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车辆动力舱测试环境存在电磁干扰,需要提高分布式测试网络抗干扰性能的需求,提出了光纤与存储测试节点的星型拓扑结构测试网络构建方法.该方法采用光纤和存储节点组建星型拓扑结构总线网络,实现动态参数的分布式测试.中心控制单元对光纤网络和若干个存储节点进行控制与管理,在中心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测试数据通过光纤传输至中心控制单元,同时在存储节点进行本地存储,实现测试的双冗余设计.通过存储节点的壳体屏蔽、光纤传输、数据双冗余备份等途径实现了分布式测试网络的可靠测试.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双电机单元光纤定位机构的定位误差,搭建了光学检测装置,用CCD相机对光纤头进行拍照来确定光纤在空间的准确位置,对光纤的重复性定位误差和到目标点的误差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机构能够满足LAMOST工程对光纤定位的小于40μm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行开发的管式FBG应变传感器自身的应变传递率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应变传递误差规律,为FBG应变传感器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封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应变传递分析.结果参考光纤、保护层、黏结层和封装材料之间的内部应变传递率和封装后的应变传感器外部保护层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外部应变传递率是影响光纤光栅(FBG)应变传感器的应变灵敏度系数的两个决定因素.当封装钢管的直径和壁厚一致(胶层厚度一致)的情况下,胶黏剂的弹性模量越大,光纤的平均应变越小,变化非常明显,胶黏剂弹性模量分别为1.0×102MPa和2.0×103MPa时,钢管应变最大相差263μm.结论封装长度越长、胶粘剂的弹性模量越大,应变传递率越大.  相似文献   

4.
无人机信息链全光纤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无人机信息链是无人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系统,能够实现无人机与地面站之间测控信息与图像信息的传输,实现对无人机的遥测、遥控、跟踪定位和图像传输,实时显示图像信息并存储,动态显示无人机位置信息及航迹等。  相似文献   

5.
在提出现代智能电网之后,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开始了有机的融合.通讯技术不再是以前的声音传递,而变成视频图像、文字、图形都能够同时传递的多媒体通信.完成这一通讯形式的主要手段就是光纤通信技术.随着第三次世界信息技术的浪潮推动,光纤通信技术得发展也日益提高,为全球信息高速流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发展通道.光纤系统无论是在航空航天领域还是在智能电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纤陀螺、采集卡、机器人和虚拟仪器软件模块的上位机等构成一个机器人定位应用控制平台。将采集的主从式机器人实际位置信号、设定的位置值以及定位差值,通过蓝牙通信技术传送到设计机器人控制器进行误差数字化,其输出值u来确定控制信号,改变主从式机器人定位舵机的位置,构建多机器人编队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光纤陀螺在机器人定位中的应用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埋入式光纤光栅界面应变传递机理与误差修正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光纤、保护层和黏贴层以及基体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即各层间应变传感的界面传递特性.本文以埋入式光纤光栅作为研究对象,推导出了考虑多层界面应变传递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的统一表达式.通过定义平均应变得到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的误差与修正公式.针对自行开发的埋入式光纤光栅管式封装应变传感器和FRP-OFBG应变传感器,研究了相应的应变传递误差规律和影响因素,给出了相应的误差修正系数,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为埋入式光纤光栅封装应变传感器的开发与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信号检测能力,开发了基于LabVIEW平台的锁相放大器,并用于Sagnac干涉型光纤管道泄漏检测系统。以解调干涉信号相位,分析了锁相放大器的信号解调原理及泄漏源定位方法,并在泄漏位置为5.0 km处进行了有无泄漏及泄漏定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锁相放大器可以解调出泄漏信号,并能实现泄漏点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研究实芯光子晶体光纤和空气芯光子带隙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在实芯光子晶体光纤中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并用其研制高灵敏度应变传感器.通过聚焦CO2激光在光子晶体光纤表面刻槽的方法研制光纤型起偏器.利用CO2激光周期性塌陷空气孔的方法,在空气芯光子带隙光纤中写入新颖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利用准分子激光或飞秒激光通过双光束干涉原理在细芯掺锗光子晶体光纤或细芯纯硅光子晶体光纤中写入光纤布拉格光栅.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测量边坡变形的新方法——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具体叙述了线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螺旋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和BOTDR光纤传感网络的传感机理及埋设工艺,利用这3种方法对边坡变形进行监测,可以及时掌握边坡的安全稳定状态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转发式导航定位系统(CAPS)的单点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利用已有的地面移动基站实现伪距差分定位的方法.该方法以检出多个基站处的伪距误差值为基础,用广义延拓插值模型建立测量点伪距误差修正的外推数据模型,从而求得测量点的伪距误差修正值,发送至用户,实现测量点的伪距差分修正.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克服常规伪距差分改正精度受基线长度增加而造成精度递减的问题.CAPS和移动基站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利用现有地面移动通信基站的资源,而且还能明显提高CAPS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涤纶短纤维生产多品种优化排产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涤纶短纤维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建立了具有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四库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模型库采用优化排产混合整数规划(MILP)问题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实际生产最困难的排产优化问题,能针对各种实际情况给出满意解,为涤纶短纤维实际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工具。  相似文献   

13.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Spacone关于梁柱的纤维模型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剪切变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纤维单元有限元模型来分析隔震支座在竖向和横向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模型.结果表明,采用纤维单元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曲线基本吻合,它既可用于分析隔震支座的基本参数,也可用于隔震建筑的动力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为增强纤维,丙纶为基体纤维,利用包缠技术制得复合线,织造平纹组织预制件,采用直接热压成型工艺制备丙纶基纤维增强机织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且统一的热压工艺参数条件下,采用多层预制件复合,且在加工模具中添加与预制件厚度相适应的垫片,可以得到成型效果良好的丙纶基纤维增强机织复合材料,达到成型优化的目的,同时满足了复合材料在厚度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裂缝传感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光时域反射技术及瑞利散射,构建全自动控制的高精度力-光耦合试验系统,进行了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裂缝传感模型试验,研究了混凝土模型力-光本构关系,试验中组合传感光纤初始感知缝宽达0.1mm,光纤传感动态范围达5.3mm,定位精度达到0.2m,并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电力接入通信网络的建设,更好地满足电力应用的需求,依托电力系统已有专用光纤和无线通信资源,并借鉴分布式基站在公网通信中的建设模式,提出基于分布式基站池的电力光载无线通信系统。将基带处理单元以池的形式进行划分管理,并以分布式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和数据处理,同时,从远端单元侧、传输通道侧及基站池侧三个方面来实现基于认知的资源优化调度使用。理论分析表明,新系统可充分利用电力专用通信资源,适应电力通信接入网网架结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无线通信模块GPRS进行信息传输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主要介绍了该系统车载部分的软硬件结构拓扑框图,针对物流运输车辆的定位和运输物品管理,提出了物品智能标签及智能标签检测;通过嵌入式控制模块NetBox收集车辆的定位信息和物品信息,控制无线通信模块GPRS进行Internet信息传输.文中还给出了物流管理中心管理模块程序逻辑框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梁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基于Canny中的ms模型对3根采用C80级混凝土,1860级钢绞线和HRBF500的不同换算配筋率的预应力梁构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先选取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及参数,得到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能量耗散曲线等,再对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可知基于力的纤维模型梁柱单元能够较好的模拟预应力梁在低周反复作用力下的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19.
利用ANSYS软件对光纤连接器抛光时端面接触压强分布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计算是正确的,从而为光纤连接器端面抛光的优化分析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集圈连接玻璃纤维纬编间隔织物的工艺和结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圈联接的纬编间隔织物是一种具有一定厚度的针织产品,可以用作增强复合材料的底布,本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了在电脑横机上用玻璃纤维编织此类产品时不同的工艺参数对产品的编织可靠性,产品的厚度和纤维含量等的影响,找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了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的目的,为此类产品的加工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