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2.
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微相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透射电镜、动态力学谱等对合成的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的微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微相分离的产生是必然的,但也可以由改变加料方式造成的“过渡层抑制效应”和“分子抑制效应”而加以控制。其胶乳不同的形貌是转相过程中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有机硅氧烷改性的丙烯酸酯乳液,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有机硅氧烷乳液及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子形态、胶膜表面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步合成方法可制备稳定的有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在复合乳液中有机硅氧烷链段主要分布在粒子表面;在有机硅氧烷乳液中引入不饱和双键,则由于舍乙烯基的有机硅分子在第二阶段聚合过程中与丙烯酸酯分子发生接枝共聚.导致有机硅氧烷链段在表面富集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微相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透射电镜、动态力学谱等对合成的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的微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微相分离的产生是必然的,但也可以由改变加料方式造成的“过渡层抑制效应”和“分子抑制效应”而加以控制。其胶乳不同的形貌是转相过程中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核-壳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微相复合高分子乳液.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此乳胶粒子的形态特征,表征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薄膜的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子具有预期的核-壳型结构,成膜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 ℃,其拉伸强度和耐水性比常规乳液聚合物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的三种制备方法(共混乳液、共聚乳液和复合乳液)及各种乳液的性能特点,简述了它在涂料、胶粘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提高聚苯胺乳液的成膜性、附着力和防腐蚀性能,以丙烯酸酯乳胶粒子为种子,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酯-苯胺核壳共聚乳液,直接将其涂刷在Q235钢表面成膜。分析了核壳共聚机理,用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共聚物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接触角、吸水率、附着力、Tafel曲线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研究了苯胺用量对涂层疏水性、附着力和防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核壳共聚乳液乳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当苯胺用量为1.00%时,核壳共聚乳液涂层的水接触角为81.2°,附着力为1级,腐蚀电流密度仅为10-8.0A/cm2,电化学阻抗值达到了105Ω,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9.
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带活性有机硅预聚体为单体,K2S2O8作为引发剂,OP-10和SDS作为复合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参与了有效聚合;当反应温度为80℃时,乳化剂浓度为2%,引发剂浓度为0.2%,搅拌速率为70~100r/min,反应3h,单体转化率可达到70%以上,得到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其平均粒径为46nm。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酯类无皂复合乳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无皂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出一系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丙烯酸正丁酯(Pn-BA)复合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复合乳液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复合乳液所表现出的流变性能与复合乳液中两相界面组分的性质,两相在界面处的相互作用,两相相对含量及分散相颗粒的流动形态等有关,另外,加交联剂的复合乳液的表观粘度不同于未加交联剂的的表观粘度,且具有触变性。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高硅烷含量硅丙复合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醇解反应,将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水解速度较快的甲氧基置换成水解速度较慢的乙氧基或异丙氧基,通过乳液共聚合成了高硅烷含量的硅丙复合乳液。用NMR,GC对硅烷单体进行了结构分析及转化率测试,并利用红外光谱对共降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高有机硅含量对共聚物膜力学性能及吸水率的影响,证实了高含量硅烷组分能显著地提高丙烯酸酯乳液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12.
聚乙烯—丙烯酸辐射接枝物形态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光衍射和差热技术研究了聚乙烯-丙烯酸辐射接枝物的形态结构,并测定其性能,结果表明,接枝反应是由聚乙烯表面向内部进行并达到整体接枝,两种聚合物间存在相结合,随着接枝率的提高,材料的凝胶含量,亲水性,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3.
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uO_4染色法研究了LIPN PBA/PS/PMMA乳胶粒的形态结构并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技术测定了乳胶粒尺寸及其分布。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反应温度及加料方式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SGF增强HDPE复合材料流变性能及其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短玻璃纤维增强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用扫描电镜、激光Raman光谱仪和相差显微镜,研究了复合材料毛细管挤出物的形态和基体的构象。 相似文献
16.
采用饥饿态加料的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系列PBA/P(St-co-MMA)复合乳液,通过改变St/MMA配比调节第Ⅱ阶段无规共聚物极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到从反向核壳向正向核壳形态变化的复合乳胶体系,发现同一乳液样品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存在着粒子形态的多样性,提出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形态分布,对粒子形态分布的量化,可使核壳型乳胶粒子形态的表述更为直观、准确.根据不同温度处理方式下所得粒子形态分布结果的对比,判定了核壳型乳胶粒子热力学平衡形态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丁羟聚氨酯的结构,形态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步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成、不同硬段含量的丁羟聚氨酯,并以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DSC、X光衍射仪、Instron材料试验机等对所合成样品的结构、形态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扩链剂、硬段含量对C=O的氢键化程度以及体系的相分离程度都有影响;丁羟聚氨酯的T(?)约为—75℃,比纯丁羟的T_8约高6℃,表明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微相分离程度;WAXS、DSC表明在MDI-丁羟聚氨酯中有结晶存在。丁羟聚氨酯的拉伸强度和硬度都随硬段含量的提高而增大,但伸长率下降,MDI-丁羟聚氨酯的性能优于DTI丁羟聚氨酯。 相似文献
18.
加料方法对St-BA-MAA乳胶粒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3种不同的加料方法和现任中不同的加料顺序,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酯聚合物复合乳液。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用滴定法分析了闳酸酯团在乳胶粒子中的分布,并考察了乳液的碱增稠性;还测定了胶膜的溶胀性能。初步探讨了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聚合方法-成核机理-闰子微观结构-乳胶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