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碳、高合金和高碳饱和度是S290粉末高速钢的成分特点。采用合理的淬火和回火工艺能得到高硬度,并且不容易磨裂。淬火温度对S290钢淬回火硬度影响不明显,但对其过热程度和强度影响明显。S290钢高硬度丝锥适宜的淬火温度为1190℃~1210℃,回火工艺为560℃×1h×2次+550℃×1h×1次,S290钢淬火加热时间略短于M2钢。为保证S290钢的淬回火硬度和韧性,S290钢的淬火冷却速度应比M2钢更快。  相似文献   

2.
高速钢的淬火温度(T)稍低于晶界的熔化温度(T_S),用公式T=T_S-K(系数K>0)来表达是较合理的,也就是说淬火温度的确定取决于晶界熔化温度及K值的大小。从有关文献中得到与化学成分(C、V、W、Mo)有关的Steven公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高速钢大量地进入了模具领域,在中、小型模具中最为多见。高速钢经热处理后可获得高强度和极好的耐磨性,还具有极好的耐热性,从而使模具实现高寿命。因此,高速钢模具的优越性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模具制造和使用者所认识。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内外高速钢淬火分级温度的现状,通过中国的试验数据和前苏联后期的试验数据及国外其他试验数据和经典著作的论述,证明提高分级温度是不可取的,为得到高的工具使用寿命应该采用较低的分级温度。  相似文献   

5.
6.
针对W9钢金属冷挤压模弯曲失效的现象,用不同晶粒度的W9钢试样及模拟模具进行不同温度,时间的离子渗氮工艺试验,探讨淬火晶粒度的大小对W9钢离子渗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进口的ASP2030粉末高速钢进行了各种检测及热处理工艺试验,分析了热处理后该材料的淬火晶粒度、淬回火组织、碳化物分布形态及过热程度等,最终确定了可行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对直径为8 mm的密封螺塞用锻造正火态45钢棒进行(750~880)℃×15 min淬火和550℃×30 min高温回火处理,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和硬度,分析淬火温度对开裂的影响,并对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750,780℃时,淬火后试样均未发生开裂,而当淬火温度为800~880℃时均发生了开裂;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中铁素体减少,晶粒尺寸增大,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800~830℃淬火时,淬火开裂的原因为过冷奥氏体在马氏体转变相区冷却速率过大,组织应力在试样外层集中,裂纹以沿晶和穿晶混合方式扩展;在850~880℃淬火时,淬火温度较高,晶界弱化,在组织应力与热应力的共同作用下裂纹沿晶界扩展。在830℃淬火前增加3~5 s室温缓冷工序再回火后45钢既可获得最佳的回火索氏体组织与较高的硬度,又可避免淬火开裂。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德产刃具钢X80CrVMo13—2的最佳淬火工艺,试验了不同淬火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100℃淬火时硬度可达到最高值HRC60,在这种情况下碳化物分布最合理。  相似文献   

10.
钢淬火后得到M或M+Ar、M+K+Ar,淬火组织不稳定,不能直接使用。淬火钢必须进行回火,将钢加热至下临界温度(Ac_1)以下,保温后冷却下来,才能得到稳定的M_回、T_回、S_回、P_回等组织和所需要的力学性能。钢的组织决定钢的性能。 一般淬火钢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塑性、韧性提高,强度、硬度下降,淬火内应力消除较充分,发生碳化物析出、扩散、聚集长大,马氏体分解及残余奥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淬回火工艺对高速钢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淬火温度升高,高速钢韧性下降。在高速钢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加热系数(即加热时间)变化对抗弯强度的影响比较显著。淬火加热时间过长有损高速钢的韧性,提高淬火冷却速率可提高高速钢淬回火后的韧性。回火不充分或过回火,都将降低高速钢的韧性。高速钢在560℃回火1小时可获得最大的抗弯强度。  相似文献   

12.
樊晓红  钟启茂 《现代机械》2006,36(5):101-103
本文分析了模具加工中淬硬钢高速数控铣削的铣削力、刀具磨损及加工策略,为淬硬模具材料的高速数控加工提供了实用依据,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磨削淬硬是利用磨削热对工件表面进行淬硬处理的新技术,可替代表面淬火等热处理工艺,特别适合于非调质钢,它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分析了GCr15钢经激光相变强化后硬化层的微观相结构;验证了经过激光相变强化后其表面硬度可得到明显提高;探讨了激光相变强化提高GCr15钢表面硬度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针对超细晶材料强度高、塑性能力不佳以及饱和应力跟晶粒尺寸和应变率等因素有关的特点,在Johnson-Cook模型的基础上引入Hall-Petch关系式,再与Armstrong-Frederick非线性随动硬化规律进行叠加,提出一种同时包含各向同性硬化和非线性随动硬化的混合硬化模型。该数学模型不仅考虑了超细晶材料的尺寸效应,还计及了加工硬化和包辛格效应的组合效应。在推导出该混合硬化模型的积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和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晶粒大小与不同应变率下的超细晶材料的数值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均吻合较好,进而证明该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因此,该混合硬化模型不仅丰富了塑性力学的内容,也可为超细晶材料的结构件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弹塑性弯曲理论与应力线性叠加原则对塑性强化材料连续弹塑性弯曲过程力学行为进行分析,考虑应力传递效应对矫直过程的影响,建立七辊辊式矫直机连续弹塑性弯曲矫直过程力学模型。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及理论计算值,两者偏差平均值在8%以内,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的矫直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变形矫直策略残余应力与残余曲率控制能力均强于小变形矫直策略;由于应力传递效应对矫直过程的影响,使得小变形矫直策略随矫直过程的深入,残余曲率并未向零点逐步收敛,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大变形矫直策略由于采用了逐步矫直的工艺设定思想,使其可以达到矫直的目的。这些分析结果为工业生产中矫直策略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磨削强化技术是利用磨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磨削热对工件材料进行表面热处理的新工艺技术。它利用磨削热使退火或回火钢零件材料表层产生马氏体相变,达到表面强化的目的,实现了表面淬火工艺与机械加工过程的集成。本文选取45钢和60钢为研究对象,进行磨削强化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磨削温度场作用下缓进给磨削表面硬化层在深度和宽度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组织变化趋势和显微硬度分布特征;表面硬化层始终存在由过渡区与未淬硬区或高温回火区组成的软化带。  相似文献   

18.
钛含量对中碳硼钢奥氏体晶粒度及晶粒粗化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钛含量对中碳硼钢奥氏体晶粒度及晶粒粗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钛含量W(Ti)_e是决定试验用钢奥氏体晶粒度及晶粒粗化温度的主要参数。随W(Ti)_e增加,试验用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晶粒粗化温度提高。当W(Ti)_e>0.031%时,试验用钢的奥氏体本质晶粒度可达7级以上,晶粒粗化温度提高到9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磨削淬硬是利用磨削热对工件表面进行淬硬处理的新技术,可替代表面淬火等热处理工艺,它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20.
高速钢热轧辊表面温度场的测定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轧生产过程中轧辊的实际边界条件,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高速钢和高铬铸铁热轧辊温度场的数值计算模型,对其工作时的温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下机后辊面温度的实测数据比较吻合;在相同的轧制参数和冷却参数条件下,下机后高速钢轧辊表面温度高于高铬铸铁轧辊的;由于高速钢轧辊的导热率及摩擦因数较高铬铸铁的大,使其旋转一周后达到的最高温度较高铬铸铁轧辊的高65℃左右,达到582.5℃;结合现场的情况,优化了高速钢轧辊的冷却参数,可使其下机后的温度保持在65℃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