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民国旗袍纹样的装饰图形作为研究对象,据现有研究中缺少的纹样装饰图形为中心点,通过对江南大 学“传习馆”丰富的旗袍服饰和书籍图片考察以及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式,在造型语言的特征、文化内涵与装 饰艺术等方面对民国时期旗袍中具象形图形纹样、抽象形图形纹样进行分析与探讨,为现代旗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衣服,但这个特色的衣服不可能回到唐代、汉代和清代,很多文化应该是活在当下。"穿旗袍上两会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质疑声、赞赏声,大家反应不一。虽然旗袍最终并没有出现在两会的现场,但旗袍的雅致在另一个舞台得以呈现。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华装风姿——中国百年旗袍展》还是让人们大饱了眼福。展览的亮点除了旗袍,还有处于风尖浪口上的设计师吴海燕。展览分为"推陈出新——旗袍的起源""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旗袍造型特点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结构设计特点变化的比较和分析,论述了中国旗袍经历了从平面造型、直线裁剪到立体造型、曲线裁剪和以强调女性形体美为主流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其长盛不衰和永保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以及预测未来旗袍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旗袍是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优雅的形象不仅深受中国妇女的喜爱,并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以揭示旗袍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因为切入点,论述旗袍的发展与演变.并对比于西方的审美观来阐述旗袍所具有的独特的东方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现代普遍认为清代旗妇所服之袍乃中国旗袍之源。然而,旗袍的发展并非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旗袍,其内涵远比旗人之施或旗女之袍丰富得多。清代旗袍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直到清末民初,汉族妇女才开始模仿满族妇女守旗袍。至于旗袍究竞何时开始普及、何时开始改良,学术界一直有诸多说法。据周讯、高春明的研究,旗袍于20年代初开始普及,到30年代已经盛行。“二十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色彩、造型、材质、装饰等五个主要方面,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旗袍的服饰美学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旗袍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7.
从旗袍国际化看中国服装的对内融合与对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将旗袍这种中国服饰现象放进国际关系史的框架之中,从国际化的角度对旗袍的渊源、对内融合与对外交流的现象、原因与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对照、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民族性、机能性、局限性等方面,对中国旗袍的特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旗袍的衣身、衣领、胸襟、袖型、开衩等结构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若干更新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传统旗袍与改良旗袍的结构复原与分析,以二者的造型比较为切入 点,论述了旗袍由直身到曲线的轮廓变化,以及肩袖结构和肩斜度的变化等,指出改良旗袍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的同时,又吸纳西方造型元素,是二者融汇的产物。研究表明从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演变优化了服装的适体性, 增强了便利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其强大的融汇能力。最终证明对外来文化的 吸纳并不是终点,将其融汇并为我所用,同时传承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与服装元素,实现服装设计创新才是意 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海派蕾丝旗袍,是指在海派文化影响下兴起的、以蕾丝作局部或通体装饰的一种流行新风尚旗袍。它的流行发展过程深受海派文化影响,在手工编织蕾丝的基础上,引进机器大生产人造纤维蕾丝后,极大促进了蕾丝旗袍的兴盛。同时,海派蕾丝旗袍所受追捧也离不开名流政要的影响,他们在公众场合所穿蕾丝旗袍,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女性之妩媚,将旗袍与体态之美结合得浑然天成,成为名媛和年轻小姐们效仿的对象。海派蕾丝旗袍作为海派旗袍的一个重要类别,可分为局部装饰及通体装饰2类,局部装饰即为镶边蕾丝旗袍,通体蕾丝旗袍即旗袍整幅均采用蕾丝面料。  相似文献   

11.
百年旗袍见证了中国女性服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尤其是在西方设计和技术影响下,理念的更新,材质的丰富,技术的创新,使得旗袍在20世纪30~40年代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西合璧成为了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行为学应用于廓形感知评价研究,以90款不同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的旗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prime软件对旗袍的美感度、时尚度、适穿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旗袍的裙长和衣身廓形对美感度评价具有主效应,且2者存在交互作用;旗袍的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对于时尚度评价存在主效应,且相互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旗袍的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对于适穿性评价存在主效应,其中裙长和衣身廓形对适穿性评价存在交互作用。旗袍的裙长、衣身廓形和袖长的不同组合方式会影响人们对美感度、时尚度、适穿性的评价,这为设计开发不同感性需求的旗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旗袍工艺之一的盘扣,体现出旗袍对细节的极度关注。这种号称中国最美的扣子,兼具实用与装饰性能,取材内容丰富,形态变化多端,同时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章先追溯盘扣的历史,从古老的"绳结"逐步发展到争奇斗艳的盘花。继而从多方面对装饰特征进行分析,包括造型特征、工艺特征以及文化寓意。其中造型特征探讨盘扣的分类与使用背景;工艺特征深入分析盘扣的技艺、样式与色彩;文化寓意则解析盘扣所蕴含的情感、观念和象征意义。盘扣作为旗袍的点睛之笔,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风,若能将盘扣与现代"再设计"结合,相信能带来新的市场消费。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学角度解析近代旗袍的发展演变,分析其各个时期的特点,阐述了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给服装带来的巨大影响.表明了旗袍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同时还指出了旗袍有着丰厚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服装设计师们宝贵的设计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思想观念无声无形,但当它发生出现新质的变迁时,总会找到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来展示自己;反过来说,社会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的新事物的出现,多半又可以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中追溯到原因。《旗袍里的思想史》这篇随笔从旗袍的改良、流行、演变过程中,即小见大,挖掘出了隐藏在旗袍里的中国现代社会思想变迁的脉络,颇能发人深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划时代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此前浑浑噩噩的中国人开始了“发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著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辨等次,昭名分“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  相似文献   

17.
爱心 《商品与质量》2012,(24):66-67
大家闺秀型花色旗袍的图案精美,上面印有大朵的花或者叶子,抑或是泼墨山水等,这些大气磅礴的旗袍款式有一种潇洒之美,比较适合具备大家闺秀型气质的女士来穿。此类旗袍的面料不能过于拘泥,棉、麻、丝、绸、皮革均可,可适当华丽;选择的花色不宜过艳,图案可以随意些,适当搭配一些大胆醒目的项链、耳环。旗袍的美是一种不张扬,不媚俗的典雅美。它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犹如天地间的一道绚丽的彩虹,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韵旗袍几乎征服了全世界的女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旗袍的发展改良过程为主线,分析了旗袍外在结构变化及其与异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关系,对旗袍的现代改良创新提出了注重文化内涵的吸收达到形变神似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无省旗袍制版便利性,改善无省旗袍合体效果,提出了一种归拔与裁剪相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在文献资料和实物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人体特征与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对典型款式无省旗袍进行结构与归拔工艺设计,提供局部归拔数值参考,以图文形式呈现归拔塑形步骤。在上述方法基础上采用3种面料制作样衣,并选取5名受试者进行样衣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制作而成的无省旗袍,以真丝面料制作效果最佳,能达到较好的穿着效果。结构设计与塑形方法的研究为无省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无省合体旗袍塑型方法的探索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设计合体旗袍捏省会破坏图案完整性这一问题,提出了无省合体旗袍塑型方法,采用锦纶粘胶交织织锦缎面料,使用归拔手段,手工裁成无省合体旗袍的样品,并通过纤维的温度一变形曲线、温度-模量曲线,对在外力作用下归拔的温度、湿度的分析,特别是对水的增塑作用的分析,论述了无省塑型方法的可行性和保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