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对纯质水平管内局部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筛选出了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计算公式,比较结果表明,陈民公式对预测纯质管内局部沸腾换热系数准确度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HFC-134a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 RBF神经网络的水平光管内R407C流动沸腾换热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RBF神经网络建立了水平光管内混合工质 R407C流动沸腾换热的预测模型,以质流密度(G),热通量(q),干度(x),饱和温度(Tsat)和光管内径(D)作为网络输入,流动沸腾换热系数(h)作为网络输出,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学习,对水平光管内 R407C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进行预测,经实验数据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网络预测的平均误差为-0.9%,绝对误差为5.5%,均方根误差为10.9%,并且网络预测结果与四个传统关联式的计算结果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由此说明该模型适用于水平光管内 R407C的流动沸腾换热预测,对采用 R407C制冷系统管式蒸发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竖直光管及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时的壁温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压下竖直光管和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阶段的壁温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管壁温变化可分为跃升和平稳上升两个阶段,环隙流道温变化经历跃升,各截面平均温度不变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而且壁温和流动均产生强烈波动,影响壁温波动规律的主要因素有:初始温度,热负荷,环隙宽度及壁面吸附的不凝性气体等。  相似文献   

5.
对HFC-134a和CF-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工况范围内,HFC-134a比CFC-12的沸腾换热系数高32-43%;流量对HFC=134a与CFC-12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数之比的影响较大,干度和热流密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水平光管和内螺纹强化管内换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制冷循环系统,主要研究光管和内螺纹铜管对制冷效果的影响,采用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分析方法,较准确地表现换热器管内制冷机单相和两相的换热性能,文中考虑了制冷剂的蒸发干度对制冷效果的影响,并把试验结果和kandikcar得出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如下结论:内螺纹铜管的换热效果要比光管高出2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了制冷剂R410A在两种管径(9.52 mm和12.7 mm)的光管和涟漪纹管(1EHT管)管内冷凝换热特性,并根据部分工况下的流型对管内冷凝的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中控制冷凝饱和温度为45℃,制冷剂流速范围为100~450 kg·(m2·s)-1,干度控制在0.1~0.9之间。通过光管实验结果与预测关联式预测的对比表明,使用的单相和冷凝关联式都可以在较小的误差范围内预测实验数据,Hajal流型图可以准确的预测光管的流态,证实了实验设施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实验中制冷剂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加,光管和涟漪纹管的换热系数都随之增加且涟漪纹管的换热系数是光管的1.15~2.05倍。较小的管径可以通过影响制冷剂的流动状态进而提升换热系数来提高传热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有限空间沸腾的传热机理和传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汽液湍动模型,对于圆管内的有限空间沸腾得到了换热强度关联式,与实验结果比较误差在±10%之内.  相似文献   

9.
对替代工质HCFC123在光管、机加工多孔表面强化管水平单管外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沸腾饱和温度分别为5℃、8℃和10℃。得出了强化管外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沸腾压力的变化规律并整理成实验关联式,通过实验可得出强化管的强化换热效果良好,强化倍率在4.56~4.18之间。对CFC11也进行了同样实验,并把二者沸腾换热特性进行比较,强化管外HCFC123比CFC11沸腾换热系数要低8%左右。  相似文献   

10.
11.
R245fa是有机朗肯循环系统(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最常用的工质之一,研究其传热流动特性对于指导R245fa的ORC设计和运行有重要价值。搭建了有机工质单管传热流动测试台并开展了水平光滑管内R245fa在90℃下的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实验获得了平均干度、质量流率对平均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和壁温沿管程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原因。将实验结果与3个经典传热关联式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平均偏差分别为38%、39%、20%。R245fa高温蒸发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修正传热关联式提供基础数据库,并用于指导热力循环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通过可视化实验的研究方法,对主通道尺寸为1 mm×0.5 mm,三根支通道尺寸为0.5 mm×0.5 mm的矩形微通道进行了沸腾换热与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采集到了温度信号、压力信号及各支通道流出的流体流量,绘制出了不同工况下的流型图和液体采出率.同时捕捉到了回流现象发生时气泡的破裂与生长,并结合气泡破裂时受力分析研究流量分配机理及回流发生的原因.最后为了更深入的研究通道内传热系数的影响机理,对局部传热系数和平均传热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热流密度较低且质量流量较高的范围内,液体处于全液相状态;气泡受力对流量分配和回流有显著影响;流体温度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升高;质量流量越小在沸腾换热时单相强制对流换热系数越高;当干度一定时,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正弦波纹管内的流动和传热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弦波纹管为几何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管内的传热和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流动状态和管道几何结构对传热与流动阻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层流和湍流时,流速都呈周期性变化.层流时,在当量直径相同的条件下,周期越大,其强化传热效果较差,而幅值较大,强化传热效果较好;在湍流时,幅值增加对强化传热影响较小,但幅值增加较大,传热和阻力都较大地增加了;为正弦型波纹管在换热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几种常见液压油在不同扭率的含扭带管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液压油在含扭带管中层流的摩擦系数及对流放热系数的准则关系式,并将实验结果与光管时的摩擦系数及对流放热系数对比,结果表明,扭带在扭率1.92~21.05范围内均可强化液压油的层流对流换热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交叉缩放椭圆强化换热管为几何模型,对管内的传热和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过渡段流场不同于直管段,纵向涡流较大,湍流强度和湍动能都较大,过渡段强化传热效果明显好于直管段,但阻力也增加了;并且发现随着椭圆长轴与短轴之比的增加,换热增强,为交叉缩放椭圆强化换热管在换热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透明镀膜玻璃管中,进行高粘假塑性流体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观察到一种新的流型:闪蒸沸腾。基于535个流型数据,建立了流型关联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膜态沸腾、过渡沸腾和临界热流密度处的传热特性。采用淬冷的方式在射流速度为2.5m/s以上,初始壁温约为700℃的情况下,得到了完整的沸腾曲线。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沸腾曲线的位置向右偏移且形状发生了变化,qmax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8.
对振动流化床水平换热管的局部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换热管局部传热系数受流化气速、振动频率及振幅的影响。通气与不通气两种情况下,振动对局部传热系数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振动流化床水平换热管的传热系数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用高粘流体进行了垂直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建立了流动沸腾传热给热系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