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规划设计软件系统主要用于三维地震勘探规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用户利用它能以人机交互方式,选择和设计出最佳方案的三维观测系统,达到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目的。该软件系统包括采集参数设计、观测系统设计和地面施工设计等三大功能,以微机(486以上)为硬件平台,采用中文菜单及提示,具有操作简便、功能较全和实用性强等优点,很适合野外操作人员掌握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数据采集是新型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主机软件的核心组件之一。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海量地震数据实时采集接口,通过实时交互协议的定义和实时交互框架的构建方式,屏蔽了多套地面采集设备的异构性,实现主机软件系统与野外站单元、源控制设备的连接,支持对大道数海量地震数据进行实时、稳定地采集与传输。模拟测试结果表明,其带道能力满足20000道@2ms的要求;野外试验及生产试验表明,其可靠性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球物理目标参数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对于陆上三维地震采集的线束状观测系统优化设计,记录仪器的有效利用道数、观测系统总的覆盖次数、排列片的最大炮检距是最为重要的地球物理目标参数。针对这3个目标参数所论证的期望值的偏差最小化,提出了一套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即利用有约束的数学规划求解优化的目标函数,实现三维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应用该设计方法对胜利探区4个实际区块的观测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窄方位角采集、纵横向覆盖次数均匀分布等方面该方法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在松辽盆地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松辽盆地陆相薄互层岩性勘探所遇到的困难,近年来在油田上开展了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试验,探讨了一套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采集时考虑纵,横波入射临界角,求出最大,最小炮检距,决定野外观测系统;处理时,采用τ-p域各向异性介质的平面波理论与波的偏振投影,实现P波,SV波分离,对转换波(SV)处理考虑到射线路径的不对称性,故用共转换点(CCP)道集求其时距曲线,从而得到最终转换波叠加剖  相似文献   

5.
针对川南河包场地区目的层埋藏浅,地表激发条件复杂的实际情况,在三维地震勘探设计中,对采用的参数经过严格论证,采用宽方位观测系统设计理念,合理设计接收方式,优化选择激发点位置及井深,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辅助设计改变观测系统,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精细表层调查和建立近地表地质模型,由此得到的三维地震勘探采集资料,其品质与老资料相比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集脚印"是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固有属性,严重影响采集资料的振幅保真度及处理和解释效果。本文论述的三维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定量分析技术可定量描述三维观测系统接收、激发参数及施工方式与采集脚印的关系,综合考虑道距、接收线距、炮点距、炮线距、排列滚动线数、地层深度及变观方式等因素对形成采集脚印的影响,提供了从设计源头压制采集脚印、优化三维观测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在地震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下一代地震交互成像软件中的交互电影、交互聚焦和交互解构概念,讨论了计算机集群地震交互成像软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地震道管理程序、并行计算引擎、图形显示管理程序、运行监控与参数数据库管理程序,以及基于窗口的交互用户界面。探讨了有关Observer设计模式和Strategy设计模式的应用,以及如何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地震成像计算。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把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作为反演过程,讨论其中地震反射序列信息的来龙去脉。强调指出观测噪声,特别是模型误差,是限制地震资料分辨能力的根源。本文所讨论的地震道的全息特征,是指在对地震道作奇性分析和多分辨分析后,分解出的地震道的各个部分都仍然包含有地震道可能采集到的地震反射序列信息,地震道全息特征的分析,对于地震资料的有集,处理和解释方法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机系统是新一代地震仪器的工作和调度核心。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线程级并行处理模型的地震仪器主机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首先,建立任务模型,对主机软件系统进行任务划分;其次,利用线程管理、任务管理和实时调度,有效地利用硬件多核体系结构,以提高性能。模拟带道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在该软件体系结构下实现的主机软件系统带道能力满足1ms@9000道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KLSeis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是一套主要服务于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观测系统设计、静校正数据处理、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和地质模型正演分析等四大类功能,形成了陆上地震采集设计、海上地震采集设计、VSP采集设计、地质模型正演和静校正等系列配套的技术,能够满足各种复  相似文献   

11.
穆群英  易碧金  魏启  王浩  刘刚  卢涛 《物探装备》2012,22(2):118-122
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地震仪。该仪器具有万道以上的采集能力和先进的网络遥测技术,能够满足目前常规地震数据采集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支持高密度、大道数地震采集的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ES109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技术性能,重点列举了ES109在野外施工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注意事项。其中包括了主机系统及排列的一些故障及如何应急快速处理、排除故障的方法,对于保障和支持该系统在地震采集工程项目中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田的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影响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数据品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复杂,资料噪声较重,野外采集通常采用变化的观测系统施工,部分地段炮检距分布非常不均匀,造成资料品质不能满足叠前时间偏移的需要。通过对川东地区一条二维测线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效果的试处理分析,总结出一套提高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质量的技术方法,即利用偏移前道集去噪技术,提高道集资料信噪比;运用道内插技术,改变由于野外施工造成数据分布不均的现象。最终使得数据品质能够满足叠前偏移处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野外采集系统是通过卫星照片的三维重建技术,在计算机上利用Open GL三维显示技术再现野外三维场景,基本上可在室内进行观测系统设计,节省了野外踏勘时间。通过利用支持多种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在进行二维、三维野外施工设计过程中,同步跟踪三维立体来显示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完成后的施工设计炮点和检波点位置图通过三维图形显示出来,能够真实地反映野外情况。通过梯度处理技术及边缘提取技术,对图像进行滤波处理,提取地形和地物信息,从而指导野外生产。  相似文献   

14.
山前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新疆和田桑株地区采集实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赵军国  宋玉龙  魏福吉  高中录 《石油物探》2003,42(2):224-228,236
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宽 ,山前带成为寻找油气新的场所。山前带的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 ,采集的资料品质低 ,资料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难点 ,在和田桑株地区 ,设计了道间距和非固定炮间距的非常规观测系统 ,用检波器组合和多次叠加联合压噪 ,大炮检距和高覆盖次数进行采集 ,解决了该区资料采集难关 ,获得了品质较高的地震剖面 ,形成了一套适合山前带的地震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5.
道内插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内插技术,可将二维测网数据内插成适合于偏移用的三维数据体,也可用于三维勘探。在用于三维勘探时,先按照在需要查明的最小断块宽度内有3个或3个以上采样点的要求,设计野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把此数据按所需要的线距和CDP间距进行内插。文中介绍了道内插方法及东濮凹陷文南地区部分三维资料的道内插实例,表明道内插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地震仪器数据采集同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同步精度”反映了所采集的地震数据的真实性,影响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是当今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野外施工中,仪器中心记录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管理着距其几百米到几千米范围内分布的地震数据采集单元,进行数据采集、回收和记录,而地震测线上的数十个甚至数百个采集单元的同步启动采集尤显重要。鉴于现有的相关技术资料较少,文章以SN388仪器为例,对有线遥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采用的“采集同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峰  杨雁清 《海洋石油》2004,24(2):22-27
在以往的地震资料采集中 ,我们的震源线是平行且间距相等的 ,并且每条线上由多个等间距的检波器组成。震源线间距是道距的整数倍 ,接收线间距是炮间距的整数倍。用这种观测系统放炮后 ,在每个标准面元里 ,在理论上只产生一个共中心点 (CMP)。如果我们只要稍微改变炮间距、道距、接收线距和炮线距 ,使检波器和震源在每隔一个或多个点处重合 ,这样在每个标准面元里的中心点的数量会成倍增加。在处理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面元大小 ,从而允许勘探人员在覆盖次数和分辨率之间做出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塔中沙漠地区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塔中沙漠地区影响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实际试验和生产资料,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和观测系统等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采用小折射、微测井和沙丘曲线调查等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取全、取准表层静校正数据,对获得高品质的地震剖面至关重要;在潜水面下5~7 m深度井炮激发,可以保证记录有足够的能量;检波器大面积等标高组合、挖深坑埋置,可保证与地耦合效果,减小随机干扰背景,提高接收环节的质量;对不同地表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采用相应的观测系统和施工方法,加强广角反射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资料的品质,可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地质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ZH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精度地震勘探在隐蔽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ZH地区特殊的地表地质条件和复杂的油气藏类型,改进了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地震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等方面的技术。地震采集针对地表条件设计和改进观测系统,资料处理围绕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资料解释侧重如何突出微幅构造、地质体和进行储层预测,使得高精度地震勘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二次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原有地震资料品质较低,已不能满足该区油气资源挖潜需要,为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勘探。针对该区地表条件复杂及地下层倾角大,断层发育、断块小且多的特点,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恢复炮点变观、炮点横向移动变观和块状特观设计等先进的地面设计施工技术,并对地震采集方法及行项参数进行了全面优化。实践表明二次三维地震剖面不仅拥有较高的信噪比,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浅层资料可充分满足精细构造解释和高分辨率储集层反演需要,中、深层资料能够准确落实构造形态,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二次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开展综合地质研究,经过少量探井、评价井的实施,新增含油面积85.5km^2,三级石油地质储量25,601万t,图4表1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