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将HS-SPME/GC分析技术与传统分析技术相结合,对热榨杏仁油在37、25和10℃条件等贮藏中的酸价、过氧化值、Euv232和Euv268等理化指标和油脂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7℃条件下贮藏的油脂指标波动很明显(酸价、过氧化值、Euv232和Euv268分别上升了409%、242%、27%和49%),10℃条件下的指标变化最平缓(酸价、过氧化值、Euv232和Euv268分别上升了255%、66%、36%和64%).  相似文献   

2.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几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热榨油甾醇含量小于冷榨油;热榨毛油和热榨饼浸出毛油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冷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冷榨毛油白藜芦醇含量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 μg/mL);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VE 含量有很大差别,冷榨花生油含量最高(25.2 mg/100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它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1含量高于其它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1 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3.
对茶叶籽毛油进行了6个月的储藏实验,模拟工厂实际情况,探究光照、温度和密闭性对茶叶籽毛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榨茶叶籽毛油储藏稳定性较冷榨茶叶籽毛油好,储藏条件对茶叶籽毛油品质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光照、温度和密闭性;储藏6个月后,茶叶籽毛油酸值、过氧化值增幅均超过100%,氧化稳定指数降幅超过60%,生育酚含量降幅为20%~50%,角鲨烯含量降幅为50%~83%,茶多酚含量降幅为25%~70%;相关性分析发现,热榨茶叶籽毛油的氧化稳定性与生育酚、茶多酚含量相关性较高,冷榨茶叶籽毛油的氧化稳定性则与角鲨烯含量相关性较高。因此,茶叶籽毛油必须避光储藏,同时维持温度稳定,低温尤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天然物质——槲皮素、柠檬酸混合物作为食用油脂的抗氧化剂,加入猪油中对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分三阶段进行:通过重量法实验,以油脂在常温条件下氧化诱导期为指标,研究油脂在常温条件下稳定性。通过煎炸实验,以油脂在高温条件下酸价、羰基值、茴香胺值、过氧化值的变化,研究油脂在高温条件下的水解、氧化劣变,通过煎炸食品储存,以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为示踪指标,研究残油在含油食品中抗氧化剂对保持油脂氧化稳定性的作用.实验表明:槲皮素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延长猪油的氧化诱导期约8~20倍,增加油脂常温储藏时间.这种混合抗氧化剂能延长煎炸油使用寿命,延长煎炸食品保存期.槲皮素、柠檬酸混合抗氧化剂抗氧化效果较资料介绍的其它抗氧化剂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4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μg/mL);冷榨花生油VE含量最高(25.2 mg/100 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他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_1含量高于其他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_1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Schaal烘箱法,研究测定了由微波预处理种仁冷榨制取的文冠果油储藏期间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评价了微波预处理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文冠果油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油在储藏期间,过氧化值和K_(232)在前期快速增高,中期趋于平缓,后期又快速增长;酸价、p-茴香胺值及K_(270)则持续增长;生育酚含量与氧化诱导时间在前、后期快速降低,中期降低较缓慢;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文冠果油在储藏期间的氧化稳定性与生育酚含量及过氧化值、酸价、p-茴香胺值、K_(232)、K_(270)密切相关。此外,适当的微波预处理有助于增强文冠果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调和油和甘油二酯油为材料,对其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对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在60℃和180℃持续加热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甘油二酯油在60℃持续加热36 h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在180℃加热3 h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甘油二酯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均高于调和油,酸价变化不显著,过氧化值和羰基值呈逐渐升高趋势。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加热3 h后,过氧化值分别达到14.08和6.97 meq/kg,羰基值分别达到37.83和37.75 meq/kg。甘油二酯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与调和油相比容易发生氧化、酸败。  相似文献   

8.
以菜籽、花生、亚麻籽、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螺旋压榨法制油(热榨),与未处理组(冷榨)作对比,研究螺旋压榨制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透明度、黏度、滋味)、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主体组分(脂肪酸、挥发性组分、甘油三酯)、微量组分(总酚、维生素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油方法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制油方法对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及甘油三酯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但会使植物油特征香气组分发生明显变化;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2、1.7、1.1、1.5、1.5倍;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07、1.06、1.14倍,冷榨菜籽油、冷榨芝麻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02、1.05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奇亚籽油储藏稳定性,以液压法制备的奇亚籽油为原料,探讨储藏温度、氧气和光照条件对奇亚籽油过氧化值、酸价、K232、K268和TBA的影响,并应用一级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过氧化值、酸价两个氧化指标随储藏温度、储藏时间变化的货架期预测模型,预测奇亚籽油货架期。结果表明:奇亚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受光照、氧气和温度的影响,在避光、密封、低温的储藏条件下能有效降低过氧化值、酸价等的增长速率,延长储藏时间;通过模型推算得出密封、避光条件下奇亚籽油在25℃条件下的货架期为94 d。  相似文献   

10.
冷榨法与热榨法制取山茶油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生产高端山茶油产品提供数据参考,提升国内山茶油行业加工水平,本实验研究了山茶油冷榨法和热榨法两种制油方式的特点,并对所获得山茶油进行物理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和危害物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山茶油色泽浅黄透明,具有淡淡的油茶清香,其酸价、过氧化值为热榨山茶油的0.77倍和0.66倍,磷脂含量是热榨山茶油的0.36倍,维生素E和角鲨烯是热榨山茶油的1.29倍和1.28倍,苯并(α)芘含量仅热榨山茶油的3%,实验室冷榨与热榨山茶油中塑化剂均未检出。说明冷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危害物含量等多个方面均优于热榨山茶油,是非精炼食用山茶油的一种优质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焙炒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和芝麻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液压压榨法制油(热榨油),分析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主体组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组分)和总酚含量,并与未焙炒处理直接压榨制取的油(冷榨油)作对比。结果表明:热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冷榨油(p<0.05),其中,热榨亚麻籽油酸值(KOH)最高(0.96 mg/g),热榨菜籽油过氧化值最高(1.02 mmol/kg);冷榨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显著高于热榨油(p<0.05),其中冷榨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0.16%);热榨油的色泽较冷榨油深,其中热榨菜籽油的色泽最深(R1.1,Y31);焙炒对植物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热榨油中醇类、醛类和酸类等挥发性组分较少,但杂环类物质较多;热榨菜籽油、亚麻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总酚含量分别是其冷榨油的1.38、1.57、1.51、1.80倍和1.27倍。因此,焙炒对植物油品质影响较大,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常志娟  李红  卜琳斐 《中国油脂》2019,44(10):121-123
对以河南济源产文冠果为原料生产的冷榨油和热榨油的理化指标、微量元素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子为棕色扁球状,容重0. 936 kg/L,百粒重为119. 7 g;文冠果种仁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8. 61%、17. 4%、43. 7%,总糖未检出;热榨文冠果油的过氧化值、皂化值和灰分比冷榨文冠果油的高,而酸价比冷榨文冠果油的低;冷榨文冠果油的铜、锌、锰和铬含量比热榨文冠果油的高,而铁含量比热榨文冠果油的低;热榨和冷榨文冠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别不大,主要由10种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其中亚油酸、油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热榨芝麻油、冷榨芝麻油、水代法芝麻油及精炼芝麻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以及VE、芝麻素、芝麻林素、苯并(a)芘含量。结果表明:热榨芝麻油的酸值最高,冷榨芝麻油的酸值最低,精炼芝麻油的过氧化值最高,冷榨芝麻油的过氧化值最低;热榨芝麻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冷榨芝麻油中未检出反式脂肪酸;冷榨芝麻油的V_E含量是热榨芝麻油的1.12倍,是水代法芝麻油的1.17倍;热榨芝麻油与精炼芝麻油的苯并(a)芘含量均为冷榨芝麻油的2.9倍。冷榨芝麻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紫外LED冷光降解黄曲霉毒素B_1(AFB_1)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紫外LED冷光照射前后脂肪酸、酸价、过氧化值的变化来初步评价对花生油脂肪酸的影响。结果经紫外LED冷光技术处理的花生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花生油的品质影响不大。结论黄曲霉毒素降解机(紫外LED冷光技术)基本对花生油品质无影响,为花生油加工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玉兰  李锦  王格平  孙国昊 《食品科学》2021,42(14):195-201
以新鲜花椒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得花椒籽毛油,对毛油进行精炼得花椒籽精炼油,检测花椒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酸价、过氧化值、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及感官评价,并与8 个市售花椒油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鲜花椒籽压榨和浸出毛油酸价(以KOH计)分别为5.94、7.37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1.13、0.59 mmol/kg,明显优于贮存不当的花椒籽所制取的毛油,精炼花椒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中一级油指标要求;花椒籽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为7.82~9.80 mg/g,达到并明显优于DBS 51/008—2019《花椒油》中对应指标大于等于2.0 mg/g的要求,也在8 个市售花椒油酰胺类化合物含量7.92~19.11 mg/g范围之内;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烯烃类化合物,其次为醇类;2 种油脂的感官评价均呈现明显的麻味和辛辣味。新鲜压榨花椒籽油与作为风味油或调味油的商品花椒油相比,无论是在反映花椒油特征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还是感官评价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一致性。新鲜花椒籽压榨油香味浓郁、麻味强烈,可以作为优良的花椒籽风味油开发应用,这对实现花椒籽高值化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冷压榨、水蒸汽蒸馏及机械磨皮三种方法制备柚皮精油,通过分子蒸馏技术将原油分离为轻、重两个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别对原油及各组分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原油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是以D-柠檬烯为主的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在92%以上,其中冷榨原油的香气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原油,热蒸原油中有异味物质(氧化柠檬烯以及右旋香芹酮)生成,磨皮原油澄清度较差,因此冷榨油品质最好。分子蒸馏技术分离纯化原油后分析发现,三种精油的轻组分中萜烯类物质含量均达到99%以上,重组分中萜烯类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冷榨油重组分的呈香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与原油相比,呈香物质的相对含量提升最大。热蒸油重组分中的异味成分(氧化柠檬烯)相对含量下降至0.22%,但未完全除去;磨皮油重组分中保留指数大于2000物质的含量升高至5.92%,使精油澄清度下降。综合以上分析,分子蒸馏技术能对柚皮精油具有良好的脱萜效果,并且更有利于冷榨油的脱萜和浓缩精制。  相似文献   

17.
以冷榨花生饼为原料,采用乙醇和超声波技术提取饼粕中的油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以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波时间42min,超声波功率89W,乙醇浓度90%,料液比1∶30(m∶V),提取温度80℃,油脂提取得率为6.20%。  相似文献   

18.
以棕榈油作对照,采用精炼茶油进行深层煎炸。测定煎炸用以及薯条中的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指标,即酸值、过氧化值、羰基价、碘价、皂化值、K值及极性化合物含量等的变化;分析煎炸用茶油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评价薯条的感官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煎炸30h(120批次),茶油及棕榈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价、极性化合物含量和K值均逐渐升高,碘价和皂化值则逐渐降低;总挥发物含量逐渐增加,而一些小分子质量挥发物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用新鲜油煎炸的薯条的总体得分较高;除过氧化值外,薯条中茶油的其它测定指标的变化滞后于煎炸用油的变化。对照国标GB7102,24h时除茶油中的羰基价超标外,其它指标至30h时仍处于规定限值范围。茶油的深层煎炸寿命为24h(96批次)。用茶油煎炸的薯条易被消费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4种不同品质的菜籽油(冷榨菜籽毛油、热榨菜籽毛油、浸出一级菜籽油、压榨一级菜籽油)、3种容器(无色透明聚酯瓶、铁罐和陶罐)及3种光照条件(避光、自然光、直射灯光)下菜籽油的储存稳定性情况.室温条件(10~30℃)下间隔一定储存天数(10~15 d)测定样品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结果显示,光照是影响油脂储存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油脂包装及储存要尽量采用不透光材料或避光储存;铁罐可用于储存毛油及精炼油,储存毛油时过氧化值升高幅度较精炼油要小;对成品小包装油,采用性质稳定的不透光的陶瓷材料包装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