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浓香型白酒酒醅的乙醇含量和含湿量在窖池中的分布,及其对正品酒产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窖池深度的增加,酒醅含湿量由表面的60.67 wt%线性增加到底部的70.44 wt%;而酒醅乙醇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酒醅乙醇含量和含湿量对正品酒产率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对于水分含量相同的酒醅,酒产率和品质随乙醇含量的上升不断增加;对于给定乙醇含量的酒醅,正品酒产率和品质随含湿量的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HS-GC-MS快速测定白酒酒醅中乙醇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静态顶空(H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定量分析白酒酒醅中乙醇含量的方法。通过优化确定了该方法最佳分析条件为:酒醅样品2 g,于20 m L顶空瓶中,加水4 m L进行振荡浸提,45℃恒温孵育2 min,后经顶空大体积进样,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低于0.0016 m L/100 g,RSD10%,回收率为93.73%~95.51%。该方法与传统的蒸馏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的优点,为白酒酒醅中乙醇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了蒸馏前、后的泸型酒酒醅中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蒸馏前、后酒醅中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相似,但相对含量差异明显。蒸馏后酒醅中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比蒸馏前酒醅降低21.68%,而酸类、羰基类、酚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0.83%、6.68%、0.21%和4.08%。经过蒸馏后,大部分酯类化合物(除乙酸异戊酯、己酸丁酯、壬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相对于内标的峰面积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这些酯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蒸出效率,能够被大量蒸馏至基酒中。与此同时,一些酯类化合物在蒸馏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相应的酸类化合物,由于酸类物质沸点较高不易蒸出,大部分积累在蒸馏后酒醅中,参与下一轮发酵。  相似文献   

4.
气相色谱法测定酒醅中的乙醇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实验确定出一种只需少量酒醅样品、外标定量气相色谱测定乙醇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检测酒醅中的乙醇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9.04%,相对标准偏差为0.17%,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简便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在酒醅蒸馏过程中,通过设定不同冷却水温度和加水量对蒸馏过程中馏酒酒精度进行测试分析,初步探索在蒸馏时不同冷却水温度、不同加水量对检测分析酒醅酒精度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出池酒醅分析中冷却水温度为6~15℃时,冷却水温度越低,馏分中酒精浓度越高,绝对差值越低;当冷却水温度低于6℃时,其绝对差值增大.当加水量低于200 m...  相似文献   

6.
实验测定了酒醅含湿量、乙醇含量、真实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堆积角和静摩擦系数在窖池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窖池深度的增加,含湿量从60.2%升高到71.3%,乙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表层最低为4.1%,中下层最高为6.4%,底层为5.7%;真实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振实堆积密度随窖池深度增加而增大,其范围分别为747.5kg/m3~913.4kg/m3、374.7kg/m3~443.2kg/m3和529.8kg/m3~580.6kg/m3;堆积角的变化范围是42.8°~45.3°,表层最小、中下层最大;酒醅在生铁、玻璃和木板上的静摩擦系数均随窖池深度增加而增加,其范围分别为0.54~0.58、0.58~0.66和0.69~0.85.研究结果为酒醅混合搅拌及输运设备的设计和蒸馏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传统的甑桶蒸馏方式可实现浓缩和提取发酵酒醅中的乙醇及其他风味成分的目的。酒醅中水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蒸馏酒产量和质量。通过对酒醅水分含量的控制研究,使甑桶蒸馏效率达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8.
酒醅物性和工艺条件是影响甑桶蒸馏的两大重要因素。该文基于乙醇和水的相平衡关系,建立了各醅层之间的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从而构建了底锅、甑桶及冷凝器内的瞬态传热传质过程数学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正品基酒产量、乙醇提取率分别与酒醅中乙醇占液相质量分数、底锅乙醇质量成正相关;在计算工况范围内与饱和蒸汽流量成负相关。酒醅液相质量分数只影响正品基酒产量,对乙醇提取率影响不大。酒醅中乙醇占液相质量分数由3%增加至7%,乙醇提取率提高约70%;饱和蒸汽流量由0.036 kg/s提高至0.140 kg/s,乙醇提取率降低约40%;底锅中乙醇添加量由0增加至20 kg,乙醇提取率增加约10%。  相似文献   

9.
马群 《酿酒》2013,(6):87-90
按照传统的淀粉含量的测定步骤,测定的结果误差较大。在实验原理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在步骤上稍作改变,把测定时所取滤液的体积由2mL改为5mL,同时斐林氏溶液的用量也由5mL改为10mL。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比较了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表明优化后的检测方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高,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对糟醅样本中的8种酶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蛋白酶、脂肪酶、单宁酶和酯化酶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主要影响原料利用率和白酒产酒率,而白酒的理化成分的整体反映了不同香型酒风味差异。结果显示,总酸在各轮次酒中呈现上下浮动,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酒精度、总酯和固形物含量随轮次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可能与各种中间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产生及消耗有关。其中,第三、第四、第五轮次酒的酒质最优。研究酱香型白酒酶系对酒质的影响,为优化制曲工艺和制备强化大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黄酒生产中废糟液的排量,节能降耗,降低成本,进行了复制糟香白酒废糟液的回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废糟液经处理后,可代替制糟香白酒的投料用水,废糟液经过滤后回用4次以上,对发酵影响不大。废糟液回用在生产上,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既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固态白酒实际生产装置潽甑操作工艺条件、流酒产量和风味物质组成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潽甑现象主要发生在流酒之前;潽甑不但降低了蒸馏效率,而且改变了白酒内各种风味物质的含量,严重影响了正品酒的品质.文中结合各风味物质在白酒蒸馏过程中馏出规律,分析了潽甑发生的基本原因,提出了防止潽甑的相应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适用于酿酒生产的高产酒精酵母菌株,从浓香型白酒醅样品中,经不同浓度乙醇和pH条件下的定向富集和耐受性筛选以及发酵实验,获得3株能在酒精度13%vol、pH3.50的条件下稳定生长且产酒能力较强的酵母菌)XP-3、XP-7和XP-8,其中XP-3的产酒力达87.04%,粮食出酒率可达44.71%,高于一般酿酒酵母.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株酵母菌均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具有极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用HS-SPME结合GC-MS对酱香型白酒第三轮次堆积不同时间点、不同位置点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共计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2种,其中,醇类物质10种,醛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4种,酯类物质9种,酚类物质1种,其他类物质5种。其醇、醛、酸、酯类物质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32.88%、4.37%、9.18%、30.93%。包括酒体中常见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异戊醇、乙酸、丁酸等。分析结果表明,堆积过程在富集微生物的同时,产生了大量酒体有益风味物质,对酱香白酒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淀粉和还原糖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试验跟踪采取白酒生产整个发酵期的酒醅样品,采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分析窖池不同空间位置的酒醅中淀粉、还原糖两个指标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发酵过程中酒醅的淀粉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且发酵前期上层酒醅淀粉含量下降最多;发酵中后期三层酒醅淀粉含量缓慢下降;酒醅中的还原糖含量在发酵前期呈上升趋势,下层酒醅中的还原糖含量增加最多;发酵中后期还原糖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酱香型白酒生产酒醅中呋喃类物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研究中国酱香型白酒酒醅中的呋喃类物质。从酒醅中检出9种呋喃类物质,包括糠醛、2-乙酰基呋喃、乙酸糠酯、5-甲基糠醛、丙酸糠酯、糠酸乙酯、2-乙酰基-5-甲基呋喃、糠醇、丁酸糠酯,并对其中7种进行了全定量分析,另外2种作了半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酱香型白酒中的糠醛主要在蒸馏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窖池酒醅发酵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酒醅在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环境温度、酒醅入窖温度及窖池微生物生长代谢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试验利用窖池温度检测系统对成都某酒厂采用浓香型白酒双轮底工艺的三口窖池酒醅温度进行实时精确检测,并绘制出其温度变化曲线。结果发现:采用双轮底工艺时,酒醅温度变化基本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传统经验,相比于普通工艺,双轮底酒醅温度变化更为平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液液萃取方法提取清香型不同米次原酒中的香气物质,通过气相色谱-闻香技术(GC-O)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在清香型原酒中共发现FD≥25的香气物质50种,定性47种。闻香结果显示,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是清香型原酒的重要香气物质。大原酒B和二原酒GC-O分析结果比较接近。酯类香气物质对大原酒A的香气贡献相对较大,芳香族、有机酸、硫化物、内酯类及杂环类化合物对大原酒B和二原酒的香气贡献相对较大,酚类化合物仅在大原酒B中FD值较大。正是这些香气物质的种类、浓度的不同使得次原酒的香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