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房间隔缺损(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多见于成人女性。绝大多数ASD能够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治愈。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准确测量缺损的位置和大小。本文系统介绍AS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封堵器选择与并发症防治。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多孔型,房间隔膨出瘤型及边缘不好等特殊情况下ASD的处理均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根据左心室造影图像判断VSD的形态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操作中要避免右房室瓣腱索的缠绕、瓣膜的损伤和心律紊乱的发生。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早处理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本文详细介绍了膜部和肌部VSD的诊断,规范化的操作方法,术中和术后可预测的情况处理。  相似文献   

3.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已成为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亦可通过球囊扩张方法得到缓解。典型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 ≥ 40 mmHg,主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 ≥ 60 mmHg是球囊成形术的适应证。球囊成形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谨慎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地掌握操作方法,严格挑选球囊的类型、大小和长度,避免损伤腱索和瓣膜周围组织。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球囊扩张风险较大,要注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泮思林 《工业加热》2019,(10):917-922
【摘要】 胎儿心脏介入治疗(FCI)病种主要包括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伴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RHS)、重度主动脉瓣狭窄(CAS)伴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及HLHS伴高度限制性房间隔缺损或房间隔完整(IAS/RAS)等3大类。我国最近3年开始FCI手术探索。由于人种与发病概率差异,胎儿肺动脉瓣成形术(FPV)在国内开展更为广泛。FCI是一项极度依赖超声医学、小儿心脏病、产科等多学科协同合作的手术技术,国内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旨在介绍我国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宫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总结手术技术、手术适应证、围术期麻醉和管理等方面经验,探讨现阶段国内胎儿先心病介入治疗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该技术在国内进一步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可能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强调宫内干预必须符合伦理、进行遗传学筛查。

  相似文献   

5.
6.
7.
【摘要】 静脉畸形(VM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血管畸形,对于这类病变的认识还存在争议。为了促进临床VMs诊断和治疗进一步规范,来自国内VMs诊断和治疗专家,针对VMs病因、病理生理、流行病学、分类与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阐述,达成了初步共识意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3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采用经皮肾造口术完成上尿路梗阻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结合内支架治疗;42例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经尿道插管进行后尿道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上尿路梗阻31例得到改善,术前症状消失,经1~7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另2例上尿路梗阻未明显缓解,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尿道瓣膜病例组,经介入治疗后下尿路梗阻完全解除,1~10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结论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体表无瘢痕特点,通过长期观察随访,对先天性尿路梗阻的治疗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回顾总结5例手部动静脉畸形的介入疗法。方法经患侧肱动脉置管,对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分别超选和栓塞。栓塞采用高温处理的明胶海绵颗粒、丝线段、平阳霉素和弹簧圈。结果5例中共栓塞13支供血动脉,栓塞成功率100%。1例复杂畸形得到有效控制,3例临床治愈和近期1例在观察中。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是治疗手动静脉畸形的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和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导管堵闭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Amplatzer堵闭器对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局麻或全麻下经导管进行堵闭术,其中室间隔缺损6例,房间隔缺损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结果 12例患者堵闭1次成功,心脏杂音消失,术后6~12 h下床活动,4~6 d痊愈出院.结论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堵闭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 目的 评价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CB)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疗效和可行性。 方法 收治3例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患儿,其中2例为男性,分别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存左肺动脉狭窄和肺动脉闭锁(PA)、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残存右肺动脉狭窄。1例女性,为“PA、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残存左肺动脉狭窄。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心导管介入治疗,分别测狭窄段压差和血管内径,选择合适CB扩张,根据扩张效果决定是否应用高压球囊再扩张。 结果 TOF男性患儿和PA/VSD女性患儿先选择CB扩张后,予高压球囊再次扩张,血管内径由术前4.6 cm和4.2 cm分别增至5.8 cm和5 cm,压差由术前35 mmHg和12 mmHg分别降为19 mmHg和7 mmHg; PA/VSD男性患儿,应用CB扩张后,血管内径由术前4.8 cm变为5.6 cm,压差由术前12 mmHg降为6 mmHg。术中和术后均无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CB治疗先心病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历史、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对围手术期处理、操作步骤、并发症防治作了归纳总结和说明。强调尽量使用临时性滤器和可取出滤器,以降低由于滤器长期置入而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江苏省南通市6县(市)及南通城区2 ~ 12岁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南通地区部分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生,共98 426人进行体格检查,对可疑患者行经胸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病种类型及分布、性别差异,并对筛查出患有先心病的患儿进行家庭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l5个变量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的致病相关因素。结果 共检出先心病患儿357例,总患病率为3.63‰;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3.53‰(169/47 825)和3.72‰(188/50 60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24,P = 0.636)。先心病中以房间隔缺损所占比率最高,其次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6个可疑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早期病毒感染或用药是先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南通地区先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高海拔地区;在孕早期预防病毒感染、尽可能不用药,可以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技巧性处理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胆总管结石行经皮经肝穿刺肝内胆管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依据CT或MRI影像检查,选取最佳穿刺路径行胆管造影,再次明确结石位置、数目及大小。依据结石的大小从而选取相应大小的碎石网篮及球囊碎石,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用球囊推石入肠,结石取净后常规放置胆道内外引流管2周。结果 35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7.2%,32例1次成功取石,3例行2次手术成功取石。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2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胆汁性腹膜炎,3例少量血性胆汁,无胆道穿孔发生。结论 技巧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成功率高,风险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mplatzer血管塞(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有12例患者接受AVP封堵治疗,其中单发及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7例,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法洛四联症大型体肺侧支3例。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胸部CT造影筛查,并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结果本组均应用AVP有效封堵异常血管畸形,造影判断即刻成功率为100%,无移位、脱落等早期并发症。封堵血管16支,平均内径(5.2±1.9)mm,所用AVP直径为(9.2±2.4)mm。所有患者封堵术后平均3个月随访心超和(或)胸部CT造影,显示封堵血管闭塞良好,无异常、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应用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75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测量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及狭窄率,将其中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39条患肢)纳入介入治疗组,治疗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对下肢动脉严重狭窄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将拒绝行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60条患肢)纳入保守治疗组,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6 ~ 36个月,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对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90.0%,1年内发生再狭窄而导致截肢率为10.0%;保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2.2%,截肢率为3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治疗组3年开通率为57.7%,截肢率为23.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提出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消除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归纳和说明。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的介入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