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薇 《建筑》2019,(13)
正"屋顶"一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房屋上起覆盖作用的围护结构,又称屋盖"。这是从屋顶的功能与结构的角度出发。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个立面,无论是功能,还是艺术价值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人们通过《考工记》《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书籍记录了古代建筑屋顶的类型。在朝代的更替中,建筑型制有了  相似文献   

2.
模数制是人类建筑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营造法式》(简称《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开卷即说:“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这里讲的“材”即是模数之意。在同卷中,材份制涵盖了斗栱的所有构件和制做工艺,但在卷五中,叙述椽架平和间广时使用的却是具体尺寸,似乎《法式》在这里没有法式了。李诫在“看详”中评价  相似文献   

3.
钟达伟 《建筑学报》2022,(S2):138-143
围绕韶州府学宫大成殿尺度构成研究,引入“模数制”的理论,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攒档、节点高度以及椽长等建筑关键尺寸进行有限穷举与验证筛选出建筑的基本模数与营造尺,并在由基本模数构成的理想环境下通过数学几何方法讨论建筑扩大模数的影响,对比岭南地区其他学宫大成殿的样式以探讨深层次的区域建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成殿建筑营造尺遵循明官尺320mm/尺的标准,基本模数(112mm)为0.35倍之营造尺。在理想模型环境下,大成殿前后金柱柱距为扩大模数影响平面构图;并且,在以柱础上皮为基准面的前提下,建筑的开间柱间距与立面屋身、屋顶等关键节点相互对应,建筑举高与屋身存在1:2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建筑技术源远流长。商朝出现了以木结构为主的较成熟的宫殿组群建筑,基本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此之后,各朝代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创新,将建筑技术不断向前推进。隋、唐、宋三个朝代木结构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规定了做法制度及工料定额,其内容严密且有很强的科学性。宋《营造法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建筑工程规范巨著,奠定了我国古典建筑的规模及形式。本文对《营造法式》“举折之制”作粗浅分析,不仅是对抽象性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探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设计及制作中蕴含的数学与力学观念,使之为古代建筑的修缮、设计及研究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之"举折"、清工部《工程做法》之"举架"和民国《营造法原》之"提栈"等几种典型定侧之制的梳理,结合对乡土营造中屋面坡度术语、类型和具体作法如起架法、"先起后调"法、 "减尺定侧"法、定斜法及其他方法如提线法、弯板法等实例的分析,窥探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坡度作法的多样性,并在营造思维上试图对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6.
刘叶桂 《华中建筑》2014,(11):157-161
在生态、低能耗理念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木结构建筑将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再现则是木结构建筑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营造法原》是记述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而目前对于《营造法原》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传统建筑立面构成这方面的研究更少。该文主要通过对《营造法原》中关于建筑立面主要构成比例的分析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营造法原》中建筑立面主要构成部分的比例尺度关系,以期为江南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方圆、黄金段形式与"数"理关系共同作用下的整体结构和比例尺度影响着对建筑形式美的认知。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平立面几何关系在意识形态来源的认知共性;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西方√2、√3/2比例与1.4倍/1.6倍矩形比例在场地感知和空间体验的作用,比较各自在建造数理转化中的优势;考虑到当代建造的模数关系,在平面几何关系上,重点将中式一丈模数与西方网格法进行差异性比较,立面几何关系通过中式压白、材栔组合对西方矩形对角比例关系进行灵活性补充,形成能够适用于当代轴网模数比例关系的建筑平立面几何关系汇总。文章为既有或传统建筑原有比例关系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当代新建筑对既有或传统建筑的形式延续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统一"的艺术观,既强调主体,又与其它各部分元素通过一定规则的组合达到整体和谐,其在《营造法式》及诸多古建筑实例中多有体现。本文通过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提取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统一"的思想元素,并加以实例分析,探讨"统一观"在传统古建筑的立面构图规律上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建筑的营造离不开尺度。通过分析儒家文化的实用理性思想和礼制思想,以及《周礼·考工记》中的实物模数思想与《营造法式》中的营造模数思想,得出中国传统建筑模数思想的形成与儒家文化有内在的关联,给其他民族建筑模数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依据宋代《营造法式》,设计了4种试验用宋式木构足尺及比例模型并确定了相应的屋盖形式;因屋面瓦和铺衬在雨雪天吸水而使屋盖重量加大,提出了考虑使用期和施工期不同工况计算屋盖重量;分析了《营造法式》中黄松与华北落叶松的关系,引入应县木塔柱轴力并与实际计算的屋盖重量对比,初步推定了《营造法式》中各材等间按照确定的相似准则在荷载效应上存在对应关系。结果可为计算宋式类似木构屋盖重量提供借鉴,为进一步探索材份制中的相似关系和木结构模型相似系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炜 《华中建筑》2012,(5):126-128
该文从功能类型、空间布局、建筑立面与装饰构造等方面研究湖北古镇的街屋建筑。结果表明:作为古镇的主要建筑类型,湖北古镇街屋具有店铺街屋与工坊街屋两种类型;空间布局呈现小开间、大进深的特点,并有着特色的天斗空间;建筑立面包括排门式与石库门式;在装饰构造上,马头墙与挑檐都具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正>一、明代建筑变革之由明王朝推翻了异族元朝的统治,在社会制度上废除了元制恢复了汉制,是一个较上朝代更进步的社会。但在建筑技艺上还是坚定不移地追奉古制,奉行宋《营造  相似文献   

13.
梁思成将西方古典建筑模数法则"Five Orders"翻译为"五种型范",包含了他对模数化设计的深层理解。梁思成认为宋式"以材为祖"之制和清式斗口模数之制,与"五种型范"在模数方法上极为相似,堪称中国建筑之"型范";基于模数制度的研究,探明中国古代建筑之结构技术与环境思想,就可望找到设计规律,为"中而新"建筑创作提供支撑。如何继承传统、创造中国的现代建筑,今天很有必要理解梁思成"中国建筑型范论"之真义。  相似文献   

14.
建筑品质与建筑立面美学都在不断地提升,设计师在追求建筑立面的简洁明快的"美学"思想与建筑结构、功能有机结合,绽放建筑现代时尚美。本文就从"美学"的视阈出发,对建筑立面的"美学"论进行简要阐述,并结合工程项目实例,从建筑表皮逻辑、模数体系、几何母题、建筑体量、虚实对比等角度,论述建筑立面"美学"的设计处理及表达,以便能充分体现出建筑物外立面的艺术效果,满足时代对于建筑外部立面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15.
曹晔  董璁 《风景园林》2018,25(6):113-117
通过对金元亭榭、《营造法式》以及相关宋画三者进行对照比较,总结出10—14世纪四柱亭榭之结构做法,内容包括举折、出檐、出际、安槫四项。具体提出以下5点结论:1)举屋在四分举一至二分举一之间;2)椽径份值介于9~10份;3)大型亭榭之出檐,可参考《法式》规定,小型亭榭之出檐,需据檐步架尺寸进行折算;4)歇山亭榭之出际可据步架尺寸之0.8~1确定;5)安槫方式可归作三类:"斗栱悬挑型"、"过渡型"和"趴梁抬承型",每一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做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做法之历史演变进行了客观梳理。研究结果可为中古亭榭建筑结构补阙,又可补充完善《法式》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微山伏羲庙大殿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梁架构造、彩画构图、斗拱形制、装修做法及脊饰特征等内容,总结鲁西南地区明代建筑的营造特色,并与天水伏羲庙大殿、新乐伏羲台大殿等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伏羲庙大殿的共性与地域性营造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微山伏羲庙大殿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梁架构造、彩画构图、斗栱形制、装修做法及脊饰特征等内容,总结鲁西南地区明代建筑的营造特色,并与天水伏羲庙大殿、新乐伏羲台大殿等建筑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伏羲庙大殿的共性与地域性营造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之“举折”、清工部《工程做法》之“举架”和民国《营造法原》之“提栈”等几种典型定侧之制的梳理,结合对乡土营造中屋面坡度术语、类型和具体作法如起架法、“先起后调”法、“减尺定侧”法、定斜法及其他方法如提线法、弯板法等实例的分析,窥探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坡度作法的多样性,并在营造思维上试图对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9.
以明代广东海防卫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规划特征研究出发,以方正平面、网状道路和择中而立的外在空间形态,以及微观层面上的卫所营房营造模数和中观层面上的街巷网格营造模数为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以丰富明代海防卫所营造体系及城市营建的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庄磊  孔继军  冯勇 《建筑技艺》2021,27(3):90-91
"虚与实"是现代建筑的常用语言,通过中西方美学的虚实辩证思想,营造江郎山游客中心的个性与美感.虚实相生手法可以使建筑融于环境,虚实留白手法留出内庭院,虚实结合手法力求建筑功能、空间及立面之间的虚实统一,虚实穿插手法营造建筑立面细部,虚实转换手法达到绿色低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