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诸广山岩体南部铀成矿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延拓方法预测了诸广山岩体的5个已知铀矿床的矿体顶界面埋深。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矿体实际埋深基本吻合,在具体的地质成矿条件下,指数延拓计算铀矿体顶界面埋深可作为寻找深部隐伏铀矿床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低纬度地区地下磁性体地表磁异常的分布特征,以球形地质体为例进行正演计算,获得了不同参数对应的地表磁异常值。通过深入分析球形地质体中心埋深、半径以及磁倾角等参数对磁异常的影响,得到了这些参数与磁异常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球形地质体中心埋深、半径以及磁倾角与磁异常之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可以用于低纬度地区的磁异常解释。  相似文献   

3.
赵丽娟  秦勇  林玉成 《煤炭学报》2010,35(7):1165-1169
采用地质因素排除法,对云南老厂四勘区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在580~750 m埋深段出现递减的“异常”现象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区内主要次级背斜轴部与局部地温异常区段在空间上叠合。研究区煤层含气量与埋深之间关系尽管受到次级褶曲的影响,但单纯的次级构造因素不可能控制这一“异常”的发育;上述叠合因素使得煤饱和吸附量的“临界深度”相对变浅,该因素进一步与区内煤层实际埋深条件的耦合,才是控制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异常”的关键地质原因。  相似文献   

4.
兰陵铁矿为已查明超大型铁矿床,高精度磁测等值线显示古林矿段磁异常相对于兰陵矿段磁异常扭转了90°左右。综合分析发现两矿段之间F3断裂,对古林矿段矿体产状的形成具有破坏作用,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共同作用使矿体埋深增加,小寨子向斜及兰陵倒转背斜是形成古林矿段矿体产状扭转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大寨子矿区铁矿床位于兰陵航测磁异常的西北端,为隐伏矿床,主矿体顶部埋深606~790m,赋存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变质岩中。普查阶段揭露该矿床矿体19个,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推断的铁矿石资源量为1108.36×104t。矿床规模中等、埋藏深,矿体形态和结构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品位变化不大,矿石属需选酸性、弱磁性铁矿石。  相似文献   

6.
徐遂勤  李耀华 《采矿技术》2011,11(3):121-123,126
以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标本的磁参数测定结果,对石河王铁矿区1∶5000高精度磁测的磁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圈定了石河王和郭家楼2条磁异常带,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矿体的埋深和产状,进一步分析了圈定矿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经钻探验证,测量及计算结果与矿体吻合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为进一步地质找矿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综合电法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喀喀塔塔断裂型铜矿体进行探测时取得良好的地质找矿效果.采用激电中梯、电阻率扫面测量,圈定成矿异常分布地段;利用联合剖面法和激电测深法确定矿体埋深、规模、产状.工作方法布置简便、快捷、高效.数据信息量大,成本低,并直接投入探矿工程进行验证,布置勘探孔5眼,其中2眼见矿、3眼为矿化带.综合电法为该区寻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提供依据并积累了一定的找矿经验.  相似文献   

8.
导流放矿技术有效解决了分段崩落开采中厚倾斜矿体普遍存在的高损失、高贫化问题,但导流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着矿山的安全生产。通过应用FLAC~(3D)软件构建中厚倾斜矿体模型,以矿体倾角、导流结构厚度和矿体埋深为主要因素,对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导流结构最大主应力和塑性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导流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导流结构厚度和矿体埋深;顶板稳定性随导流结构厚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矿体埋深增加而降低;导流结构主要在结构隅角处和与围岩的连接处发生"压剪"塑性破坏。  相似文献   

9.
地气微粒特征和元素含量结合探测隐伏矿床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提出并研究不仅使用元素含量(全样品分析的综合性化学组成数据),而且使用地气微粒特征探测隐伏矿体的找矿技术。它能提供给我们关于深部隐伏矿体更直接和更丰富的信息,是一种新的有更高成功率和探测深度大的找矿技术。可快速判别矿异常和非矿异常,预测深部矿化类型和隐伏矿体规模、深度。除了可应用于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勘查外,还可用于隐伏断裂构造预测。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速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也将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刚果(金)Sicomines铜钴矿是加丹加铜矿带的典型矿床,成矿过程先后经历了沉积、构造热液叠加和氧化淋滤作用3个阶段。物相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中氧化率均值63.9%,最小值7.8%,说明矿区的内氧化程度较高。影响矿区矿体氧化率的主要因素是矿体的埋深和断裂构造的类型及发育程度。矿体埋深的总体规律是随着矿体埋深的增大矿体的氧化率下降,埋深100~500m之间氧化率在40%左右,埋深小于100m,氧化率迅速增加到90%,在100~500m之间氧化率的波动可能是由于氧化面下方的次生富集带引起。矿区内发育的逆断层、褶皱轴部的张性断裂和层间断裂对于氧化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别。逆断层倾角一般较小,对于氧化率影响深度有限。褶皱轴部及其之间张性断裂构造透水性好,致使矿化物质活化、迁移,在有利部位表生富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矿体的氧化率。层间断裂带内在潜水面以上的部分伴随有地下水活动作用,形成了流沙层、溶洞,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矿体的氧化程度加大、成矿物质的溶蚀、贫化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