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初步评价C臂CT在肝癌肝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60例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43例,转移性肝癌17例)行230例次介入治疗,其中行C臂CT扫描91例次,记录所有手术时间。依据与常规DSA造影比较,能否提供额外信息,将C臂CT对于介入手术的帮助程度分为3级:1级,未能提供额外信息;2级,提供额外信息,但对介入治疗过程无影响;3级:提供有助于治疗的信息。使用t检验检测使用和不使用C臂CT功能的介入手术时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行C臂CT扫描91例次(40%),其中40(40/91,43.9%)例次达到2级、23(25.3%)例次达到3级。使用C臂CT扫描后平均手术时间增加了18.5min(P<0.05)。结论C臂CT优化了肝癌介入治疗工作流程,获得了清晰的软组织(CT样)断层图像,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前显示肿瘤实质及供血血管、术后即时监测碘油沉积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肝癌的介入治疗特别是肝癌化疗栓塞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该法增加了部分手术时间,但完全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臂CT在腹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行腹部介入诊疗患者在常规DSA基础上行C臂CT检查,评价C臂CT是否提供额外影像信息及其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影响;其中25例与近期多层螺旋CT(MSCT)比较,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 在35例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68.6%(24/35)C臂CT在常规DSA基础上能提供额外影像信息, 22.9%(8/35)影响了最初通过常规DSA制定的介入治疗方案;7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及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患者,诊断均准确;C臂CT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2.62(稍差于MSCT)。结论   在腹部介入诊疗中,C臂CT能提供较高质量的软组织断层影像,在常规DSA基础上提供较多额外影像信息,并影响介入方案的制定,有利于介入诊治。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形臂CT扫描联合金属条纹伪影消除技术(SMART)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 方法 2018年1月至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连续治疗41例(42枚)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和术后对支架置入区域分别作常规DynaCT和高分辨率Dyna microCT扫描,扫描图像经常规重建和SMART重建。2名神经介入专家对重建图像质量(支架金属丝显影程度、弹簧圈金属伪影程度等),并结合操作位造影对支架打开程度、动脉瘤栓塞致密程度等,进行观察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42枚颅内支架(Neuroform EZ支架26枚,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架LVIS 16枚)顺利辅助完成42枚动脉瘤栓塞(40例患者为单枚,1例为双枚)。与常规DynaCT重建和Dyna microCT重建相比,Dyna microCT联合SMART重建图像所示支架金属丝显影清晰,弹簧圈金属伪影消除明显,图像质量显著提高(P<0.05)。根据后者重建图像并结合操作位造影发现2枚支架局部打开不全,给予微导丝成襻支架内抚摸或球囊扩张后贴壁情况改善;4例患者瘤颈区栓塞未致密,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后继续栓塞术,直至栓塞效果满意。结论 高分辨率Dyna microCT联合SMART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支架和弹簧圈金属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术者判定载瘤动脉内金属支架打开情况和动脉瘤瘤颈区栓塞是否致密,继而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这种新颖成像技术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评估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相花  白玫  刘彬 《工业加热》2010,(10):807-810
目的 对C型臂CT(DynaCT)头胸腹扫描辐射剂量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60和ICRP 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对DynaCT成像所致有效剂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在模拟人体体模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的方法获得DynaCT头胸腹成像器官剂量,再根据不同版本ICRP组织权重因子对器官剂量加权求和获得头胸腹扫描各自的有效剂量。分析3个有效剂量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 采用ICRP60计算得到DynaCT 成像有效剂量为: 头部(男性0.80 mSv,女性0.79 mSv),胸部(男性6.13 mSv,女性6.12 mSv),腹部(男性8.46 mSv,女性8.48 mSv),采用ICRP103计算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头部(男性1.28 mSv,女性1.29 mSv),胸部(男性7.51 mSv,女性7.52 mSv),腹部(男性9.21 mSv,女性9.27 mSv)。有效剂量相对增加头部(男性59.81%,女性62.81%),胸部(男性22.72%,女性22.95%),腹部(男性8.91%,女性9.35%)。结论 由于器官权重因子变化造成了不同部位器官当量大小改变。ICRP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导致了DynaCT头胸腹成像所致有效剂量的增加,而且对于不同性别和扫描部位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C臂CT是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一种新技术,在介入室同一工作床上能提供透视、摄影、DSA及容积CT成像,已在血管性及非血管介入诊疗中开始发挥其独特作用,本文介绍C臂CT在介入诊疗应用中的潜力、限度与前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 CT成像技术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前进行常规DSA造影和C臂CT成像,比较TACE治疗前CT/MRI、DSA造影和C臂 CT成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 结果 TACE后CT扫描共发现97个乏血供肿瘤,CT/MRI、DSA造影、C臂 CT成像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1.1%(69/97)、 78.4%(76/97)、 89.7%(87/97)(P < 0.05)。其中,39个肿瘤直径 < 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1.5%(24/39)、 76.9%(30/39)、 87.2%(34/39)(P < 0.05); 58个肿瘤直径≥ 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7.6%(45/58)、 79.3%(46/58)、 87.9%(51/58)(P > 0.05)。结论 C臂 CT成像能更准确、更敏感地检测出乏血供肝脏肿瘤,尤其对于直径 < 10 mm的肿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新型可回撤自膨胀支架(LEO)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LEO支架治疗的43例患者44枚颅内动脉瘤,其中单纯支架治疗16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25例,双支架治疗2例,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例。并对其进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治疗中支架位置调整方便,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位置欠理想,1例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随访中1例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1例发生内膜过度增生,22枚(50.0%)动脉瘤达即刻致密栓塞,29例获得影像随访的患者中72.4%动脉瘤治愈或较前好转,13.8%动脉瘤稳定,3例夹层动脉瘤发生瘤体短期内增大,2例患者死亡。结论LEO系统具有释放可控性强、简捷安全、可选择型号广泛等优点,在颅内动脉瘤栓塞和管壁重建中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肝癌化疗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8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患者(其中转移性肝癌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行超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做C臂CT检查,后利用GE公司原装AW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对栓塞效果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根据与术前常规DSA造影对比,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实质的栓塞,其中16例常规DSA病灶显示较少或不明显,栓塞术后行C臂CT检查,发现小瘤灶碘油沉积良好。结论 C臂CT技术可在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观察其断层影像,即时评价治疗效果,利于制订手术方案,相比与常规DSA,在提供断层影像的同时能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信息,在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架半释放技术治疗的18例患者共19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15枚,破裂动脉瘤4枚,按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结果本组病例共应用支架31枚,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7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显影9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4例,2分3例,3分1例。1~3个月的临床随访所有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未见加重,亦未发生再出血或新发梗死。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其他支架释放技术相比,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瘤颈栓塞致密,即刻栓塞结果满意,但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Solitaire 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5枚,眼动脉段动脉瘤4枚,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枚,大脑中动脉瘤1枚,椎动脉动脉瘤4枚。结果 25例中,完全栓塞22例, 瘤颈残留1例,部分栓塞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脑积水行脑脊液分流术1例,弹簧圈移位1例。随访未有再出血病例。造影随访12例,复发1例。结论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DSA导向气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采用气道内支架置入治疗的118例气管狭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118例气道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结论 通过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手术体位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单纯网孔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动脉瘤治疗的新理念,其机制是通过改变动脉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促使瘤内血栓形成,支持瘤颈部的内膜生长,促进瘤颈的解剖愈合。该技术的治疗目标着眼于病变血管的重建,可望既有效治疗动脉瘤,又不似覆膜支架直接影响分支血管,加之技术简单,安全性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该项技术尚存在许多未知,无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摘要】 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且随着介入器械和材料的不断更新,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载瘤动脉重建概念的提出,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应运而生,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极大兴趣。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stent,FDS)是一种低网孔率支架,将其置于载瘤动脉内可实现对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重建,诱发动脉瘤内自发性血栓形成,最终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现对血流导向装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塑料支架和金属内支架在输尿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寻求支架的合理选用.方法对28例输尿管良恶性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肾穿刺顺行法或经尿道逆行法插管,行球囊扩张后支架置入.10例置入金属内支架,18例置入塑料支架.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2~48个月,患者尿路梗阻解除,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感染得到控制,肾功能好转.12例恶性狭窄患者,能耐受常规剂量动脉插管化疗.结论输尿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金属内支架通畅性好,在良性输尿管狭窄中,疗效确切,两种支架可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容积重建透明影像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9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行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患者常规二维造影(2D- DSA)、三维旋转造影(3D- RA)和双容积重建透明影像能显示的支架标记点数目。结果30例患者共植入34枚支架,在所有支架的206个标记点中,2D- DSA、3D- RA和双容积透明影像能清晰显示的标记点分别为146(70.8%)、123(59.7%)和190个(92.2%),三种造影方法间的支架标记点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双容积重建透明影像能清晰显示颅内支架的标记点,在颅内支架的植入术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脏临时起搏器在颅外颈动脉支架围手术期防治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41例行颅外颈动脉支架术高危患者,共置入颈动脉支架47枚,术前经左侧股静脉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起搏心率设定为60次/min,术中术后监测患者症状、血压心率变化、起搏器工作情况。结果 进行了球囊预扩张的25处颈动脉病变起搏器全部启动,2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起搏器工作,持续工作最长时间1 d,1例伴发症状性低血压,低血压最长持续4 d。全部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可以快速、有效地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防止出现脑卒中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锋  王武  顾斌贤  李明华 《工业加热》2011,(12):925-930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balloon-assisted coiling embolization,BACE)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和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48例使用新一代BACE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38例破裂出血。42例宽颈动脉瘤,7例瘤颈 > 4 mm,37例体颈比 ≤ 1.5,16例最大径为5 ~ 7 mm,25例 3 ~ 5 mm,7例小于3 mm.术后3/12/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 BACE成功栓塞颅内动脉瘤44例,其余4例使用了支架;完全栓塞39例,次全栓塞9例,术后48 h内2例出现缺血事件,随访发现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至少造影随访1次,36例造影随访超过24个月,完全栓塞病例中无一例再通,次全栓塞9例中2例稳定,2例进行性血栓形成,5例再通,其中3例进行了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BACE治疗最大径小于7 mm的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但宽颈动脉瘤有时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过程中,微导管常规技术超选失败情况下的辅助超选技术。方法4例前颅底DAVF、1例天幕区DAVF采用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1例天幕区DAVF采用弹簧圈闭塞枕动脉远端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结果采用辅助技术后,6例患者微导管均成功超选到达或接近瘘口,注射Onyx 18胶后,栓塞材料均顺利穿透瘘口,进入并闭塞近端引流静脉。6例患者均一次性获得影像学治愈,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表明,在经动脉入路栓塞颅内DAVF治疗中,对常规技术超选难以到达或接近瘘口的病例,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和弹簧圈闭塞瘘供血动脉远端分支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的技术安全、有效,可作为微导管超选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地施行了1次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总动脉5例,锁骨下动脉3例,腹主动脉1例,肾动脉16例,共置入支架25次,病变血管均获得满意的开放或扩张.结论介入性血管内成形术可有效的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