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arnataka邦Hutti-Maski绿岩带控制了Hutti金矿山,是印度第2个最大的金矿生产中心。这个南印度地盾晚太古代绿岩带主要由枕状变玄武岩、次火山侵入岩席和少量长英质火山岩与变质沉积岩组成。金矿化受这些岩性所控制。确定了少量近工业品位的喷气型和工业品位的后生型金矿化。设想了绿岩带构造演化期间金矿富集的4个阶段。识别矿化的这些标型样式,对具有很高潜力的Hutti-Maski绿岩带金矿的进一步勘探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最重要的热液金矿床产在晚太古代(约2700Ma)绿岩带或晚古生代到第四纪的聚合板块边界。在后一环境中.低温热液和以斑岩为主岩的矿床形成于火山弧中与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期间,深成中温热液矿床形成于大陆边缘造山带的变形期间.中温热液矿床类似于绿岩带中的太古代金矿床(如西澳大利亚Norseman-Wiluna带).存在这种相似性的原因是Norsema-Wiluna带为一造山带,其构造史类似于较年轻的矿化聚合板块边缘,如北美科迪勒拉。Norseman-Wiluna带很可能是在晚太古代大陆增生和稳定的主要时期,由岩石圈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金矿化的分布受聚合板块边缘的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东昆仑南部带出露的上二叠统地层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演化特征。南北向剖面中4个砂岩样品的年龄为(48±3)—(89±8)Ma,径迹长度为(10.7±2.3)—(10.8±2.2)μm。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逆冲演化的反映,长度分布体现了在退火带持续较长以及受隆升控制的特点。总体上具有3阶段热演化历史,约107Ma前后发生一次较为快速的冷却隆升作用,继之于约80Ma开始出现相对平静期,然后在6—12Ma进入快速冷却期,冷却速率为5.3—9.8℃/Ma或者106—196m/Ma。  相似文献   

4.
莱加登比矿床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产金矿山。它位于南北向的迈加多火山沉积带的晚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岩中,这个火山沉积带构成南埃塞俄比亚阿多拉晚元古代花岗岩-绿岩地体的一部分。脉金矿化产于一个向西陡倾,沿下伏长石质片麻岩与迈加多带火山沉积地层间构造接触带发育的南北向石英脉系中。此接触带还是区域规模的莱加登比-阿夫拉塔左旋走滑剪切带向最北部延伸的标志。矿化和石英脉在离此构造接触带不超过80m范围内的富含石墨的沉积物中最为发育。热液围岩蚀变包括阳起石/透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绢云母组合和绿泥石-方解石-绿帘石组合。金优先产于绢云母蚀变带中;在此蚀变带中金与方铅矿紧密共生和交生。金-石英脉的不同变形表明,金矿化是该剪切带膨胀部分横向剪切作用过程中的同构造期矿化。除构造控制外,金矿化几乎只产在富含石墨的变质沉积物中表明金的沉淀还受岩性控制。这种密切关系表明,金的沉淀是区域含矿流体化学还原作用的结果。矿化的温度条件是通过阳起石-黑云母蚀变组合和毒砂的化学成分限定的,它们表明,矿质沉淀发生在或接近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高峰条件下。绢云母的Rb-Sr年龄测定表明热液蚀变和金矿化的年龄约为545Ma。莱加登比的金矿化型式、构造样式和岩性组合与太古代花岗岩-绿  相似文献   

5.
矿物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可有效地用于热液矿床成矿时代的研究。河北下营坊金矿区成矿温度为:早期矿化370—290℃,主要成矿期230—170℃,成矿晚期150—80℃。石英-绢云母化带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153.9Ma和1033Ma。由于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通常分别为250℃和110℃,所以这是主要成矿时代的体现,成矿时问持续50Ma以上。  相似文献   

6.
测得Grampian剪切带内两个伟晶岩体和糜棱岩中独居石的U-Pb年龄分别为806±3、808_(-9)~(+11)、804_(-12)~(+13)Ma。这些数据表明剪切作用和伟晶岩结晶作用基本上是同时的。约440Ma的下交点年龄表明该带曾受奥陶纪时期的改造作用影响。这些新的数据对Grampian带内只存在晚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单一造山运动的观点以及Great Glen断层的重要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Central和North Deborah金矿床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中部浊积岩地体中的一个世界级金矿省.是本迪哥金矿田15个采矿中心中的一个。金矿化主要产在多次变形的下奥陶统变浊积岩中的穹隆和逆断层系统中,变形作用和逆冲活动发生在450~420Ma,与沸石~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同期。Central和North Deborah矿床有6个阶段的含矿石英脉,每一阶段具有依次发育的各自的几何形态和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其中,第1、2和4阶段含金,而3、5、6阶段不含金。  相似文献   

8.
赞比亚北部泛非Damaran-Lufilian褶皱带中的Kansanshi铜矿床由含浸染状硫化物外壳的高角度、席状石英-碳酸盐-硫化物脉体组成。这些脉体切穿并交代新元古代的加丹加(Katanga)变质沉积岩。根据切穿关系可划分出3期近平行的脉体。前2组脉体富含黄铜矿,并含少量辉钼矿,第3组脉体含有较多的辉钼矿,并含大量独居石和钛铀矿以及少量黄铜矿。使用Re-Os法对采集自每组脉体的辉钼矿(用同样的样品)进行了直接年龄测定,获得2个特征年龄:512.4±1.2Ma和502.4±1.2Ma(加权平均,2σ),这与野外测察到的相对年龄关系和脉体矿物组成相一致。根据Re-Os法年龄测定结果,切穿2个早期富含黄铜矿的脉组的辉钼矿-独居石脉体具有显著地比较年轻的年龄(约10Ma)。对采集自最终成脉事件的独居石进行的离子探针U-Pb年龄分析,测得U-Pb年龄为511±11Ma。±11Ma的2σ误差包括由Re-Os法提供的全部年龄和2σ误差。这些结果表明矿化发生于晚寒武世,并指出矿化或者持续10Ma,或者Kansanshi矿床有2期矿化,一个大约在512Ma,另一个大约在502Ma。脉体矿物组成和明显的切穿关系支持后一种设想。Kansanshi的矿化年龄与中非铜矿带的其他构造期后脉系所测出的矿化年龄极为相似。从Damaran-Lufilian造山带中的矿床测出的可供利用的地质年代数据表明,在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魁北克省Otish盆地铀矿产地的成矿研究表明,矿化以钠长石-铀共生组合为特征。这一共生组合相当于在赫德森期(1730+30 Ma)辉长岩席和岩墙中发育的钠交代期,辉长岩席和岩墙侵入到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太古代基底和早元古代或中元古代盖层。赫德森晚期造山运动(1723±3Ma)的矿化期在许多方面可以与巴西、斯堪的纳维亚和乌克兰的前寒武纪地盾的其他铀矿产地相对比。对比这些不同产地可以发现,从加拿大和其他地区的中元古代到欧洲的海西晚期,在造山运动晚期的成矿作用方面,具有某些共同特点。这种成矿作用可以称为矿化流体,其特点是在盆地深部有由构造-变质期活化的卤水。在钠长石-铀共生组合期之后是碳酸盐期,其特点是有金属碲化物、砷化物和硫化物与白云石质脉石共生组合。在Otish盆地中沥青铀矿-方解石的共生组合表明是成矿活动的最后阶段(306 Ma)。  相似文献   

10.
挪威南部Bamble带是一主要的横推剪切带,宽30km,由早元古代上地壳岩石和拉斑玄武质侵入体组成.在1540Ma时期,该带在800℃和深约25km处变质为麻粒岩及较高变质程度的角闪岩,这和由于韧性变形而大规模位移是一致的。这种韧性变形为变质作用中的流体包裹体经该带提供了渗透通道.以前的研究工作表明,麻粒岩内流体包裹体的主要成分为CO_2,因此麻粒岩可能是由地幔成因的富CO_2流体的河水中,角闪岩相岩石经脱水作用而形成。在此过程中,铷从麻粒岩中迁移. 最近研究表明,变质流体引起岩石的普遍氧化,镁铁质岩石可能在氧逸度比变质前超过2.7对数值的条件下再平衡。硫化物矿物(包括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被溶解,这样形成了相对氧化和富硫的流体(其中SO_2和H_2S含量大致相等).此种成分的流体对于许多带负电的过渡元素如Au~+、Sb~(3+)和As~(3+)是一种潜在溶剂,在整个带内这些元素已大量丢失.金在镁铁质岩石内平均含量为0.17×10~(-9),这种岩石类型的含金丰度占地壳丰度的4%;对于其他岩类,金的平均含量为0.15×10~(-9)—0.37×10~(-9),或比其原始成分小一个数量级。这些资料与富CO_2的氧化流体通过韧性剪切带溶解金。并使金向上迁移至渗透性剪切带内的模式一致.在宽30km的剪切带内,下地壳岩石含金量的丢失可能提供大量金,使其在地壳浅部(即韧性剪切带变窄为脆性断层处)富集.Bamble带内变质流体的氧逸度,导致流体在温度冷却时沉淀为硫酸盐矿物、赤铁矿及亏损~(34)S的黄铁矿.所有这些特点见于一些主要太古代石英-碳酸盐金矿床,如Kalgoorlie金矿床中.  相似文献   

11.
P2北铀矿床位于阿萨巴斯卡盆地东南,凯湖铀矿山东北70km处。1988年发现该矿床。初步计算地质储量U_3O_8约为11.8万吨,其平均品位是5%。矿石矿物由晶质铀矿及少量的次生铀矿物、方铅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组成。缺少其他不整合面型矿床常见的钴-镍亚砷酸盐矿物,原生矿化的U/Pb年龄为1521±8Ma,再活化年龄为1348±16Ma。 P2北是典型的不整合面型矿床,矿化产出在同断层石墨基岩单元有关的阿萨巴斯卡不整合面中或附近。然而在具有强烈硅化、缺失粘土蚀变,单铀型高品位矿化方面,该矿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2.
捷克普日布拉姆铀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晚期(275~278Ma前),为世界上已知最富含地沥青的热液铀矿床。矿床位于中波希米亚岩体(形成于345~335Ma前)侵入晚元古代浅变质地层和寒武纪未变质地层构成轴向为北东方向的复背斜的北西向宽约1000~1200m的外接  相似文献   

13.
埃欧西察(Elshitsa)以火山岩为主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在保加利亚斯瑞德纳山(Sredna Gora)成矿带的中部。含金的块状硫化物矿化被认为是发生在晚白垩世岛弧火山-深成作用和热液作用的产物。主要含金矿物除了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之外,在块状硫化物透镜体和细脉带中还有少量的砷黝铜矿、碲黝铜矿、含Se硫铜铅铋矿、自然银和斑铜矿期的金矿代。在黄铁矿和铜-黄铁矿矿化阶段沉淀的6个矿物的共生组合均含金,通常金的品位小于1×10~(-6)。自然金和银金矿在硫化物中以圆形包裹体和粒间微粒形式产出。早期块状黄铁矿中的金呈超显微状态(<0.1μm)和胶体状态,在温度为250~160℃范围内,黄铁矿的变形和重结晶作用导致Au和Ag迁移到裂隙和硫化物矿物的颗粒之间,结果,自然金和银金矿的粒度变大,从早期的胶黄铁矿中的超显微颗粒(<0.1μm)增大到晚期的金-硫化物组合中的显微颗粒(0.1~100μm)和肉眼可见的颗粒(>100μm)。在41个独立研究的颗粒中,银金矿的成色变化在780‰~992‰之间,平均为895‰。自然银与斑铜矿伴生,Cu、Te、Sb和Be为金和银金矿中最常见的微量元素。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是最重要的Au-Ag载体矿物组合。提出了硫化物变形作用中金的地球化学性状模式,包括从早期到晚期硫化矿物组合中金粒度的  相似文献   

14.
Cheminis金矿床位于安大略东北Larder湖采矿区。它是由近地表的3个小矿化带(A,B,C带)和1个深部的较大矿化带(D带)组成。上部的3个矿化带都较小。其中最大的矿化带是C带(西部带),走向长度为45.72—76.2m,延深从近地表至274.32m,平均厚度约4.57 m。这个带的平均品位为5.28g/t。A带(中心带)的走向长度平均为60.96m,延深从近地表至106.68m,宽30.48m,平均品位为4.66 g/t。B带(东部带)延深从地下45.72m至136.86m,平均宽度只有2.13m,平均品位为4.35g/t。最下面的矿化带为D带,从地下213.36m  相似文献   

15.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18个裂变径迹、电子自旋共振(ESR)和K-Ar定年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时序。研究结果表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232~195Ma,这一时期的构造变形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的反映。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活动发生在133~100Ma、70~60Ma、48~33Ma和12Ma,且由北东向南西的年龄表现出阶段性递进年轻的特点。这与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由北东向南西构造不断扩展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是一致的,为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的递进扩展变形提供了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16.
越南变质基底锆石U—Pb研究结果表明,在258±6 Ma和243±5 Ma期间大部分大陆地壳受到了韧性变形和高温变质作用的影响。尽管这一时期与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碰撞(秦岭造山作用)的最后阶段相一致,但在越南的热构造作用是由Sibumasu增生到印支~华南大陆上引起的。这一增生事件(印支造山运动)有其区域意义,因为它对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最后阶段的碰撞有贡献,这一特点在秦岭造山模式中还没有被认识。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元古界金矿主要形成在155-200Ma前,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空间上与长英质侵入体共生的含大量铁氧化物,以角砾岩为主岩的Cu-U±Au交代型矿床(273t Au);(2)含Au±Cu的铁矿建造层控矿床(152.4t Au);(3)不整合面型U±Cu/PGM/Au矿床(53t Au);(4)主要产于韧性变形构造单元中,并以铁氧化物为主岩的Au±Cu矿床(146.7t Au);(5)BrokenHill型,以火山岩为主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150t Au);(6)空间上与长英质侵入体有关的交代带和以铁-硫化物为主的脉状矿床(150.7t Au);(7)在区域变形构造单元内的以铁-硫化物为主的脉状和交代带矿床(159.9t Au)。(1)—(4)主要产在元古界中。Au和Cu常伴生出现,并含有不同数量的U、Bi、Co、W、Se、Te和REE。(1)—(4)的大多数矿床可分为两组:含Cu-Au磁铁矿和赤铁矿类型矿床,形成的温度较高(300-450℃),Gu-U±Au-赤铁矿类型矿床,形成的温度较低(150—300℃)。推测这些矿床形成在高盐度(15wt%-35eq·wt% NaCl),低总硫(a_(∑S)=10~(-3)—10~(-2)),高fO_2的流体类型。在这种地球化学环境下,金属主要以氯化物络合物的形式迁移。金属沉淀的最有效条件是流体的混合,使氧逸度和温度同步降低。含有氧化的或氧化-蒸发沉积岩系的高热流伸展环境有利于这种特殊的氧化硫体共生组合,氧化分异的  相似文献   

18.
Lady Bountiful脉金矿床位于中绿片岩相变质的Ora Banda绿岩层中,主要以构造晚期Liberty花岗闪长岩为主岩。金矿化沿石英脉状的,左旋的脆性断裂带产出,此断裂带横切Liberty花岗闪长岩和Pleasant山岩床。石英脉的结构表明,与金有关的单脉发育分为2个阶段,高品位矿化局限于第2阶段。矿石矿物包括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Au-Ag-Bi-Pb-碲化物和自然金。流体渗滤导致此断裂带具狭窄的退色围岩蚀变包壳,并含有钠长石-钾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金红石集合体。2个阶段的热液流体特征为X(CO_2)≤0.15和中等盐度(1.28mNaCl)。由膨胀部位压力波动而引起的第2阶段矿化流体的间歇析出和(或)流体占优势的流体-围岩相互反应是金主要的沉淀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取自阿拉斯加州 Wells 港金矿区的资料表明该区的构造发展史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垩纪末期 Valdez 群复理石层的堆积和伴随变形。半石化岩石的变形包括2个褶皱幕,在 D_1 幕形成了走向 NE—SW、倾向 SE 的等斜褶皱,在 D_2幕形成了走向 NW—SE 的小型开阔挠曲。变形之后,岩浆侵入,渐新世早期(36Ma)形成钙碱性花岗岩类侵入体,晚期形成细晶岩脉。随后,或许在第三纪后期 Chugach 山脉上升时,花岗岩类岩石及其围岩发生破裂,在较后阶段,后生的含金石英脉分几次沿破裂侵位。由于在变质作用高峰期和矿化作用之间存在引人注目的时间差,人们正在重新评价解释矿脉形成的变质分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对Carlin金矿带的成因模式有很大的争论,主要有沉积的、岩浆的和构造控制3个学派。现代地热系统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之间的相似性使人们考虑矿化可能产生在古地热区,成矿热液是被加热的地下水。深部还原性的孔隙流体与浅部氧化地下水的混合,使地球化学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导致金的堆积。本文还讨论了金沉淀的化学机制。该模式解释了Carlin型金矿床的构造多样性和地球化学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