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  相似文献   

2.
莱北低凸起位于渤海海域的南部,受两大富烃凹陷夹持,构造演化复杂,断块圈闭破碎,油气成藏规律复杂,长期没有商业发现。通过对莱北低凸起各个构造20余口钻井实钻数据及各项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莱北低凸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合近期的勘探发现,进一步总结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汇聚类型决定油气在凸起上的富集区带,莱北低凸起的东西段分别发育“断层汇聚型”富集带和“构造脊汇聚型”富集带;油源断裂活动性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效率,当已钻井所在圈闭运移断层的断距大于80 m时,浅层普遍获得较好的油气发现;断砂配置关系制约油气向储层充注的效率,当断砂接触面积大于10×103 m2时,新近系圈闭普遍能有较好的油气丰度及烃柱高度。运用建立的成藏模式对莱北低凸起新近系未钻岩性圈闭进行了综合分析,筛选出23个有利目标砂体,在后续的钻探中获得成功,证实了该成藏模式的有效性,并在莱北低凸起获得重大突破,找到了第一个亿吨级商业性油田——垦利6-1油田。  相似文献   

3.
在对石臼坨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充满度统计的基础上,对充满度的大小、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明化镇组下段岩性油藏的充满度变化范围较大,高度充满度为16.1%~87.5%,平均为47.5%,面积充满度为6.0%~98.3%,平均为52.6%,其中高度充满度和面积充满度超过50%以上的砂体占统计砂体的1/2以上。充满度平面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纵向分布具有差异性,以Ⅰ油组充满度最高。岩性油藏充满度主要受构造形态、砂体几何形态、断层活动性和断层与砂体接触长度等因素的控制,构造形态控制了充满度平面分布的差异性;砂体的幅度、面积、长宽比与充满度之间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幅度小于45 m、面积小于4.5 km2、长宽比小于4的砂体充满度多数大于40%;断层活动性和断层与砂体接触长度对充满度的控制具有分段性,断距小于35 m、断层与砂体接触长度小于4.5 km的砂体充满度比较集中且多数大于40%。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多种地震技术对车排子凸起的新近系沙湾组含油砂层进行了储层研究,认为沙湾组顶部滨浅湖滩坝微相是有利储层;沉积相剖面上表现为从下伏扇三角洲进入湖泊相的过渡处,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地震相为大套空白(弱)反射的下部短轴状强振幅,亮点特征清楚;地震属性振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常;从油气检测分析,砂体含油之后,明显具有频率振幅异常的特征;AVO显示出含气砂岩底界明显的振幅异常;根据上述一系列特征对含油砂层的展布特征和大致规模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所钻探的井获工业油流。表明多种地震配套技术能够降低解释的不确定性,提高钻探成功率;并且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综合应用油气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及成藏综合研究方法,剖析了琼海凸起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幅-低阻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及成藏特征,深化了该区高阻、低阻油层成藏过程及运聚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1)文昌13-X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恩平组浅湖相泥岩,该套烃源岩是文昌凹陷除文昌组中深湖泥岩之外的又一套优质生油岩。2)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具备发育在低幅度披覆背斜上的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储层类型为浅海低能环境下发育的滨外砂坝泥质粉砂岩,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3)本区低阻油藏具备圈闭低幅度、储层低渗的特征,油气运移进入圈闭需要克服较大的毛细管阻力。4)本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是其下覆高阻油层的次生油藏,形成纵向上高阻、低阻油层叠置伴生的油气富集带;低幅-低阻油藏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成熟区挖潜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新近系稠油油藏原油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10余年来,在渤海海域新近系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及一批小型油气田和含油构造,累计各级石油地质储量达20多亿方。其中,绝大部分油田属稠油油田。研究表明:1)渤海地区稠油油藏的分布与其埋藏深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稠油油藏分布的深度下限约为2 000 m;2)渤海地区已发现稠油油藏原油的性质明显具有"三高两低"的特点,即高密度、高粘度、高沥青胶质含量、低凝固点和低气油比,地下原油粘度普遍在70~500 mPa·s范围,胶质含量是制约稠油粘度的关键因素;3)渤海地区新近系油藏均为下生上储型,原油主要来自生烃凹陷中的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部分地区有古近系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贡献,断裂活动、晚期成藏、多期充注、微生物降解等特点突出;4)油藏内部近油源通道附近和油藏高部位是原油密度和粘度相对较低区域,与油藏后期的油气充注以及近油藏底部水体的氧化等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盆地的构造特征、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充填演化和主力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剖析了该区域规模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有利发育区,并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勘探领域及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明下段处于湖盆萎缩期,形成了河道、极浅水...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渤海海域亿吨级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少井地区层序地层格架及极浅水三角洲岩性圈闭发育特征,结合晚期断裂体系及其实验模拟分析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剖析亿吨级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因素。建立了“脊-断-砂”三元控藏模式,即:①“汇聚脊”控制了油气初次运移聚集的优势部位,并决定油气运移调整至浅层的规模;②“脊-断”耦合控制油气进一步向浅层运移;③“断-砂”耦合控制大面积岩性圈闭发育以及油气充注程度。在该模式指导下,在石臼坨老区秦皇岛33-1小油田边发现秦皇岛33-1S新近系明化镇组亿吨级岩性油气藏。这是在高经济门槛限制下在渤海海域内岩性油气藏的首个商业性大发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渤海海域已发现新近系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位于有利的构造脊、有良好的烃源供给且晚期断裂发育的部位是明化镇组下段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场所;阐述了在新近系岩性体描述中砂体构造等值线、尖灭线和断层线的重要性及其研究方法。旨在为下一步该类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潜山是渤南低凸起潜山中重要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目标,运用钻井、地震、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BZ28-1碳酸盐岩潜山油气田为例,对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渤南低凸起碳酸盐岩潜山包括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和内幕溶蚀型储层2套储集系统,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裂缝和溶蚀孔隙。物性分析表明,白云岩中的不等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物性最好,且普遍好于灰岩。渤南低凸起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的控制:(1)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有利的储层主要分布在局限海、潮间坪和潮坪中的白云岩和部分灰岩中;(2)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和内幕溶蚀型储层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顶部以下0~250 m和0~150 m的范围内,岩溶古地貌中的岩溶高地和宽缓的岩溶斜坡相带是岩溶储层发育最有利的部位;(3)构造破裂作用是储层形成的纽带,在不整合面附近的半充填或未充填的构造缝和溶蚀缝,既可作为油气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也可与溶蚀孔隙复合,形成裂缝—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大大改善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渤海海域新近系长期被认为属于冲积河流相沉积, 然而近年勘探成果表明,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广泛存在浅水湖泊沉积, 其中还发现了一种优质储集体---浅水三角洲砂体。笔者从古生物组合、泥岩特征、岩电特征、砂岩百分含量、砂岩粒度特征、沉积构造等方面证实了渤海新近纪存在浅水湖泊沉积。在河流入浅湖处则发育浅水三角洲, 可以从沉积层序、沉积微相类型等方面加以识别。浅水三角洲不同于经典的Gilbert 型三角洲, 有其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垂向上相序不连续; 骨架砂体为分流河道砂体; 河口坝厚度较薄; 前缘相带十分宽广; 砂体具条带方向性; 三角洲形态表现为鸟足状等。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新近系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勘探程度的提高,地层岩性圈闭已经成为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为此,对珠江口盆地新近系这一主力含油层段进行了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的分析。认为盆地新近纪以来多期次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多种沉积体系的共同发育,2种类型坡折及其对应的低位体,以及2次构造运动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呈现出陆架区、坡折区各具特色、层序界面附近层段最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是成藏主控因素等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是南海北部陆架区岩性圈闭勘探的首选靶区,已发现岩性油气藏石油地质储量近亿方,对该区岩性圈闭的形成条件、发育类型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岩性圈闭勘探方向,提升陆架区海相沉积体系岩性圈闭的勘探潜力。受多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复杂水动力条件影响,新近纪古珠江三角洲沉积形成的多成因砂体具有分带性发育和多层系储盖组合纵向叠置的特点,这为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物质基础;东沙运动使东沙隆起在新近纪晚期抬升,断裂体系发育,这为岩性圈闭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惠西南地区岩性圈闭分为三角洲平原带、三角洲前缘带和条带砂发育带3个区带。三角洲平原带以河道型岩性圈闭为主;三角洲前缘带以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为主,可进一步细分为前积末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前积内幕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和退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条带砂发育带以形成于局限古地貌背景下的条带状砂岩圈闭为主。分析不同类型圈闭的发育位置、尖灭特征及储层物性,认为退积砂体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和圈闭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4.
薛永安  王德英  王飞龙  汤国民 《石油学报》2021,42(12):1581-1591
随着"湖盆成气"和"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和中—浅层成为"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渤海油田取得勘探突破的主要领域,获得多个亿吨级油气田.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践,明确了该盆地凝析油气和轻质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渤海湾盆地凝析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在于在生油岩到储油层之上覆盖区域性超压厚...  相似文献   

15.
义和庄凸起东部新近系油藏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大量流体包裹体的产状、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及测盐等综合分析,并结合地区埋藏史,对义和庄凸起东部新近系油藏的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义和庄凸起东部新近系存在2期油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发淡黄色荧光,均一温度为65~85℃;第2期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均一温度为90~110℃,表明该区新近系油气成藏主要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距今7.0~3.8Ma,发生于馆陶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早期;第2期油气充注距今3.2Ma,并延续至今,发生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第四纪。从四扣洼陷到义和庄凸起东部,油气成藏时期变晚,充注期次减少。  相似文献   

16.
从圈闭、烃源、储层、盖层、油气运移等方面,对燕南构造带新近系稠油油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控制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燕南构造带具有邻近富生烃洼陷,河流成因砂体分布广泛、储集性能良好、复合成因背斜圈闭形态完整、通源断裂体系发育等有利成藏条件.由于埋藏浅,大气淡水沿断层渗入,加之因盖层封盖性能欠佳轻质组分散失导致原油偏稠.充足的烃源供给、形态完整的背斜圈闭、区域分布的封盖层和有效的通源断裂是控制该区新近系成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储层预测特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群目的层埋藏浅、地层为"泥包砂"的特点,在地震资料处理及储层描述方面提出了几项有针对性的特色技术:通过少道叠加方法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强波峰及强波谷的关系判定地震资料极性;通过90°相移剖面快速得到拟岩性剖面;通过地层切片快速全面地评价研究区储层分布情况。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在渤南油田群储层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ODP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上河流相砂岩油田单砂体厚度薄,井间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油气水间互,平面上连通性差等特点,渤海通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完善了定量描述砂体展布的储层描述技术。该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海上探井井距大,井控程度低,取心资料较少等情况下的储层横向展布问题,并基于已钻井资料,总结出如何在探井之间寻找潜力砂体的经验。随着渤海越来越多的河流相油田投入开发,储层描述技术的可靠性也得到证实。大量实例证明,该技术是渤海油田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预测与描述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思路和方法也可借鉴到类似地质背景下的河流相岩性油气藏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莱州湾凹陷KL10-1油田为例,通过恢复残余古地貌对莱北低凸起进行准平原化分析,按照剥蚀程度高低将准平原化地貌依次划分为平顶山、圆顶山和尖顶山;通过精确的点分析与定性的平面相分析,恢复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莱北低凸起的剥蚀情况,同时进行古沟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三类物源通道体系,莱北低凸起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物源供给能力较低,为KL10-1区域提供碎屑沉积物较少;沙三上亚段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河口坝不发育,砂体厚度薄,平面分布局限,整体表现为窄河道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20.
砂体描述技术在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合理确定新近系河流相油田探井井位部署和岩心资料录取,提高钻探成功率和储层段岩心获取准确率;定量描述已钻遇的含油砂体,准确确定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参数;量化储量潜力,整体把握油田储量规模。通过对6个已投产河流相油田复算前后砂体描述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技术在储量评价中提供的面积、有效厚度参数准确度高,在研究未钻遇潜力含油砂体、合理把握储量规模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