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展新工科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有助于培养“三个面向”的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文章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为对象,介绍其秉持“工程无国界”教育理念,通过协作和跨学科研究、体验式教育培养工程领导者和变革者的世界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成功经验,并提出了给我国工程教育带来的启示: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产业和科技革命所需工程人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工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专创融合,培养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核心课《分离工程》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新举措。通过上述改革,以期培养可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化工行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化工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对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本文针对新工科专业门类的本科教育的特点,以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从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体系创新、一流专业建设中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提升育人水平的角度,探讨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奔赴、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出适合工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我校进入"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了本科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发关于建设化工类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聚焦研究与教学结合,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凝聚专业办学方向,凸显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激发引导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习内生动力;践行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做好本科教学基础建设工作;注重产学研融合实践,培养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全球视野的卓越化工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的外在体现主要是新专业,究其本质就是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工科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实际应用型创新人才—将自然之理应用于工程创新,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工程思维创新的培养,新工科的提出不止立足于现有产业,更是为引领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为新的产业甚至行业的诞生提供支撑。在此背景下,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包括通识性工程教育、工程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计划形成从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价,探索工程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为新工科建设探索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动对接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提出“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实践证明,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未来战略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功能高分子材料因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理论知识体系覆盖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缺乏工程教育环节已难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因此,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构建产业、课堂、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入了工程教育环节,达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为大湾区能源高分子、高端药用高分子、智能高分子等新兴产业输送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8.
当前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体系在我国正蓬勃兴起,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成为迫切需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现代非织造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设计实践教学智慧平台、建立教学过程智能评价系统等措施,以期解决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非织造卓越人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新工科"背景下,社会给化工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知识、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烈的工程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化学工程师是化工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化工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地方院校化工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提高认识、树立正确化工价值观;革新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重构课程体系,打造"金课";注重结果导向教育(OBE)、实践教学和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卓越化学工程师的重要方法。基于OBE、"新工科"和"大工程观"理念,讨论了我校化工专业改造升级、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至关重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专业依托河南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协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虚实结合、校企结合、课内外结合、专兼教师结合、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多维度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双赢,为新工科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以协同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结合广西地区经济发展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制定基于"学校、企业及研究院所"的协同育人平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运行管理机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由学校、企业及研究院所协同参...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作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迎合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基于"三三育人"体系,为完善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南京邮电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实践点,进行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在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研究及合作交流的开展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针对工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而以学科赛训为载体,“赛训一体”开展工科设计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针对本校制药工程“赛训一体”的办学经验和优势,探索在制药工程人才“赛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制药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在地方院校的实施,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行业迫切需要适应并能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构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及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化工专业复合型人才。本文从新工科的理念入手,针对许多高校存在的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三者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实现同频共振、合力育人的现状,从大思想教育体系的专业培养角度出发探索我校三位一体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更好地建设新工科化工专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化工专业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以新工科内涵为指导、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牵引、以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为重心,重塑化工专业课程内核。本文针对高校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刻思考与改进措施,充分考虑了新工科观点指导下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教与学,重点聚焦了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与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创新之间的因与果,为提升我国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我国化工学科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是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践行绿色工程教育理念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达成的重要保证,是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撑,更是课程思政内涵的具体体现。郑州大学化工专业基于绿色工程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体系改革,将绿色工程教育理念渗透到基础化学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及实验类课程的教学中,并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及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绿色工程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要适应国家标准化战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化学人才。以福建师范大学基于产教融合、协调创新的育人理念,同时以产业需求建专业,以技术发展定内容,以校内外资源创条件,以学生志趣变方法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例,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高校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化工及近工类专业开设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各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以达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本文提出了课程设计内容新颖化、设计手段现代化、任务安排协作化、成绩评定多元化的"四化"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新工科建设,以提升中国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推动工程科技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支撑国家战略和需求。化工学科作为传统基础学科,面临着与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化学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也面临新理念和新模式突破的机遇,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一代化学工程师也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具备新工科能力人才的支撑,需要调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科研、就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以满足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在新工科建设中,实践能力成为研究生的教育新模式和产学研新结构的基础。本论文结合本校化工类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理论与实践协同能力培养模式结构的结合,探索新工科理论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发展和完善双导师制度、相对开放的实验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