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建成环境和居住空间的追求,从一种文化原型的角度对这种理想的环境和空间原型进行认识,并界定了从文化原型到建筑原型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指出了体现完美秩序的"匠人营国"和体现理想山水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化中关于生活环境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型。而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居,则是这两个理想原型的复合。从而尝试提供了一种从"文化原型——建筑原型"的映射关系的角度对建筑形态问题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09,(10):40-43
城市中的建筑,时空要素至关重要。然而,反映过去物质环境的想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变得过时,尤其是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单一世界文化”的简单叠加,助长了这种消极文化的蔓延,甚至导致城市文化的理想存在于充满信号和虚幻的网络时空里。  相似文献   

3.
《建筑创作》2010,(5):80-81
<正>城市中的建筑,时空要素至关重要。然而,反映过去物质环境的想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变得过时,尤其是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单一世界文化"的简单叠加助长了这种消极文化的蔓延,甚至导致城市文化的理想存在于充满信号和虚幻的网络时空里。  相似文献   

4.
代朋  梁琳 《建筑与文化》2016,(2):132-133
在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建设过程中,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探索并创造着满足自身意愿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环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原则的现代城市建设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之间整体协调的发展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思想之基,规划和建设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质就是建设一种美好的人居环境和人类文明与礼仪的居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在面临着迅速的城市化以及广泛的空间文化重新构建当中,规模庞大的新城建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宏伟壮观的城市景观,更加重要的是城市特色空间文化的延续和创造,当一条条旧街坊和古老宅院的生活环境在满怀激情的推土机轰鸣声中土崩瓦解之时,我们的新的空间文化在写着怎样的篇章,这是每一个城市居住者有权关注的话题。北京中关村西区景观园林环境设计的内容从城市新区园林环境文化构建的角度提出了尺度庞大的城市空间环境如何能在现有的城市功能体系当中创造并融合中国传统空间文化的宜人感与舒适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居住生活环境,极大的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空间理想──意境空间,并与时代文化(绿色、科技)形成良好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异物感     
针对当今人造环境的抽象化和去自然化给人造成的总体感觉—异物感,讨论它的主要表征及与现代思想意识及社会心理的关系,指出其既表现为一种审美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环境伦理;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艺术探索的方方面面;本质上是分析工具的滥用,将人造物与身体经验从自然世界中剥离;它的思想根源在于西方文化观念中对"原型"的推崇,一种"超世间"的追求,并与中国文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相比较;指出大脑、身体、技术-工具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机器的发展不断拓展机体与异物的边界,随着简单线性的认知被复杂性认知取代,人造环境和建筑必将采用全新的造型语言。  相似文献   

7.
田园 《中国园林》2001,(1):17-20
中国正在面临着迅速的城市化以及广泛的空间文化重新构建当中,规模庞大的新城建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宏伟壮观的城市景观,更加重要的是城市特色空间文化的延续和创造,当一条条旧街坊和古老宅院的生活环境在满怀激情的推土机轰鸣声中土崩瓦解之时,我们的新的空间文化在写着怎样的篇章,这是每一个城市居住者有权关注的话题。北京中关村西区景观园林环境设计的内容从城市新区园林环境文化构建的角度提出了尺度庞大的城市空间环境如何能在现有的城市功能体系当中创造并融合中国传统空间文化的宜人感与舒适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居住生活环境,极大的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空间理想──意境空间,并与时代文化(绿色、科技)形成良好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四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文化对城市设计哲学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继而对中、西方城市空间原型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传统中国山水文化空间特征,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相对城市设计领域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急剧变革,城中村住宅中本土文化丢失、城市肌理断裂、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步显现。土楼是客家移民在漫长历史中演化出的民居建筑形式,蕴含着浓厚充盈的土楼文化,成为城中村住宅值得参考借鉴的典范。本文选取土楼为研究原型,挖掘了传统民居土楼特征,进而从城市关系布局和单体设计理念方面,探索城中村住宅中土楼原型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1城市我们发现,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对城市进行研究、组织和发展的不同模式。总体而言,人们通过原型,从文化和建筑两个层面对欧洲城市进行解读。因此,人类进行城市建设的第一个原型就是以网格状结构为基础的古希腊城市。古希腊人在对星辰和苍穹的凝望中,找到了他们想要的和谐,他们通过理性秩序在人间实现了和谐。紧随其后的第二种城市建设原型是古罗马城市,由相互垂直的南北大道和东西大道两条轴线在中点相交构成,在交点处形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经济系统和现代生活方式所面临的种种危机,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城市广场、步行商业街建筑的设计中分析如何把握城市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的联系,创造良好的人性场所。进而,从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建筑学的角度探讨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一些可用于设计的准绳。  相似文献   

12.
郭泽忠 《建筑与环境》2009,3(4):132-13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在城市老城区的居民”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渴望得到更多的阳光和绿地。如何设计好老城区小景观,现实地摆在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的面前,本文对此尝试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是必然的趋势,而山水城市正是生态规划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理念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体现,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式,山东城市集中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的冲击使得城市建设越来越失去了个性,城市文脉被切断。然而城市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城市文化的容器,国外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才是城市发展的正确趋势。本文以西安市新城区威宁路街道整治为例,探讨如何挖掘城市历史,并将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城市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史琼 《建筑与环境》2013,(5):136-138
对中国而言,城市广场是一种来自异国的文化现象.但它正极大的改变着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状况,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正由于中西文化、观念、习俗与政治的不同,造成中西广场的发展不平衡.并使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发展呈隐性发展状态。本文试通过观察从空间和历史人文的角度分析民族潜意识及所存现状对中国城市广场的传承、整合与嬗变进行思考。以上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城市总是应该向前发展的,会随着人们不同时期的需求而改变.但是这个过程不应该都是自上而下的控制,那么城市将失去活力:而单纯的依靠无数个体的自发将难以应对长期性问题,城市广场会失去了其聚集效应的积极作用。广场就是用来促进公共性与交流和协作的场所的一种存在形式.而非城市摆设。  相似文献   

16.
王鑫 《山西建筑》2010,36(17):20-21
通过对城市景观家具发展状况以及概念的分析,讨论了其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作用,以寻求改善城市视觉环境的方法,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7.
慢生活是一种新的健康的心态。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人们慢生活理想?新城在自己新蓝图上规划布局了自己所需的空间,而生活在老城的居民也不能失去享受良好空间的权力。在现有老城肌理中,希望能努力寻找到一丝希望和憧憬。  相似文献   

18.
王维仁 《新建筑》2014,(3):62-69
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建筑类型,如何在当下高密度的都市里发展成为新的建筑形式?建筑地景和地景建筑如何与合院的建筑形态互动?此篇演讲稿以都市合院与建筑地景为两个主题,以一系列作者完成的设计探讨了建筑与地景,合院与园林,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形态与功能的四合院和自然地景的设计可能,讨论新合院形态空间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与人们希望把自然融入居住状态的愿景。  相似文献   

19.
于瑞强 《中外建筑》2013,(12):70-72
当前城市景观13渐趋同,其主要根源是设计脱离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公共艺术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依托环境集中反映其当地的历史文化。宜州市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刘三姐文化虽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但呈现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缺乏整体规划,致使开发利用率低,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度不够等现状。城市公共艺术是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与周围环境独特的魅力。所以,以刘三姐文化为突破口进行宜州市公共艺术的开发探索与城市形象策略的提升是完全必要的,这需要凝练刘三姐文化品牌,以突出文化内涵为主线,构建以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群)为主题系列,形成刘三姐文化雕塑(群)景观的若干空间组团等具体的实施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