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瑜  龙清云  刘骏方 《工业加热》2010,(10):776-779
目的 探讨改进介入方式的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HAPF)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不同类型的肝癌合并HAPF患者(A组)在瘘口处用明胶海绵或(和)无水乙醇封堵瘘口,再行TACE;对43例不同类型肝癌合并HAPF(B组)利用改进的介入方法治疗,即越过瘘口后对肝段或肝亚段动脉行碘油化疗乳剂栓塞,再行与A组相同治疗。术后1 ~ 3个月内复查CT评价碘油沉积情况。结果 A组中央型HAPF(11例)碘油沉积良好5例(45.5%),周围型(27例)沉积良好19例(70.4%);B组中央型(14例)沉积良好10例(71.4%),周围型(29例)沉积良好21例(72.4%)。B组中央型HAPF较A组碘油沉积率明显提高(P = 0.041,P < 0.05);B组周围型与A组碘油沉积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 0.642,P > 0.05)。结论 采用改进法介入方式治疗中央型HAPF可有效增加碘油沉积率,对于周围型在增加碘油沉积率方面效果不明显,且越过瘘口的操作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VS)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HCC APS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 2010年12月经动脉栓塞(TAE)治疗的497例HCC患者的影像学和病历资料,总结APS、AVS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APS的发生与HCC患者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肝癌切除史、甲胎蛋白(AFP)、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PVTT)的相关性,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CC合并APS的发生率为10.5%(52/497),合并AVS的发生率为1.6%(8/497),同时合并APS与AVS的有3例(0.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与HCC患者APS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瘤、肿瘤多发、门静脉癌栓是HCC合并AP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块、多发肿瘤、门静脉癌栓会诱发AP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AVS)的介入栓塞治疗疗效。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造影明确AVS的类型、程度后, 按不同方式进行堵瘘及肿瘤化疗栓塞治疗。再次造影评价瘘口封堵的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栓塞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62例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瘘44例,肝动-静脉瘘11例,肝动脉-门脉瘘合并肝动-静脉瘘4例,肝动脉-肺动脉瘘3例。53例患者1 ~ 2个月后DSA复查发现动静脉瘘消失18例,分流量明显减轻19例,稳定9例,进展7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栓塞材料和门静脉癌栓可影响肝动脉-门脉瘘介入栓塞的疗效,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是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VA颗粒和碘油无水乙醇混悬液栓塞疗效优于明胶海绵。结论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应根据动静脉瘘的类型、程度等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栓塞材料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瘘的再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素(Rh endostatin)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单纯TACE组;B组:TACE+内皮抑素组;C组: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3组于治疗前后均行CT灌注扫描,获取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指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肿瘤兔,介入治疗后10d行第2次灌注扫描,并处死所有肿瘤兔。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BF、HBV、HAF、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明显增高;B组中MVD、VEGF较A、C组显示减低,A组MVD、VEGF较C组稍显增高(P<0.05)。3组中肿瘤VEGF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B组中HBF、HBV、HAF、PS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而A、C组中HBF、HBV、HAF、PS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TACE联合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TACE比较,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5.
陈峰  陈石伟  乔德林  唐震 《工业加热》2010,(11):862-864
目的评估弹簧圈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2010年5月,上海公利医院共收治8例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患者,其中直肠癌术后4例、乙状结肠癌术后3例、降结肠癌术后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A血管重建检查,经血管造影证实。治疗方法均为经皮穿肝经门静脉至迂曲扩张肠系膜静脉,置入弹簧钢圈栓塞迂曲扩张静脉,同时联合脾栓塞。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依据CT增强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止血率及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8例皆1次栓塞成功,均获满意止血,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行增强CT检查,弹簧圈位置均良好,未见曲张静脉增强显影。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曲张静脉团内未见血流。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造瘘口再出血。结论经皮肝穿经门静脉栓塞曲张静脉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过程中,微导管常规技术超选失败情况下的辅助超选技术。方法4例前颅底DAVF、1例天幕区DAVF采用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1例天幕区DAVF采用弹簧圈闭塞枕动脉远端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结果采用辅助技术后,6例患者微导管均成功超选到达或接近瘘口,注射Onyx 18胶后,栓塞材料均顺利穿透瘘口,进入并闭塞近端引流静脉。6例患者均一次性获得影像学治愈,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表明,在经动脉入路栓塞颅内DAVF治疗中,对常规技术超选难以到达或接近瘘口的病例,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和弹簧圈闭塞瘘供血动脉远端分支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的技术安全、有效,可作为微导管超选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兴华  王武  陈新国  刘丽 《工业加热》2010,(12):933-935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血管畸形(SCV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10年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2例SCVM病例。临床随访10个月~6年。临床症状随访分为完全恢复、改善、无变化和加重。结果本组病例包括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6例、髓周动静脉瘘(PMAVF)9例和髓内动静脉畸形(SAVM)7例。完全栓塞20例,部分栓塞12例,其中单纯性动脉瘤或静脉瘤栓塞4例。临床平均随访48个月,5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改善,8例无变化,3例加重;改善病例中2例症状复发,无出血或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SCVM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5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252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针对发生的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同时结合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6例(死亡1例)、肺栓塞1例、胆汁瘤2例、胆囊炎4例、胃穿孔并死亡1例。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与术前肝功能较差、门静脉高压、化疗栓塞药物剂量过大、药物反流及异位栓塞等有关。重视TACE术时机的选择,采用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TACE术的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5例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脾功能亢进。5例患者TACE术前均行肝脏CT扫描,经肝动脉注入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药和栓塞剂进行化疗栓塞术,并对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脾脏栓塞约60%)。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CD4T淋巴细胞、肝功能及血常规,定期复查CT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TACE术及部分脾栓塞术均顺利进行,5例患者共行10例次TACE术。CD4 T淋巴细胞在TACE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 > 0.05);血清ALT、AST、TBIL和外周血WBC在术后1周较术前升高(P < 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 > 0.05);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外周血WBC、RBC、PLT较术前升高。5例患者均随访36个月,其中4例死亡,1例存活。结论 TACE术对艾滋病合并肝癌患者免疫状况无明显影响,术后肝功能变化与一般肝癌患者相一致。严格掌握TACE手术适应证,用低于常规剂量的化疗栓塞剂对肝癌进行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CSP患者35例,根据是否行UAE分为栓塞组(21例)和非栓塞组(14例)。栓塞组中,16例在UAE 后24 ~ 48 h行清宫术,5例在UAE后行开腹或阴式病灶切除术。非栓塞组中8例直接行清宫术,3例病灶局部注射甲氨蝶呤后行清宫术,3例直接开腹行病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 HCG)值降至正常时间的差异。结果 栓塞组21例患者UAE操作成功,全部患者保留子宫,平均住院时间为(11.5 ± 3.6 )d, β HCG值降至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8.6 ± 4.9)d,而非栓塞组则分别为(20.4 ± 5.2) d和(28.7 ± 5.6)d。非栓塞组中2例由于术中出血汹涌,被迫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UAE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CSP的方法,创伤小、成功率高,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能起到明显的防止出血和止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棉和(或)钢圈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8例,>30%者2例,1例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1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94%,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介入治疗的策略与方法及肝动脉内留置导管分次碘油栓塞的价值。方法16例巨大肝癌患者,首次治疗采用肝动脉内留置导管分次碘油栓塞治疗,共行40次介入治疗,平均每例2.5次。观察患者介入术后肝功能损害及近期疗效。结果16例患者介入术后均未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经护肝治疗后均能平稳恢复。3个月后肿瘤缩小达PR9例,SD7例,无PD者。结论肝动脉内留置导管分次碘油栓塞治疗巨大肝癌不会造成严重肝损伤,并使肝癌尽快得到完全栓塞,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轲  曹建民 《工业加热》2010,(12):985-98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 超液化碘油乳剂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油聚集征象。血管瘤直径由术前为(9.3+2.2)cm到术后6、12个月时分别为(4.2+1.5)cm和(2.0+1.3)cm。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治疗后均获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相对安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RFA)肝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A组)及未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B组)行集束电极治疗后分别统计.结果 A组的治疗时间为(9±2)min,坏死直径(5.3±1.4)cm;B组的治疗时间为(16±5)min,坏死直径(3.5±1.8)cm (P<0.01).结论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术(PV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6例,分别采用TACE联合PVCE和常规TACE方法治疗。结果术后复查CT和甲胎蛋白(AFP),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非栓塞肝组织体积显著增大。结论TACE和PVCE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优于单独TACE技术,且可有效增加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遇到有些情况,TACE仍然比较难治.难治性肝癌应该包括:肿块较大;病灶较多;肝功能较差;伴有门静脉癌栓;伴有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或伴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肝动脉-肝静脉分流;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必须慎重处理,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肝动脉栓塞后进行瘤体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9例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经肝瘤体内药物注射治疗情况。对于CT/MRI明确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cm),且CT增强扫描时仅有点状或少许斑片状强化而大部分无强化且延迟扫描时仍然如此表现的9例患者,先行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10ml)与博莱霉素(8mg)混悬剂,实际用量为5~10ml。栓塞后4d开始行经皮经肝瘤体内穿刺多点注射博莱霉素8~16mg,间隔3~4d再次注射,连续2~3次,1个月后复查CT,以后3、6个月及1年不定期复查CT。结果9例患者DSA上所见血管瘤染色与CT增强扫描表现一致,碘油沉积呈散在点状分布,治疗后1个月瘤体均明显缩小,以后继续缩小,1年后复查基本稳定不再缩小。2例患者出现急性胆囊炎,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出现栓塞后胆汁瘤,随访观察未进一步进展,未作特殊处理。结论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瘤体内博莱霉素注射治疗少血供性肝血管瘤是简便、安全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治疗肝癌过程出现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原因、处理策略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 311例次,统计术中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生肝动脉夹层的患者行DSA检查随访。结果 共有12例TACE术中出现肝动脉夹层,发生率为0.92%,均系操作不慎所致。12例中8例发生于肝固有动脉起始处、3例位于肝右动脉血管扭曲处、1例位于肝总动脉,所有夹层的发生部位均为血管转折或迂曲处。12例患者中10例使用3 F微导管导丝、1例使用0.035英寸导丝通过真腔到达肝动脉靶部位,成功完成TACE;1例患者经反复尝试,仍无法通过,最后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术。患者随访时间3 ~ 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嗣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0例患者中,2例肝动脉造影时未再见夹层,其余8例均见夹层较之前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肝癌TACE中肝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操作者经验、肝动脉走行等因素有关,通常可采用微导管导丝技术通过夹层段真腔而完成TACE术,其主要不良后果为影响TACE顺利完成,从而影响肝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应重视其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兔肝脏血管的正常影像解剖及变异;探讨肝动脉插管的最佳方法.方法 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改良外科剖腹直视下插管方法和介入经股动脉透视下插管方法,血管造影观察兔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门静脉正常影像解剖和变异.结果 兔腹腔动脉和肝动脉走行分布与人有较大差别,常见变异主要表现为肝胃动脉分支不同,发生率13.3%.外科法插管成功率86.6%(13/15),介入法插管成功率80%(12/15),肝动脉变异时外科法不能插管.结论 兔腹腔动脉和肝动脉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均与人有明显不同.外科法和介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