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速带是中国典型路况,过坎冲击及坏路行驶很容易引起驾乘人员的抱怨,同时驾驶员对车辆操稳性能要求也很高,对于驾乘舒适性与操稳性能体验,来自客户的市场抱怨,通常是底盘硬、振感强、松散、异响或者路面噪声等。本文介绍了如何将客户抱怨转化为工程语言、建立更贴近市场抱怨的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方法,确定本品车型A和车型B均优于竞品车型,提出一种转毂-车辆前、后轴过坎冲击贡献量分析方法,判断车辆乘坐冲击舒适性影响因素,得出结论本品应保持该性能设计“DNA”。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公路护栏检验的实车碰撞试验中,所使用的车辆选择原则较为粗略,只规定了车辆车重、重心等大致参数,所用车辆较为随意,并不能代表我国的主流车型,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车碰撞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论文通过我国汽车保有量调查和分析,得出主流车型表,并利用逆向建模建立了目前保有量最大的车辆模型,为护栏的检验和研发提供了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平台翻滚的实车试验,建立有限元与多刚体两种整车仿真模型,并对比实车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合仿真与理论分析,研究翻滚角速度与车身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翻滚角速度可作为量化车辆翻滚性能的评价指标结论。通过单因素研究,得出各车身参数(质心高度、车身高度和车辆轮距)对翻滚性能影响的基本规律,以翻滚角速度为指标,结合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和多刚体仿真技术,构建车辆翻滚性能与车身参数间的经验公式,实现车身参数与翻滚性能间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回归检验与实车对比试验检验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应用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分析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参数与汽车悬架参数的耦合特性机理。首先分析了液压式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工作原理;其次,研究了减速带的动态模型激励函数,并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换能器模型,并从换能器的作用机理入手,通过复模态理论分析车辆—换能器的振动模型动力学特性;最后,依据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与汽车悬架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采用不同参数的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对汽车运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回收能量潜能大小的角度分析了汽车悬架参数对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运动特性的影响。为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虚拟仿真和实车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路面减速带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基于ADAMS,建立了整车模型和包含减速带的路面模型,进行虚拟仿真试验;搭建试验系统,进行实车试验,得出了汽车通过不同路面减速带时,车身振动加速度和轮荷冲击系数随车速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梯形横断面轮廓的减速带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影响最大,圆弧横断面次之,抛圆相切横断面影响最小;减速带的宽度与限制车速成正比,高度与限制车速成反比;即在限制车速较高的道路上,宜布置宽度较大,高度较低的圆弧横断面减速带。  相似文献   

6.
将高压离心风机应用于小型电动清扫车辆上,通过布局设计、参数计算、结构设计及实车验证,实现了小型电动清扫车负压清洁功能,可实现对路面的快速清扫,并可对可视垃圾的吸扫清洁。通过实车试制,验证并达到了设计效果,为小型清扫车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震动和噪声,设计了一种新型减速带装置。当车辆高速驶过减速带装置时,减速带面板瞬间不会下降,保持其应有的作用;而当车辆以低速驶过时,减速带面板在一对扇形齿轮的作用下缓慢下降,直至与地面平行,将车辆冲过减速带时的刚性冲击转变成柔性冲击,从而增强车辆通过的平稳性,减少震动和噪声;车辆通过后,复位弹簧作用使减速带复原;装置还实现了将车辆冲击减速带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存储利用。  相似文献   

8.
双前桥工程自卸车的侧滑调整不当会降低车辆检测下线的侧滑通过率和增加下线车辆的调试难度,为了减少这种不利影响,本文介绍了双前桥工程自卸车侧滑的调整方法在提高该类车型侧滑一次通过率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型号轿车试验场强化路可靠性试验阶段出现的后轴断裂问题,对该车后轴断裂部位及有限元分析的薄弱位置进行了应变载荷谱测量,重点对比计算耐久强化路的后轴断裂裂纹处的疲劳损伤;同时利用MTS六通道耦合系统对该试验样车和对标车辆的后轴和车身进行振动模态扫频,通过振动扫频分析两车后轴振动频率差异原因以及和车身振动频率的关系.强化试验和扫频结果表明,两车后轴的疲劳损伤主要集中在试验场搓板路面,车速对试验样车的疲劳损伤影响波动显著,搓板路强迫振动激励大于20Hz时两车损伤差别较大,后轴的振动模态频率与搓板路激励频率较接近,造成试验样车后轴具有较高的应力分布而产生疲劳断裂,研究结果对断裂后轴的结构改进及提高后轴的疲劳强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稳态减速带能量捕获装置,建立了其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在(前)后轮和前、后轮分别冲击减速带的情况下,分别选取常用的4种减速带进行对比,研究不同减速带参数下,双稳态振动发电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得出在第Ⅱ类减速带参数下,系统跨过势垒的次数最多,做大幅运动的时间较长,平均输出功率最大;在选取最佳减速带形状的情况下分别对不同车重下系统的发电量进行研究,得出车辆越重,发电量越大的规律。通过对外部负载电阻的研究,获得了最优电阻。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减速带能量捕获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再生制动功能为新能源车型必备功能,可有效提高新能源车辆续航里程。电控制动助力器应用于新能源车辆可提供再生制动工况制动踏板力协调功能,使得驾驶员所感受的踏板力跟传统真空助力器车型相似。再生制动工况踏板力补偿依赖于制动系统pV曲线,通过建立协调式再生制动系统的物理模型,运用软件自学习算法,调整软件内部预设的驾驶员制动意图参数曲线与实车制动液量和压力曲线相匹配。通过软件的实车标定与匹配以及实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软件自学习的新能源协调式再生制动系统,可以确保制动踏板感觉在有制动能量回收和无制动能量回收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履带车转向力学模型不考虑离心力的影响,为了准确计算履带车实际转向过程中的各个转向性能参数,在深入研究履带车转向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考虑离心力和履带滑移/滑转等影响因素下的履带车转向数学模型,并以某一具体车型为例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转向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会对转向性能产生影响,与传统转向模型分析结果相比,考虑离心力影响时的履带接地段压力呈现梯形状分布并非传统上认为的均匀分布;车辆在黏性度大的土壤上行驶时履带的滑移/滑转也会影响转向性能。实车试验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为履带车的设计与优化以及平稳转向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再生制动功能为新能源车型必备功能,可有效提高新能源车辆续航里程。电控制动助力器应用于新能源车辆可提供再生制动工况制动踏板力协调功能,使得驾驶员所感受的踏板力跟传统真空助力器车型相似。再生制动工况踏板力补偿依赖于制动系统PV曲线,通过建立协调式再生制动系统的物理模型,运用软件自学习算法,调整软件内部预设的驾驶员制动意图参数曲线与实车制动液量和压力的曲线相匹配。通过软件的实车标定与匹配,以及实车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软件自学习的新能源协调式再生制动系统,可以确保制动踏板感觉在有制动能量回收和无制动能量回收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转向车轮四个定位参数,导致了轮胎与地面相互作用复杂化。所以,转向车轮定位参数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必须重视。本文比较了海南洋浦昌华运输有限公司在同一车型上变更车轮定位参数前后,一个年度内上下半年对车辆油耗和轮胎寿命的统计数据。并且列举了海口某机动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对营运车辆进行检测时,一批车辆转向车轮侧滑量,证明新车或在用车辆,均必须保持正确匹配的车轮定位参数。  相似文献   

15.
以某车型为载体,针对C-NCAP及国家法规的ODB工况要求,利用虚拟样车分析技术,建立完成整车碰撞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求解计算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偏置碰撞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确认了仿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通过虚拟仿真设计与试验设计相结合,在虚拟仿真阶段对车辆的结构安全性能进行改进优化,大大减少了实车碰撞次数,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车辆结构安全性能,并降低了汽车的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减速带存在的弊端,设计了一种新型减速带,可以根据汽车速度的不同实时调节缓冲力度,同时还具有发电的功能,将汽车行驶过程中对减速带的压力势能通过转化收集储存在蓄电池内,通过LED灯在夜间光线弱的情况下提醒司机,避免了车辆的强烈震动影响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车型,依据实车车身用UG建立了该车型整车的三维实体模型,利用Hypermesh进行了网格划分,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3.0求解了该车辆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学特性,获得了乘员Z方向位移和加速度曲线,整车Z方向位移和加速度曲线并分析了车辆的振动加速度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为该车型的NVH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实际的经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的实车匹配性,进而验证其在实车碰撞过程中的吸能可行性,针对众泰2008这款车型的结构特点,修正已有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结构参数,设计制造出与之匹配的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并实现其在实车上的安装与应用.这样既验证了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的实车匹配性,也为进一步的实车碰撞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微型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对比分析了用于电动汽车的几种不同电池和电机,选取了能量密度大、使用性能优越的锂离子电池和体积小、效率高的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电动车的能量和动力源.建立了微型纯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电机及整车的力学和数学模型,基于ADVISOR软件建立了车辆、电池、电机和整车的仿真模型.根据整车设计技术参数进行车辆行驶性能仿真,选取CYC_ECE循环工况,估算出该工况下车辆的电量消耗及续驶里程,并对动力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比仿真结果与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动力系统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潮汐车道转换繁琐和停车杆升降耗能的问题,设计了1种可变通行方向的减速带,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道路车辆的通行方向。论述了该减速带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对关键零件进行了受力分析和强度核算。该减速带在车辆通行过程中,不仅对车辆具有减速作用,还能巧妙利用车辆的制动能量进行储能,完成对能源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