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奥沙利铂(OXA)/氟尿嘧啶(5 Fu)/亚叶酸钙(CF)方案肝动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 年7 月至2010 年12 月,经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或临床诊断为不可切除且无远处转移的HCC 50 例患者入组,TACE术后经留置导管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方案:OXA 60 ~ 75 mg/m2,第0 ~ 4小时泵入;CF 200 mg/m2,第4 ~ 6小时泵入;5 Fu 1 ~ 1.5 g/m2,第6 ~ 24小时泵入。每4 ~ 6周一疗程,直至疗效评价CR(mRECIST 1.1标准)或出现肝功能Child Pugh C级、远处转移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及增强CT或MRI评估疗效,定期随访。结果   全部50 例患者共进行232次TACE联合OXA、5 Fu、CF方案HAIC治疗。疗效评价:CR10例;PR 21例;SD 6例;PD 13例;客观有效率(ORR )为74%;疾病控制率(DCR)为62%。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1个月(2.6 ~ 37.1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FS)为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1.4个月,累计1年、2年生存率为76%、44%。用Log 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Pugh A 级(P = 0.006)、无肿瘤血管侵犯(P = 0.003)、总胆红素值 < 34.2 μmol/L(P = 0.023)的患者预后好于对照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肿瘤血管侵犯(P = 0.045)是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患者Ⅲ ~ Ⅳ度不良反应少见,仅有2例发生Ⅲ度神经毒性,无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OXA/5-Fu/CF方案HAIC治疗无远处转移且不可切除的HCC,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病灶平均长径7.9 cm)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大肝癌的患者的41个病灶,先行TACE治疗2 ~ 3次,2 ~ 4周后行RFA 1 ~ 3次。术后随访临床症状、B超造影或CT扫描的肿瘤大小、肝功能、AFP以及生存期。结果 30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缓解。术后CT复查显示:18个(43.9%)肿瘤病灶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23个(56.1%)肿瘤病灶部分坏死。AFP下降25例(83.3%)、不变2例(6.7%),升高3例(10.0%)。并发症中1例出现表皮灼伤,2例顽固性呃逆,3例肝内出血,1例肝脓肿,4例术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所有病例随访4.1 ~ 20.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平均生存期11.1个月。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RFA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的有效方法,确切结论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素(Rh endostatin)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单纯TACE组;B组:TACE+内皮抑素组;C组: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3组于治疗前后均行CT灌注扫描,获取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指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肿瘤兔,介入治疗后10d行第2次灌注扫描,并处死所有肿瘤兔。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BF、HBV、HAF、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明显增高;B组中MVD、VEGF较A、C组显示减低,A组MVD、VEGF较C组稍显增高(P<0.05)。3组中肿瘤VEGF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B组中HBF、HBV、HAF、PS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而A、C组中HBF、HBV、HAF、PS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TACE联合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TACE比较,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9例无法或拒绝接受手术切除肝转移癌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单纯行TACE,治疗组(23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观察比较2种疗法对患者术后肝功能、肝脏体积、不良反应、并发症及近期疗效和累积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①术后6个月治疗组有效率65.2%(15/23)高于对照组30.8%(8/26)(P = 0.04);治疗组肿瘤最长径总和由术前(9.92 ± 2.63)cm下降为术后(7.32 ± 2.61)cm,对照组由术前(10.34 ± 3.12)cm下降为术后(9.13 ± 3.42)cm,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个月及13个月,累积生存率比较P < 0.05。②肝脏体积变化比较:对照组术后肝脏体积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术前非栓塞叶体积为(481 ± 251)cm3,术后2,4,8周分别为(523 ± 250)cm3,(548 ± 249)cm3,(552 ± 249)cm3,分别比术前增加(10.1 ± 7.6)%,(16.1 ± 10.9)%,(17.2 ± 11.5)%。③术后肝功能:两组患者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均不明显,治疗组术后第1,3天,ALT、AST、TB等指标较术前明显升高,至术后第7天下降(P > 0.05)。两组相比,术后第1天、第3天ALT、AST、TB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第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PVE联合TACE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缩小肝转移癌,改善患者累积生存率,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肝转移癌安全有效的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门静脉内支架植入术(PTPVS)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1月- 2010年10月在已临床确诊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中,按要求筛选病例62例,采用对照、非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单接受TACE治疗;治疗组32例先接受PTPVS再行TACE治疗,其中2例病例放置门静脉支架未成功。评价指标为总生存时间和安全性。随访患者生存时间,并记录PTPVS术后并发症。用 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两组间生存时间比较用 Log rank法检验;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期为6.5个月,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为4.5个月(治疗组风险比为0.570,95%CI为0.328 ~ 0.992,P = 0.0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30例患者在3、6、12和18个月积累生存率分别为70%、56.7%、10%、3.3%。治疗组在术后1周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远期出现的并发症有肝性脑病(2例,6.6%)、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3例,10%)、肝肾综合征(1例,3.3%)。结论   在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分支或(和)门静脉主干不完全闭塞癌栓患者中,PTPVS联合TACE治疗组中位生存期比单独TACE治疗组延长约2个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VS)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HCC APS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 2010年12月经动脉栓塞(TAE)治疗的497例HCC患者的影像学和病历资料,总结APS、AVS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APS的发生与HCC患者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肝癌切除史、甲胎蛋白(AFP)、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PVTT)的相关性,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CC合并APS的发生率为10.5%(52/497),合并AVS的发生率为1.6%(8/497),同时合并APS与AVS的有3例(0.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与HCC患者APS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瘤、肿瘤多发、门静脉癌栓是HCC合并AP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块、多发肿瘤、门静脉癌栓会诱发AP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股浅动脉无法开通情况下,将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施行血管腔内血流重建术的疗效。6例患者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通畅,而髂动脉和股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对其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植入;4例患者股深动脉开口处狭窄,作为膝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流入道,对其行PTA;1例患者髂动脉和股总动脉及股深动脉均进行了PTA。结果 5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逐渐消失,皮温明显升高,其中2例足趾溃疡渗液分别于术后3 d和10 d周时转为干性,术后3个月随访时溃疡完全愈合。3例表现为术前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术后疼痛偶有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即可缓解。1例足趾坏疽术后2个月时自动脱落,未经外科干预。2例因下肢缺血严重,肢体坏死行外科膝上截肢术,创面1个月愈合。6个月时2例失访,随访期间5例有间歇性跛行。术后踝肱指数(ABI)(0.71 ± 0.21)与治疗前(0.32 ± 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或流入道是可供重建患肢血液循环的通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能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行肝动脉硬化栓塞术(TAE)治疗的肝血管瘤的疗效和优缺点。方法 对150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硬化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 3、6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肿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复查 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化油聚积征象。术前血管瘤直径平均(8.47 ± 2.27)cm,术后3、6个月血管瘤直径分别平均(5.75 ± 1.40)cm和(3.51 ± 0.82)cm(P < 0.05)。治疗前有临床症状者治疗后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肝动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其硬化性栓塞与药理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栓塞方案。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药物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15例HCC患者(共25个肿瘤灶),病灶大小1 ~ 8 cm。对所有患者均先进行TACE,然后在CT引导下进行RFA及125Ⅰ粒子植入治疗。125Ⅰ粒子植入通过TPS计划,对肝内同一病灶,在RFA结束时植入粒子进行补充治疗,或对多发病例中RFA受限的病灶直接植入粒子进行治疗。放疗剂量为60 ~ 100 Gy,随访观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随访时间3 ~ 28个月(平均10.6个月),全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6%,除1例粒子游走外,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 RFA 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HCC,近期疗效明显,可望成为HCC更有效的治疗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胆管损伤,接受肝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成功植入12枚冠脉支架,5例单独采用胆道ERCP引流,3例采用PTCD,3例ERCP疗效欠佳后改用PTCD。随访4个月至4年,6例死于感染,其中5例1年内死亡,3例再次接受移植,2例生存至今。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总体疗效欠佳。肝动脉支架联合胆道长期引流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期,为再次肝移植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支架端改型对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及其安全性。 方法 10例经病理及影像学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用支架端增加硅胶膜的改型支架进行治疗。术后每月随访吞咽困难程度Stooler分级评分、胸部X线片、CT和食管钡餐,了解支架的位置及有无梗阻;每2个月行胃镜检查以了解支架有无狭窄,随访有无严重胸痛、出血、肺炎、食管气管瘘等相关并发症。 结果 10例患者随访 4 ~ 10个月,9例随访期间吞咽困难程度Stooler分级评分均为0 ~ 1级,1例吞咽困难程度逐步加重,随访至5个月其程度分级增至3级。术后9例未见支架移位,1例携带125I粒子支架患者随访至8个月时发现支架脱落至胃内,食管钡餐及胃镜检查示原狭窄段管腔内壁较光滑,未见狭窄。1例逐步出现吞咽困难患者的胸部CT扫描提示病变超过支架上缘,食管造影及胃镜证实为肿瘤增生造成再狭窄;其余8例病变长度未见明显增加,食管钡餐及胃镜均未见支架端口狭窄及梗阻征象,其中4例释放未携带125I粒子支架的病变厚度有增加,4例释放携带125I粒子支架的病变厚度较术前变薄。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轻度胸痛及咽部不适,经对症处理后均逐步缓解,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端口改型支架对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可吸收线缝合法建立犬双侧髂外动脉狭窄模型。方法 全麻下以可吸收线缝合10只大型杂种犬双侧髂外动脉约50%的管腔,术后3个月行血管造影评价动脉狭窄率。结果 成功建立8只犬双侧髂外动脉狭窄模型,2只动物死亡。术后3个月的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管腔狭窄率为(60.6 ± 12.5)%。结论 可吸收线缝合法能够建立良好的犬髂外动脉狭窄模型,可为大型动物周围动脉狭窄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金属支架置入结合动脉灌注化疗对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 32例胃、十二指肠恶性狭窄患者,梗阻部位位于胃窦及幽门部16例、胃肠吻合口6例、十二指肠降段10例,均在DSA下或结合胃镜经口腔先将导丝放置于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梗阻部位,然后置入镍钛合金网状支架于狭窄部位,其中16例术后给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32例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梗阻症状明显缓解,进食得以改善,无严重并发症。行双介入治疗的16例患者中位生存期9.3个月,单纯行支架置入治疗的16例患者中位生存期5.7个月。结论 对无法手术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姑息治疗,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选择;术后给予动脉内灌注化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主要累及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罹患率逐年增高。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文件的出现,有助于规范治疗选择,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长球囊、长支架的应用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覆膜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等的出现可能会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内膜下成形术及多种新器材的问世,提高了髂股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复合手术在下肢ASO的治疗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然而,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以进一步提高ASO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周陈  丁文彬  袁瑞凡  金杰 《工业加热》2011,(11):882-88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介入治疗。方法 2005年至2010年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5例胆汁瘤患者,并行介入治疗,其中11例为TACE术后所致,1例外伤引起,3例外科手术引起。治疗方法是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后间歇应用敏感抗生素冲洗,通过引流液量的变化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胆汁瘤愈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行引流术,其中8例患者引流30 d内胆汁瘤愈合拔管,2例30 ~ 60 d愈合拔管,3例60 d后拔管,1例施行肝移植,1例未能拔管并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 胆汁瘤是肝胆手术、外伤和肝脏介入治疗等所致的一种并发症,介入治疗肝胆汁瘤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已被广泛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治疗。TIPS术后增加了肝性脑病发生率,及生存较标准治疗无延长,而作为二线治疗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对生存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重要的评价TIPS预后不良的指标及模型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例胃切除毕Ⅱ式手术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复发,经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扩张胆管,用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后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的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3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术后放置内外引流管,1周内再次造影未见胆管残余结石影。结论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对不宜手术且内镜取石失败的胆管结石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摘要】目的评价TACE联合RFA治疗膈下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2例膈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6个病灶,单例病灶数目≤3个,直径≤5 cm。所有患者先行1~2次TACE术,术后3~5周行CT引导下RFA治疗,RFA术后4~8周复查MRI评价疗效。所有患者随访12~30个月,观察并发症和疗效。结果22例患者26个病灶RFA术中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术后MRI复查22个(84.6%)病灶达到完全消融,4个(15.4%)病灶经2次RFA后达到完全消融。结论TACE术可使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缩小,轮廓更加清晰,联合RFA治疗膈下肝脏恶性肿瘤更加安全、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对延迟溶栓所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为降低延迟溶栓后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然后分别在脑缺血2、3、4 h后拔出线栓形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38只体重320 ~ 380 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白蛋白组和联合治疗组(白蛋白+rt PA),其中假手术组3只,其余每组再分为脑缺血2、3、4 h再灌注亚组,每亚组15只。在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中,20%人体白蛋白于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时间点经大鼠股静脉给药,剂量2.5 g/kg体重。联合治疗组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拔栓后立即自大鼠股静脉注入rt PA,剂量10 mg/kg。各组大鼠于MCAO 后24 h处死,分别行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埃文斯蓝(EB)定量检测血脑屏障(BBB)渗漏情况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的表达。结果   大剂量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显著改善了24 h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 MCAO 3 h、MCAO 4 h白蛋白组及MCAO 3 h联合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MCAO 4 h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各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梗死体积有明显缩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在MCAO 4 h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3%和17.3%。脑出血转化在对照组4 h 出现2例、白蛋白组4 h、联合治疗组4 h各1例。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各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EB含量有明显降低(P < 0.05)。与对照组相比,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的MMP 9在梗死灶边缘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大剂量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可降低实验动物延迟溶栓后的BBB的通透性,减小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