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介入性溶栓治疗33例下肢DVT患者,其中10例患者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溶栓抗凝治疗。23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和同期患侧股髂静脉开通术。结果随访33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3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溶解,10例部分溶解。结论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樊晓乐  赵辉 《工业加热》2019,(1):98-101
【摘要】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逐年上升,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栓塞后综合征(PTS),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下肢血栓脱落可引发致命性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随着腔内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以快速开通靶血管、保护静脉瓣功能、对血管内膜损伤较小、降低PTS发生率、降低住院费用和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综合优势逐步被患者所接受。本文就目前急性下肢DVT主要介入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曾被认为是一种并不严重的病变。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现已知道UEDVT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病情严重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对UEDVT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介入治疗、护理和预防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其特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烧伤并发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37~67岁,中位年龄46.1岁;火焰伤9例,电击伤2例,热液伤2例;烧伤面积为1%~88%,平均(37.08±30.60)%;11例伴发下肢烧伤,其中8例双下肢烧伤;5例伴发吸入性损伤;烧伤后13~72 d发现DVT,平均(38.69±16.83) d。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介入手术技术均获成功(13/13)。3例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10例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分别接受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及抗凝治疗;7例留置溶栓导管接受接触溶栓,4例静脉溶栓,2例未溶栓治疗。未发生有症状的肺栓塞。介入治疗有效率为84.6%(11/13)。结论 介入治疗烧伤后DVT安全、可靠,但在穿刺点选择、是否留置溶栓导管方面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  相似文献   

6.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常隐匿发病,辅助检查能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提供临床治疗方案,目前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优势逐渐得到体现,近年来各国学者不断探索其新的检查方法,包括相位对比血管成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VESPA(venous enhanced subtracted peak arterial)、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直接血栓成像、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非增强MR血管成像等序列成像方法,本文对这些最先进的磁共振技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双侧股静脉入路介入插管溶栓方法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 对18例从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入路行左髂股静脉插管失败的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左侧股静脉顺行法穿刺,注射对比剂证实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至下腔静脉,将导丝从右侧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出或拉出后建立导丝轨道,再沿导丝将导管自右向左逆行插入左侧髂股静脉留置溶栓。结果 18例左股静脉穿刺16例获得成功,建立了左右股静脉导丝轨道,并顺利将导管自右股静脉或颈静脉插入左侧髂股静内;经过3 ~ 14 d导管溶栓后血栓均完全溶解,下肢肿胀消退;在溶栓过程中左侧股静脉穿刺处无明显淤血和血肿发生。结论 对于经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入路插管失败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采用双侧股静脉入路建立导丝轨道后再插管的方法,成功率高、安全、创伤小,临床应用可行。  相似文献   

8.
王铭义  王峰  纪东华  李城 《工业加热》2012,(10):850-854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可行性及疗效, 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 56例确诊下肢TAO患者入组。所有病例均行下肢CTA及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及明确病变范围, 联合采用“祛栓、导管溶栓、腔内成形、抗凝”方案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近期总有效率88.9%, 治愈率32.1%, 有效率60.8%, 无效率7.1%。随访时间(37 ± 12)个月, 按照Cooley疗效标准, 痊愈12例(21.5%)、良好30例(53.5%)、一般8例(14.3%)、差及截肢6例(10.7%)。大部分患者患肢疼痛缓解, 溃疡愈合, 行走距离延长, 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介入治疗对下肢TAO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下肢缺血分期与介入治疗疗效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分期越高, 疗效及预后越差;远端流出道对于介入治疗下肢TAO的疗效至关重要;积极开通闭塞血管对TAO治疗具有正向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临床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分别论述上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基于第1版专家共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涉及的抗凝、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等,进行更新、补充、修订。再次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介入治疗,以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联合介入治疗过程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整体护理方法、专科护理方法、急救护理方法。观察护理结果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愈3l 例、显效26例、改善6例。治疗过程穿刺点渗血16例,肺栓塞2例,脑出血1例。结论综合护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病人最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综合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的10例APS合并DVT病例的临床资料。单纯抗凝组(A组)4例,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并联合全身抗凝组(B组)6例,术后均口服华法林至少1年。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A组治疗前两大腿周径差为(5.55 ± 0.51)cm,治疗后为(1.85 ± 0.31)cm,B组治疗前两大腿周径差为(5.13 ± 0.45)cm,治疗后为(0.95 ± 0.26)cm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腿周径均有缩小(均P < 0.01),B组较A组明显(P < 0.05)。B组消肿率比A组消肿率高[(81.7 ± 4.1)%比(67.3 ± 3.6)%,P < 0.01]。B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A组[(13.83 ± 0.75)d比(20.75 ± 2.63)d,P < 0.05]。A组3例有效,1例无效;B组患者均治愈。结论 经颈静脉置管溶栓联合全身抗凝治疗APS合并DVT疗效明显,并且安全、省时;单纯抗凝治疗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56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采用经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闭塞/狭窄段或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远期通畅率。结果 256例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DVT患者中232例(90.6%)血栓完全溶解,24例(9.4%)部分溶解,治疗前后患肢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分别为(7.12±2.15) cm、(4.57±2.81) cm。206例髂静脉重建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46例,球囊扩张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160例;平均随访15个月(9~24个月),单纯球囊扩张患者失访3例,出现髂静脉闭塞26例(60.5%),血栓后综合征(PTS)21例(48.8%),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患者失访11例,支架狭窄/闭塞13例(8.7%),PTS 15例(10.1%),两组闭塞/狭窄、P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消融在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56例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了静脉内超声消融治疗,超声消融时间为12~24 min,平均18 min,术后深静脉内导管抗凝,在小腿应用静脉趋动器促进血液回流.对其中18例患者安放内支架.结果 56例髂股静脉闭塞中49例完全再通(87.5%),5例部分再通(8.9%).2例未再通(3.6%).49例完全再通者随访38例,22例未安放支架者,9例发生再闭塞,达40.9%;16例安放支架患者中2例发生再闭塞,再闭塞12.5%.结论超声消融可以再通已经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颈静脉插管溶栓、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部分血栓已蔓延至下腔静脉的患者在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果28例患者均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术中造影检查明确诊断;5例行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所有患者均经颈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于髂股静脉进行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溶解率100%,溶栓后均予以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其中6例置入髂静脉支架。术后肢体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3~12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滤器置入、经颈静脉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 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 ~ 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栓清除,采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处理,即经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插入4 ~ 5 F Cobra导管,导管辅助下亲水超滑导丝插至患侧髂、股静脉内,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经患侧股静脉穿出体外,建立工作导丝通路,再沿工作导丝由健侧置入翻山鞘管至患侧髂、股静脉内,加长亲水超滑导丝在翻山鞘管支撑下轻柔的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腘静脉内,DSA监视下Fogarty拉栓球囊沿导丝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对存在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或支架植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 ~ 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6.3%;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为(1.64 ± 0.43)和(0.97 ± 0.42)cm,176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和支架植入治疗。279例随访3 ~ 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24%、3.94%、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3%;临床总有效率98.2%。结论 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全下肢DVT,血栓完全清除率高,最大程度保护静脉瓣功能,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