酒酿造过程中霉菌的多样性,为后期酱香型白酒酿造霉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治宇  黄永光 《食品科学》2020,(22):184-192
在前期利用宏基因组学系统分析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培养方法及18S rRNA基因测序,对茅台镇酱香白酒酿造的7个不同轮次主要酿造区域环境和大曲中可培养霉菌种群结构多样性进行研究,分别分离得到614株和486株霉菌,通过形态和18S rRNA基因测序比对分析,共送检256株霉菌,最终从环境样品中鉴定得到27个属57个种不同霉菌,大曲样品中鉴定得到15个属31个种不同霉菌。通过对不同酿造轮次环境和大曲中可培养霉菌多样性结构分析,明确了Lichtheimia、Mucor、Aspergillus、Monascus、Rhizomucor、Paecilomyces、Schizophyllum等属是酱香白酒酿造环境中具有绝对优势的霉菌;Lichththeimia、Aspergillus、Penicillium、Phanerochaete、Thermoascus等属是酱香白酒酿造大曲中具有绝对优势的霉菌;通过对轮次间种群结构差异性分析、酿造环境和大曲中霉菌种群结构差异性分析,对比霉菌在各轮次的消涨变化、消亡率和富集率高低,深入剖析了酿造环境和大曲中霉菌对酱香白酒发酵的重要意义,从微生物角度诠...  相似文献   

18.
从中高温大曲中筛选产糖化酶菌株,并制作霉菌麸曲,对麸曲的制作条件和酿酒性能进行测定.分离得到两株高产糖化酶菌株JQ-1、JQ-2,其鉴定结果分别为米根霉菌(Rhizopusoryzae)和卷枝毛霉菌(Mucorcircinelloides).为了使菌株能更好的应用生产,以JQ-1、JQ-2菌株制备霉菌麸曲,制曲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9.
通过传统微生物分离筛选与分子鉴定方法,对茅台镇酱香型白酒连续7轮次的大曲和酿造环境样品的可培养细菌进行研究,从样品中共分离得1 370株细菌,归属于5个门、28个属和59种细菌。所分离菌株中Bacillus solani、B.gottheilii、B.paralicheniformis、Brevibacillus agri、Pseudomonas xanthomarina、Lelliottia nimipressuralis、Aureimonas sp.、 Sphingobacterium daejeonense、Oceanobacillus indicireducens、Cronobacter sakazakii、Mixta gaviniae、Paraburkholderiafungorum、Viridibabacillus arvi和Atlantibacter hermannii在酱香型白酒酿造中鲜有检出并报道。细菌的分布频率和优势度分析表明,Bacillus、Lysinibacillus、Staphylococcus和Micrococcus为大曲中的核心可培养细菌,Bacillu...  相似文献   

20.
以某制曲车间提供的培养了22 d的浓香型中高温大曲为原料,在不同培养温度下,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多次筛选,并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两株耐高温真菌。通过形态学及真菌ITS、18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确定分别为微小根毛酶、布氏横梗霉,两株真菌分别标记为Q1、M1。该菌在45℃条件下正常生长繁殖。通过发酵对筛选到的两株耐高温霉菌进行产酶特性比较。以小麦为发酵底物,模拟曲房发酵条件,对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原料经过润粮、粉碎和灭菌后进行接种、发酵。分别设置发酵温度为25℃、45℃:发酵湿度为40%、70%、95%。研究发现Q1菌株产糖化酶的能力受湿度影响较大,M1菌株产糖化酶的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大,Q1、M1菌株所产糖化酶酶活最高分别为126 U/g、122 U/g:Q1菌株在高湿较高温度条件下有很好的产酶能力,蛋白酶活最高达到83.59U/g,M1菌株产蛋白酶的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受湿度影响大。Q1、M1菌株所产蛋白酶酶活最高分别为83.240 U/g、91.662 U/g。最高糖化酶、蛋白酶酶活均在发酵条件为45℃、95%的湿度下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