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与英美国家影视交流的不断深入,作为理解电影情节的字幕翻译也逐步升温。字幕翻译呈现出口语化、网络语言化和归化化或本土化的趋势。围绕近几年来争议比较大的几部电影的字幕翻译,举例说明了字幕归化翻译的优缺点,提出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为达到本土化的调和与融洽,译者可恰当地显示其"主体性"来进行借译或创译以制造幽默感,但必须把握"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英汉翻译时,要按照汉语的习惯,汉语的逻辑思维去翻译句子。本文主要从增词、减词,将词义加以引申,转变词性,正反译和反正译来论述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加注是一种常见的辅助翻译方法。以人人影视翻译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网络字幕翻译中的译者加注现象有三种:语言注释、文化注释和术语注释。网络字幕翻译加注的三个原则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确定加注对象、确保译者的客观立场、保持注释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剧字幕翻译承栽了传递交际意图的重要作用,须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寻求最佳关联.介绍了影视剧字幕翻译常用的直译、替代、增译和浓缩翻译方法.认为根据字幕的特点和特定的语言情境灵活使用这些方法,才能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建双语电影字幕语料库对"注定"这一词语的种种英语字幕译例进行了回译调查。调查发现:相对于字典翻译,运用双语电影字幕语料库可以使词语翻译更加有趣、更加全面、提供更多的翻译选择。最后提出双语电影字幕语料库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相似文献   

6.
变译理论提出,译者在翻译时,应该从译文受众出发,根据受众的需求有意识地对原文内容、表达形式等进行有效的变通。以变译理论为视域,以华语电影《芳华》的英译版本为例,考察摘译、编译、阐释等变译方法在这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灵活运用及其效果。将变译理论应用于中国电影的外译实践中,将会更好地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赢得更多的国外受众,推动华语影视作品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电影字幕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够表达影片信息、诠释电影的主题,还有助于提高电影的观赏价值。文章分析了《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探究了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等翻译方法在影片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从关联理论的研究角度进行探讨,对《老友记》中文字幕进行个案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解决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实现最佳关联,使目的语观众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华语电影《一代宗师》的字幕英译进行探析。通过对《一代宗师》中英字幕版本的对比,验证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能有效指导字幕翻译活动。此外,本文意在表明,在翻译活动当中,译者要权衡把握翻译生态环境因素,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做出与之对应的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以2012年发布的《十八大报告》为例,结合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探索政治文本的英译技巧。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2000)鉴于此,本文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分析了《报告》英译本如何再现原文意义。研究发现,在词汇方面,译者可采用注释、重创、词性转化、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在句法方面,政治文本翻译时经常要增补主语、再现源语逻辑关系、实现句子再平衡;修辞上,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政治文本中较常出现的重复和排比两种手法,此时,为达到文体对等,译文中应保留其形式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原文的口吻。应当指出的是,不论采用何种翻译技巧,译者必须首先对政治文本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1.
多元系统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在借鉴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翻译文学的地位和翻译策略。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五四后我国对日本文学翻译题材的选择倾向,并进一步研究《一个女人》在五四后没有成为翻译对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对等、文化和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数词的翻译。在英语和汉语中数词都可以作为比喻、夸张等的修辞手段来使用,使语言表达生动有力。由于这种语用对等,很多数词在英汉互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法。但数词的翻译若涉及文化差异,则采用意译较好。在直译和意译皆可的时候,应视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并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始终。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相似文献   

15.
查尔斯.狄更斯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欧美作家之一,自20世纪末以来他的作品几乎全部被翻译引入中国,深受中国文坛和读者的热爱与追捧。受西风东渐的影响,我国不少知名现代作家都受到狄更斯的影响,比如林纾、老舍、张天翼等人。探讨狄更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剖析其在中国被广泛接受的深层次原因,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功能主要是供人欣赏 ,陶冶情操 ,应用文的功能主要是解决、处理具体的事务 ;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应用文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抽象思维 ;文学作品的语言追求个性 ,强调新、奇 ,联想性 ,应用文的语言追求共性 ,强调准确、简洁、模式化 ;文学作品的格式有各种体裁形式 ,应用文的格式或“约定俗成” ,或“法定使成”。通过以上比较分析 ,应用文体有不同于文学文体的本质特征、写作原则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清晰与模糊 ,指出清晰的文学语言刻画出深刻的文学具象 ,使其具有典型性 ;而模糊的文学语言刻画出内涵丰富的文学具象 ,使其具有复杂性 .在文学作中 ,只有准确地运用清晰语言和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才能形成美的文学具象 ,从而为塑造美的文学形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实际上,它不再只是狭义的语言层面的转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而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更多的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涉及两种文化的互动和比较。该文章将以沈从文的《萧萧》英译本为例,从语境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在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中,要动态地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以生动地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在20年间他翻译介绍了62位英国作家的百余部作品,与英国文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文学因缘,在国人面前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英国文学画卷。不仅如此,他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参照系,对英国文学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探讨了英国文学在林纾眼中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林纾对英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又起到过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