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合西南交通大学集水区,对成都的12次(2008~2010年)降雨,以降雨径流污染、污染物质之间的关系、降雨径流污染影响因子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蚌埠市新老城区地表雨水径流污染7个采样点、2场次降雨,共40个采样样本的采样与监测,获得了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过程;分析了地表污染程度、城市用地类型、雨水系统分流制式等因素对雨水径流污染程度的影响关系,对雨水径流污染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表雨水径流年污染总量计算模式,初步核算了蚌埠市地表雨水径流年污染总量,评估了地表雨水径流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已成为危害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特征、影响因素、初期雨水设计标准以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以及国内部分城市径流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区屋面雨水污染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72,自引:11,他引:72  
对北京城区屋面雨水水质做了大量分析测定,发现层面径流尤其初期径流污染很严重,分析了层面材料、气温、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及空气污染等因素对水质的影响,通过研究,讨论了北京城区屋面雨水的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子成  禹华谦 《四川建筑》2012,32(2):259-263
目前,我国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成为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综述了我国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特点、四种径流类型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降雨径流水质污染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来源,种类,特征、危害及径流量和径流污染负荷的计算方法,并对城市居住小区的径流水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为城市降雨径流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绿地雨水径流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暴雨或较大降雨强度的条件下城市绿地也会产生地面径流,在建设公园绿地的同时要考虑对公园绿地上雨水径流的收集,并回用于绿地灌溉,而不是简单排入城市排水系统。结合北京市丰台区绿源公园绿地径流的现场试验观测,提出了城市草坪绿地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径流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地面坡度条件下的降雨径流关系,为北京城市绿地雨水径流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基础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降雨量小于9mm时试验坡度的草坪绿地均不产流;次降雨量大于9mm时,绿地的径流效率与次降雨量成正比,而坡地上二者的相关性比平地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蒋明  郑涵  周传庭 《中国市政工程》2023,(2):36-39+104-105
径流污染是造成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更好治理城市水体,利用InfoWorks ICM模型研究九江市的雨水径流污染影响因素,分析降雨前晴天天数、用地类型及降雨强度。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前晴天天数增加,CODcr峰值浓度最高可达到600.1 mg/L;在人员活动密度高的地块,CODcr冲刷总量约为低人口活动密度地块的6倍(20.5~119.5 kg);随着降雨强度的加大,CODcr峰值浓度最高可达到5.28 kg/m3。  相似文献   

9.
下凹式绿地调蓄净化城市径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是指地表沉积物与大气沉降物等在降雨的淋溶和冲刷作用下,扩散性进入水体造成城市水环境质量下降的过程。地表径流是城市水体的主要面源污染之一,是造成城市内河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美国湖泊中氮磷沉积物有76%来自非点源污染。对于污水(点源)采用二级处理的城市,BOD年负荷40%-90%来自暴雨所产生的径流.悬浮固体、重金属及碳氢化合物浓度在数量级上与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基本相同。下凹式绿地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集雨水.显著增加了雨水下渗时间。具有渗蓄雨水、削减洪峰流量负荷、减轻污染浓度负荷.改善区域生态气候水文环境等多种等作用,是从中间过程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盘溪河流域典型降雨过程TSS污染负荷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污染治理的重要依据,城市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来源解析受到广泛重视。针对重庆市盘溪河流域,建立了典型降雨过程的面源污染负荷模型,计算了降雨径流过程中TSS浓度,并对盘溪河流域的各子流域面源负荷产生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降雨产汇污过程,尤其是对降雨初期的冲刷过程模拟精度较高。在列举的两次降雨事件中,均存在明显的初始冲刷效应,在前30%的径流中,两次降雨冲刷累积的TSS量分别达到90%和75%。单位面积上的TSS冲刷量可以更好地描述子流域的污染水平,进而为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径流热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水体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生物滞留是缓解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不同填料的生物滞留实验,在人工模拟均匀降雨的条件下,探究了在不同降雨特征下不同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对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生物滞留设施热负荷削减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炉渣、石英砂、陶粒、沸石;径流温度越高,所携带的热量越大,生物滞留设施的径流热污染负荷削减率也越高;体积削减对生物滞留设施削减雨水径流热污染的贡献大于热交换。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模拟降雨与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了短时强降雨下简单屋顶绿化基质(配比:陶粒57.0%、草炭41.5%、保水剂1.5%)的降雨产流过程,基于37次模拟降雨实验,归纳了降雨产流的一般过程、规律和特性,分析了降雨强度、基质厚度和基质初始含水率对简单屋顶绿化滞流蓄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厚度和基质初始含水率对简单屋顶绿化的蓄水特性有显著影响,基质初始含水率越低、基质厚度越厚时蓄水特性越佳。建立了产流时间数学模型,简单屋顶绿化降雨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同时也受初始含水量和基质厚度影响。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基质的厚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储水性能逐渐下降,延迟产流时间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秀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监测传统片区和低影响开发(LID)片区的降雨径流数据,探析LID片区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对径流量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经LID改造后,地面透水性增大,所容纳的雨水量增加,与传统开发模式相比,中雨条件下对径流总量和峰值的削减率分别可达到80. 4%和56. 0%;LID措施的蓄水容积有限,不同降雨条件下对径流总量和峰值的削减程度不同,削减程度排序为:中雨(80. 4%、56. 0%)>大雨(69. 4%、64. 4%)>暴雨(56. 1%、60. 8%),而且随着降雨等级的增大,LID片区的径流产生时间和峰现时间的滞后效果减弱,在暴雨条件下与传统片区无明显差别;LID片区是否产生径流以及产生多大的径流,主要由降雨强度决定,而与降雨量关系不大,在本研究中,当降雨强度> 0. 2 mm/min时才会产生径流,且降雨强度越大,径流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为简化排水模型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中的应用,利用武汉短历时暴雨雨型,采用三角概化法推导出雨型径流量计算公式。通过武汉雨型径流量设计程序在9个排水区的应用,在相同重现期标准下与武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对比,同频率雨型设计径流量的平均绝对值相对误差为1.29%,最大误差<5%。采用相关因子拟合公式计算排水区节点雨水汇流时间,可建立雨型径流量节点管控简化模型,无需排水管网建模,可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水位管控,也可进行雨水溢流污染控制调节池容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5.
朱雷  刘萍  黄鹄  潘彩萍 《市政技术》2011,29(3):95-97,106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是深圳市建设生态环保工程的示范项目。它主要受纳雨水面源污染,对其进行污染负荷的缓冲。经过对雨季期间6场典型降雨的测定,从面源污染统计特征、污染过程线、径流初期效应识别等方面分析和讨论了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径流排放口的总污染特征规律,有利于指导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雨季期间湿地径流排放口的COD、SS、BOD5、TN、TP普遍超出地表Ⅴ类水标准,但由于排入湿地的小沙河周边下垫面位于深南大道和锦绣中华附近,清扫频率高,绿化面积大,所以污染并不严重;经过较长时间雨水冲刷,污染物质量浓度会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径流污染控制量及其设计降雨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介绍了中国城市径流污染状况,指出径流污染控制应纳入污染物总量控制范畴。介绍了国外径流污染控制量及控制参数的确定方法。对中国31个主要城市近30年的降雨资料(降雨量日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径流污染控制量(WQV)的设计降雨量,为中国各城市实施径流污染控制提供了量化参数。同时指出,WQV的设计降雨量也可以作为设计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经济规模的一个很好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李正兆 《山西建筑》2014,(28):135-136
分析了导致城市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常州住宅小区不同下垫面类型径流水质的测定,探讨了径流水质指标及其随降雨历时的响应关系,为雨水调蓄规模的确定、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Ammann AA  Hoehn E  Koch S 《Water research》2003,37(5):1143-1153
The infiltration of urban roof runoff into well permeable subsurface material may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ground water quality and endanger drinking water resources. Precipitation water from three different roofs of an industrial complex was channelled to a pit and infiltrated into a perialpine glaciofluvial gravel-and-sand aquifer. A shaft was construc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pit and equipped with an array of TDR probes, lysimeters and suction cups that allowed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oil water at different depths. A fast infiltration flow was observed during natural rainfall events and during artificial infiltration experiment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ur of contaminant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cocktails of compounds of different reactivity (ammonium, strontium, atratone) and of non-reactive tracers (uranine, bromide, naphthionate), which represent different classes of pollutants. The experiment identified cation exchange reactions influenc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filtrating water. These processes occurred under preferential flow conditions in macropores of the material. Measuring concentration changes under the controlled inflow of tracer experiments, the pollution potential was found to be high. Non-reactive tracers exhibited fast breakthrough and little sorption.  相似文献   

19.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s are traditionally used in the design of urban runoff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s. The uniform intensity for a specified duration and return period is selected for a design storm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event dry periods between two successive rainfall events. For many purpose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urban storm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ceiving water impacts,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successive storm even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is fact requires the selection of design storms where the minimum inter-event dry periods are adjusted to the effect in ques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 of inter-event dry periods for evaluation of design storms derived from a rainfall record. As an example the rainfall record for the city of Odense, Denmark, has been analyzed. The basic statistic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will be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