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料酒     
料酒,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于烹饪调味的酒。根据史料记载,料酒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国外像日本、美国、欧洲的某些国家也有使用料酒的习惯。从理论上来说,啤酒、白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都可用作料酒,但人们经过  相似文献   

2.
料酒小档案     
长红 《饮食科学》2009,(9):23-23
料酒是专门用于烹饪调味的酒。据史料记载,料酒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理论上来说,啤酒、白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都可用作料酒,但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品尝后,发现不同的料酒所烹饪出来的菜肴的风味相距甚远。经过反复试验,人们发现以黄酒烹饪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料酒是专门用于烹饪调味的酒,作为调料使用,故称之为料酒。料酒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烹制菜肴时也有使用料酒的习惯。料酒之所以可以调味,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反映出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和食品营养的关心。我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原始人的生食到现代智人的熟食等不同的阶段,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开始从吃饱变为吃好,由追求美味到追求营养和健康。饮食文化的变化反映出社会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的改善,我国食品烹饪技术和其他国家相比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是药食同源,这反映出古代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更注重营养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谢圣婷 《中国酿造》2020,(1):I0010-I001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国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其饮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旧时器时代。中国早期的烹饪方式为石烹,烹饪方法主要为炮、煲、焙炒等,由此可见中国的烹饪方法从早期开始就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对于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进步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渐渐发展成熟,于是烹饪方式愈加多样,出现了煎、炸、焖等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烹饪学含有多元文化特质,即集知识技能型(主要指烹饪实践工艺)、意识形态型(主要指食俗食风)、历史文物型(主要指饮食历史)于一体,属多元文化学科。中国厨师是中国烹饪的“掌门人”。中国饮食文化所以有灿烂历史,依赖于中国历代厨师的烹饪实践。没有中国厨师对饮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国饮食文化就失去了基点。因此,中国厨师的烹饪实践活动,就带有这一学业的本质文化的属性。中国厨师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国烹饪事业发展的要素。 旧社会的历朝历代,中国厨师没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烹饪方式受到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能够呈现出明显的中式特点,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文化体系。食品营养学推动中式烹饪朝着营养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健康饮食。本文以中式烹饪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中式烹饪食品的营养化和科学化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产生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新疆烧烤作为新疆地区民族特色风味小吃,其独特的风味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也成为新疆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基于此,本文在探寻新疆烧烤的起源、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新疆烧烤烹饪技艺的特点,并从烹饪工具、食材、调味料、烹饪工艺等方面探索新疆烧烤烹饪技艺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傅旭东 《中国食品》2021,(5):118-119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许多美食都蕴含着前人的智慧。从原始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开始,人们便懂得了对食物进行热加工吗,比如油炸、清蒸、水煮、烧烤等。在高温烹饪食物的过程中,食物中的细菌、寄生虫、病毒会被杀死,从而减少人类感染疾病的风险。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高温烹饪食物的缺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比如容易造成油脂摄入过多,从而使人们罹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病症;产生致癌物,导致人们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等。  相似文献   

10.
正饮食文化的碰撞总会有不一样的火花,比如娘惹菜,就是东南亚饮食文化与华人饮食文化的碰撞。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就有中国男人到马六甲落户,娶了当地女人,他们生下的后代男性称为"峇峇",女性便称为"娘惹",娘惹个个精厨艺,把中国与南洋菜相结合,使用当地的特色食材或香料,用中式的烹饪方法做出来,融会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  相似文献   

11.
烹饪话料酒     
正在生活中,人们炖肉、烹鱼、羊等荤菜时,放一些料酒可以借料酒的蒸发除去腥气。在肉丝煸炒后加酒;烧鱼应在煎好后加酒;炒虾仁最好在炒熟后加酒;汤类一般在开锅后改用小火炖、煨时放酒。料酒是专门用于烹饪调味的酒。据史料记载,料酒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理论上来说,啤酒、白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都可用作料酒,但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品尝后,发现不同的料酒所烹饪出来的菜肴的风味相距甚远。经过试验,发现以黄酒为佳,而黄酒之中,又以浙江省绍兴区域出产的绍兴黄酒为上等烹饪佳品。据国内外多家权威研究机构检测:绍兴酒内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8种糖类和多种维生素。此外,还含有10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据测定,绍兴酒中氨基酸含量达5.0 mmol/L以上,而葡萄酒中只有1.6 mmol/L左右,氨基酸是呈香呈味物质,给菜肴增加了香和味。  相似文献   

12.
饮食文化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每个城市在历史的演变中,都会形成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烹饪鼻祖彭祖的故乡——徐州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味是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基础和核心,以烹饪领域探索心得和作业经验构成的中国饮食文化,其形成过程每一步都是人们以改善食品的味为目的进行的,从可食食料选择、加工器具改良到制作方法的与时俱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好吃.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烹饪流派按其进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筷子、刀叉和手抓三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进餐方式蕴涵着不同的背景、文化和历史。世界烹饪三大流派主要由六大因素形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研究结果:吃什么,为什么吃,怎么吃。世界烹饪流派的定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各种格局都将被打破。通过对世界烹饪流派的分类和形成因素的简要分析和比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烹饪乃至世界的饮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第一次让世界变成一个整体成为可能。人们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中式烹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已经形成"八大菜系",鲁菜系是非常重要的菜系。目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鲁菜烹饪更为注重营养,但是依然没达到现代的健康要求。针对鲁菜在当今饮食文化下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提升烹饪人员的健康意识,做到烹饪科学化。本论文针对鲁菜在当今饮食文化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全球得到认可。但是,历史的久远,历史的富有,并不能掩饰中餐的不足。改革开放后,西餐带来的变革大家都有目共睹,许多西餐已被人们接受。饮食文化原本就没有疆界。中国早在汉朝时就有胡使,就有西餐,就有外来的饮食文化。在近一两百年中,中国的餐饮也发展到了全世界。就餐饮而言,应该是没有疆界。入世后,世界经济一体化,餐饮市场肯定要受到冲击。可能会有更多的如法式大菜、日本料理之类的进入中国。在此时,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观念的改变。要克服那种以为中国是世界烹饪王国而沾沾自喜的心情。各国都有…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食品是人们获取能量、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物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关注的问题,它既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式烹饪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就要合理使用中式烹饪方法,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烹饪作为人使用食品之前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酿造》2013,(1):132
料酒在烹饪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已经成为调味品行业重要品类之一。在同类的液体调味品中食醋和酱油对于产品酿造、配制和标注都有明晰的标准,而料酒却仍然存在着标准模糊的问题。为此,调味品领域的酿造和配制之争近日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由于现行料酒标准定义模糊,使料酒市场出现了一些乱象。虽然"酿造和配制"两者共用一个标准,但品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枝奇葩。历史悠久的中国饮食文化,培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烹饪名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美味佳肴奉献给人们,也使这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为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名厨名肴,并从中吸取营养精华,使中华饮食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向大家介绍名厨并传授他们的名菜。——编者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广西的代表民族,壮族的饮食深受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风味独特。食材来源:取之自然纯原生态谈到壮族饮食文化,不能不提到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饮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罗书铭。罗书铭多年从事餐饮文化研究,对壮族饮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