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LC/QQQ)测定食品包装制品中壬基酚的迁移量,同时研究了壬基酚在4%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异辛烷五种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采用LC/QQQ法测定迁移液中的壬基酚,样品加标回收率可达92.7%,相对标准偏差为3.3%。壬基酚迁移量主要受迁移温度和食品模拟液种类的影响。壬基酚迁移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油脂类食品模拟液中迁移量最高,迁移基本规律为油脂类模拟液醇类模拟液酸性模拟液水。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定量分析20批次塑料包书膜中6种邻苯类增塑剂的含量,并研究其迁移行为。采用二氯甲烷索氏提取,正己烷、橄榄油和人工汗液浸泡等方式处理样品,全扫描定性目标物,选择离子扫描定量。10批次包书膜样品检出DEHP,研究塑料包书膜中DEHP的迁移行为得出,DEHP的迁出量随着迁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单面浸泡所迁移出的DEHP较双面浸泡要少,可能包书皮的背面胶黏剂中也含有增塑剂。正己烷与橄榄油相比是更为苛刻的油性模拟液;由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为脂溶性物质,因此DEHP不能在人工汗液中实现迁移行为。塑料包书膜产品中含有增塑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应尽量避免与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接触,并杜绝与油脂性物品接触。  相似文献   

3.
研究市售的含有植物纤维或玉米淀粉的食品接触产品质量状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参考标准要求并结合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材质分析、总迁移量、重金属(以Pb计)、脱色试验、五氯苯酚特定迁移量及砷、镉、铬、铅含量等维度对含有植物纤维或玉米淀粉的食品接触产品进行研究。35批次样品中有2批次塑料主体材质为密胺,2批次塑料主体材质为聚乳酸,31批次塑料主体材质均为聚丙烯;35批次样品的重金属(以Pb计)、脱色试验、五氯苯酚特定迁移量等项目均符合所参照标准的要求;35批次样品均检出至少含2种重金属,有4批次一次性淀粉餐具总迁移量超标。从检验结果可知,市面上销售的含有植物纤维或玉米淀粉的食品接触产品存在总迁移量超标及样品含重金属的情况,说明市场上该类产品确实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在广州市不同流通领域购买发泡餐具样本30批次,通过测定在100℃下与水、酸、醇、油脂类四种食品模拟物接触2 h后模拟物中二氟二氯甲烷、苯乙烯单体的迁移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初步确定发泡餐具中二氟二氯甲烷和苯乙烯单体迁移的风险等级。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模拟物中二氟二氯甲烷、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通过计算日累计暴露量,结合专家评估的方式进行风险分析。苯乙烯单体在水、酸、醇、油脂类4种食品模拟物中均有迁出,在油脂类食品模拟物中苯乙烯单体迁移出来的量较高,其次是水、醇、酸类;所采集的样本中苯乙烯单体日累计暴露量小于0.01 mg/(d-1·kg-1体重)。二氟二氯甲烷在四种食品模拟物中均未检出。根据样品中二氟二氯甲烷、苯乙烯单体的迁移情况,苯乙烯单体的日累积暴露量,结合苯乙烯安全摄入量以及专家评估结果,最终确定发泡餐具中苯乙烯单体迁移的风险等级属于L级(低风险),二氟二氯甲烷迁移的风险等级属于A级(可容许风险)。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生态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可降解微塑料相比,不可降解微塑料因持久、耐用、经济和应用广泛等特点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不可降解微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并可能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等环境行为。纵使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微塑料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互作用的危害仍未被系统阐明。综述了不可降解微塑料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微塑料影响重金属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为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儿童用品塑化材料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DBP、BBP、DEHP、DNOP、DINP和DIDP)含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增塑剂在4种不同模拟物(模拟唾液、酸性模拟汗液、碱性模拟汗液和油脂类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200批次儿童用品中有24批次增塑剂含量超过参考值要求;增塑剂在模拟唾液、酸性模拟汗液以及碱性模拟汗液中的迁移程度比较接近,在油脂类食品模拟物异辛烷中的迁移量要远远超过另三种模拟物。  相似文献   

7.
《广州化工》2021,49(12)
外卖食品在与塑料餐盒接触的过程中,餐盒中的塑化剂会随食品环境改变而迁移到食品中,从而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实验选取一次性塑料餐盒为研究目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一次性塑料餐盒中10种常见塑化剂的含量,并选择适当的模拟液,分别模拟其在不同食品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迁移规律。在两种餐盒中均检出了DIBP、DBP和DEHP,在不同模拟液迁移实验中,这三种塑化剂均有迁出,且受模拟液种类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密胺塑料中三聚氰胺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琳 《广东化工》2014,(12):40-42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研究食品模拟物种类、接触时间、接触温度、乙酸浓度、乙醇浓度、重复使用和微波加热等迁移条件下,密胺塑料中三聚氰胺在水、4%乙酸(w/v)、10%乙醇(v/v)、95%乙醇(V/V)和异辛烷等5种食品模拟物和牛奶样品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模拟物的属性对迁移行为有显著影响,迁移量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增加而变大。酸性食品和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迁移风险较高,且需控制密胺塑料的使用温度、盛放时间、重复使用次数及微波加热功率和时间以降低密胺塑料中三聚氰胺迁移风险。  相似文献   

9.
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对市售的6种食品接触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1#~6#)材质进行鉴别,测试了其在不同浸泡条件下的总迁移量,并对部分样品的蒸发残渣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与4#样品材质定性结果与其标注材质不一致;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总迁移量远大于传统聚乙烯(PE)塑料购物袋,2#~6#样品在4 %(体积分数,下同)乙酸模拟液中浸泡及1#~6#样品在95 %乙醇模拟液中浸泡时的总迁移量均超过限量要求(10 mg/dm2),说明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直接接触食品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风险;样品中的PBAT能在95 %乙醇中溶解;样品中掺杂的CaCO3在4 %乙酸模拟液中出现了大量迁移,这是由于CaCO3本体发生迁移及CaCO3与乙酸发生反应生成了乙酸钙;淀粉(ST)颗粒在水中会发生糊化脱落,而乙酸进入ST颗粒中会破坏ST的分子结构,导致掺杂ST的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总迁移量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标准、生产许可证要求及其他质量关注热点,重点分析了新型高强度纸杯的渗漏性能、杯身挺度、溶剂残留量、总迁移量及重金属、荧光增白剂、增塑剂等项目,并对其在食品模拟液(4%的乙酸溶液)中的总迁移量随加热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应对措施,建议对标准进行修订,建立食品包装用纸杯的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发展绿色包装。  相似文献   

11.
白酒接触塑料中增塑剂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增塑剂DBP和DEHP的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4.6×150 mm5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外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为2 ng,回收率范围85.6%~113.5%,相对标准偏差为3.4%。结果表明,几种白酒接触塑料在乙醇溶液中增塑剂DBP和DEHP有不同程度的的迁移。其迁移量与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塑料材质等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孙岩  王振华  杜悦  崔洁  高昂 《塑料科技》2014,(7):110-113
建立了一种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迁移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萃取溶剂对食品包装材料模拟液中17种PAEs进行提取,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7种PAEs的分离较好,方法检出限为0.14~0.30 mg/kg,线性范围0.5~8.0 mg/L,相关系数大于0.9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4.8%,回收率为95.0%~116.0%。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可同时检测食品包装材料中17种PAEs类增塑剂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13.
熊平  张洁  周密  钱欣 《塑料》2014,(4):54-56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PLA薄膜中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BXA)增塑剂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情况,通过对色谱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重现性好、定量准确可靠的特点。回收率为61.2%到113.6%,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PLA膜中增塑剂BXA在蒸馏水、3%乙酸、15%乙醇、异辛烷等4种模拟食品介质中的迁移量分别为0.057、0.143、0.215、1.938 mg/dm2,均低于欧盟指令规定的3 mg/dm2的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含有51 %的纳米硫酸钙(CaSO4)与聚乙烯(PE)为主要原料,通过熔融共挤制备了一种绿色低碳可降解的新型环保复合薄膜,并与同等碳酸钙(CaCO3)含量的PE/CaCO3复合薄膜比较,研究高填充无机纳米聚烯烃复合软包装材料的应用性能。采用拉力试验机、高温凝胶色谱仪、氙灯日晒老化试验箱、总有机碳(TOC)分析仪等设备对其物理性能、卫生性能、降解性能、碳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PE/CaSO4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优于同等含量的PE/CaCO3复合薄膜,总迁移量(水、4 %乙酸、20 %乙醇、95 %乙醇、异辛烷)、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未超出国家标准的限量要求,在加速老化条件下,其拉伸性能和重均分子量均能达到光降解塑料的要求,且其碳含量远较其他塑料薄膜要低。  相似文献   

15.
根据增塑剂的迁移特性,确定出一种增塑剂迁移率的测试方法。结果显示,测试方法的最适合测试条件为,时间2 h,温度60℃,增塑剂添加量60份,试片厚度1 mm。根据试验数据,有利于PVC制品生产厂对储存温度、时间、压力(制品叠加所产生)的选择,来最大程度降低制品中增塑剂的迁移风险。同时研究了加工温度、PVC树脂粉规格牌号、增塑剂种类、稳定剂添加量对增塑剂迁移的影响程度。并对各试验现象,从内部分子结构及形态,给出迁移机理的解释,为将来了解新助剂的迁移特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对现榨茶油和市售塑料桶装食用油中的6种酞酸酯类增塑剂(PAEs)的含量进行了检测。考察了接触时间、温度及微波加热等因素对PAEs向食用油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塑料桶装食用油中的PAEs含量明显高于现榨茶油;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升高,PAEs的迁移量明显增加;微波加热后,PAEs的迁移量增加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塑料制品在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食品接触塑料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各国对各种食品接触塑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限量规定越发严格。全面细致地了解各国对于食品接触塑料中有害物质迁移的相关规定,对于食品接触塑料的生产加工以及进出口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各国标准以及已有文献,对食品接触塑料中重金属迁移限量、食品模拟物的选择、迁移条件的确定、检测方法以及迁移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以后迁移实验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多种增塑剂在洗涤剂模拟液中的抽出率。部分增塑剂标有标准物质且有强紫外吸收基团,可以通过色谱等手段精确测量,而其他增塑剂则只能使用差量法研究增塑剂抽出的规律。研究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各有局限性,需根据增塑剂种类不同选用合适的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19.
淋溶条件下生物炭对矿区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450℃下制备生物炭,将生物炭按5%的炭土比例施入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通过室内土柱淋溶试验,分析加入生物炭对土壤淋出液pH、重金属纵向迁移行为及重金属累积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生物炭处理后土壤淋出液的pH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说明生物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的酸性。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降低了重金属向下层土壤迁移的风险,淋溶后土柱中Pb、Cu、Zn和Mn的纵向迁移量分别降低了65.93%、50.95%、49.29%和30.95%,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纵向迁移抑制的顺序为Pb>Cu>Zn>Mn,生物炭对Pb的钝化效果最好。随着淋溶液体积的增加,Pb、Cu、Zn和Mn这4种重金属的淋溶累积释放量总体上呈现出前期快速溶出和后期缓慢溶出两个明显的阶段。4种重金属的累积释放量大小为Pb>Mn>Zn>Cu,添加生物炭后明显降低了重金属的累积释放量。对土壤中金属释放过程进行数学方程拟合后发现,应用Elov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重金属释放过程,说明这4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淋溶和释放过程的机制不是单一反应过程,而是属于活化能变化较大的复杂反应过程。加入生物炭后各重金属的b值均低于对照组,重金属迁移速率随着生物炭的添加而降低,说明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力,降低因土壤淋溶作用而引起的重金属迁移,可以实现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矿区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快速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欧盟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特殊迁移量的测定方法。采用GC-MS对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特殊迁移量进行研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有机溶剂(乙醇和95%正己烷)作模拟液进行线性曲线测定,比较两种模拟液对曲线及方法的影响。研究发现乙醇模拟液的线性相关系数和灵敏度比95%正己烷模拟液高,重现性更好。该方法简单、可靠,指出了模拟液对迁移量测定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邻苯二甲酸酯类迁移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