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星  刘建民  黄清海 《工业加热》2008,(12):898-902
血流动力学机制被认为是导致脑动脉瘤生长乃至破裂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数值模拟已成为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使目前对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更为深入。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不同条件下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包括速度场、壁面切应力、压力场等方面与脑动脉瘤生长、破裂等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摘要】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流和血流量等影响因素对动脉壁作用机制的学科。颅内动脉瘤是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的主要原因,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很重要。随着近年医学影像技术和流体力学软件发展,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病因研究成为可能。该文就国内外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血流动力学因素作一综述,阐述血流动力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颅内无症状动脉瘤和症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寻找与动脉瘤破裂有关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 5例患者DSA检查共发现8个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及颈眼动脉段.通过旋转DSA,重建动脉瘤三维模型,并使用有限体积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比较不同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两组数据对比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瘤颈与载瘤动脉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 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动脉瘤瘤颈部平均切应力分别为(5.54±2.89)Pa和(4.78±3.84)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动脉瘤临近载瘤动脉平均切应力分别为(6.6±3.47)Pa和(7.30±3.80)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动脉瘤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分别为0.33%和4.7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瘤壁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摘要】   血管腔内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动脉瘤模型因其形态学、组织学、血流动力学与人类颅内动脉瘤相似,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病因、栓塞材料等方面研究。现总结国内外血管内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动脉瘤模型相关文献,阐述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估脑动脉瘤植入支架前后的血流场血流动力学特征,为患者提供可行治疗方案。 方法 根据CT影像数据和逆向工程等软件建立脑动脉瘤三维实体模型,设计个体化血管内支架模型并植入脑动脉瘤,进行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结果 获取支架植入前后脑动脉瘤模型血流速度矢量、流线,动脉瘤壁面剪切力、压力和变形分布图。 结论 相同工况下,支架植入后脑动脉瘤内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植入前明显降低,尤其是壁面剪切力对脑动脉瘤壁的影响,可用于分析脑动脉瘤破裂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瘤术后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为临床了解动脉瘤术后复发机制提供帮助。方法 应用计算机软件Mimics重建颈内动脉瘤术前、术后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与大型流体力学软件CFX进行非定常流动计算与分析,通过有限元方法获得颈内动脉瘤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颈内动脉瘤瘤体内形成漩涡区,复发病例术后原载瘤动脉处压力明显降低,原载瘤动脉处剪切应力明显增大,血流速度明显增大。结论 血管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功能与结构方面发生适应性反应,为分析研究动脉瘤生长、破裂、术后复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以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特征包括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状、数量、生长方向、生长速度和症状表现等因素。研究发现,动脉瘤的特征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直接相关。通过研究未破裂动脉瘤的特征可以有效预防其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8.
再出血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最危险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非常低,但是预后极差,病死率高,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了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机制,以及降低再出血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TM栓塞装置(PED)以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分布为创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其金属覆盖率高,流量转移治疗后出现动脉瘤破裂、自发脑实质出血、分支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并不少见,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上须引起足够重视。该文就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动脉内一个心动周期典型时刻血流动力学分布,探索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一个心动周期颈动脉内血流特性进行数值分析,根据血流动力学特征参数分析心动收缩期和心动舒张期对血流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 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典型时刻颈动脉内血流特性分布情况。与心动舒张期相比,心动收缩期颈外动脉入口处分布较大面积血流停滞区,该区域内血流速度低,壁面压力低,壁面切应力低,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等效应力较大。结论 流固耦合作用下颈动脉血流速度低引起血液回流,脂质、纤维等大分子易沉积;壁面压力低形成“负压”效应,正常血流发生改变,流动速度变慢,脑部供血不足;壁面切应力低使近壁面血流流态被破坏,血小板活性增强,内膜过度增生;管壁形变量和von Mises等效应力较大易引起应力集中,增大血管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11.
喷射器结构分析及两类喷射器性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气力输送喷射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从数值计算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喷射器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同心气力输送喷射器,将其与传统的气力输送喷射器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这种喷射器的优点和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某钢铁厂常用的全氢炉为例,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全氢炉炉台氢气进口角度改变后内罩内各处氢气流量的变化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入口速度矢量的轴向夹角与切向夹角的变化会主要会引起顶部流通通道、第一、第二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量的变化,第三、第四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量随着氢气入口速度矢量变化范围不大,且存在"均匀轴向夹角"和"均匀切向夹角",当氢气入口速度矢量的轴向夹角和切向夹角分布在此范围时,顶部流通通道和第一、第二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通通道的氢气流量较为均匀,此时有助于内罩内各个钢卷与四周环境的换热。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比较了气体纯对流换热强化方式、纯净蒸汽凝结换热强化方式基础上,结合含不凝性气体蒸汽冷凝换热机理及纯净蒸汽凝结换热机理与气体纯对流换热机理的差异,对已有各类换热器结构自身在强化含不凝性气体蒸汽凝结换热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既能强化锅炉尾部烟气对流冷凝换热又能高效回收凝结水分的错列布置垂直光管管外凝结换热器与带有波纹槽道的板式换热器2种优选结构,进一步给出了根据烟气灰尘浓度高低选取2种冷凝换热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程静  周旭南  徐艳 《工业加热》2022,51(4):48-50
随着国家对工业锅炉NOx排放限制的进一步收紧,在用贯流锅炉由于其炉膛尺寸较小,较多的采用表面燃烧进行低氮改造.但贯流锅炉采用表面燃烧改造后,其水管普遍产生密集性裂纹,严重影响锅炉安全运行.认为水管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贯流锅炉原有的热力平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传热学的角度对产生裂纹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材料失效分析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工业锅炉控制自动化程度不高,其操作基本上停留在手工和简单模拟仪表操作的水平,操作人员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容易造成运行事故。文中介绍了一种工业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并讨论了系统的整体构成方案。将可编程序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结合,制定出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替代了传统的控制方法。根据这种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很容易被实现,并且将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柳为民 《汽轮机技术》2008,50(3):194-197
气流在轴封内流动时,气流加速、降压发生在轴封齿与轴之间的间隙内,由于轴封间隙较小,气流速度高,附面层的作用强烈.气封齿的形状、气封齿与轴封台阶的组合关系、气封间隙的大小、轴封静止部分与转动部分之间由于热膨胀不均匀而引起的轴向相对串动等都会影响到气封的封严效果.针对较为典型的轴封结构,经过数值模拟,讨论了上述因素对气封密封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潘毅 《汽轮机技术》2013,55(1):76-78
根据机械制造过程中夹具设计与工件装夹的原理,分析了汽轮机动叶T型叶根制造过程中定位误差的成因和遵循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分析实例,所获得的结论对于汽轮机动叶叶根制造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国浩 《锅炉技术》2005,36(4):58-60
介绍了目前烟气脱硫装置中2种烟气加热器(GGH)转子的结构型式及特点,在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制造要求及相应的工艺措施,如焊接材料的成分及选用、焊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零件加工的要求、转子组装的要求、工艺程序和多次制造积累的相关经验介绍。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为今后开拓广阔的烟气加热器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军英 《节能技术》2010,28(4):355-359
美国奥巴马政府把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战胜危机、占领经济制高点的法宝。本文介绍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为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采取的战略举措,并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