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天然气集输系统数字化管理技术进行了讨论,实现管网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必须构建数字化管道,建立可视化的管道管理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应用模块,实现管网的仿真调度、运行优化、泄漏检测、设备故障诊断等。对所研制的川西气田天然气管网的可视化仿真调度系统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基于GIS技术和仿真技术,初步建立了天然气集输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新851井的抢险调度,介绍了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川西气田集输管网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基于MapGIS平台的城市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结构及其主要功能,详细阐述了城市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中裁剪输出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城市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管网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工具,这对于提高管网的管理水平和指导现场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为其他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提供相关的工作便利。  相似文献   

3.
为了预防道路积水等城市型水灾害,基于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平台建立了镇江市主城区排水管网计算机模拟模型。结合建模实践,对排水管网计算机实用建模方法进行了探讨,可分为汇水子区域划分、参数获取、模拟情境设计、灵敏度分析及模型预校准等步骤,为后续的模型微观校准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方法对现阶段建模数据不完备地区的排水管网建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镇江市的给排水发展和行业管理现状,分析了给排水运营管理的数字化需求。基于需求分析和管理部门业务分工,设计了镇江市给排水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给排水行业管理平台、数字排水平台和数字给水平台。介绍了系统构建涉及的GIS及管网模拟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应用现状。通过构建镇江市给排水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镇江市给排水领域的行业监管、资产管理、生产调度、在线监测、管网GIS、水力建模等业务的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旧城区地下排水管网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管网设计不合理或对降雨预估不足,在遇到高强度暴雨时容易发生排水不畅而出现内涝灾害。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瓶颈分析与改造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模拟降雨水文水力过程,对地下排水管网的瓶颈管道进行有效探测,然后提出一种面向改造期望的瓶颈管道改造迭代模型,对瓶颈管道进行分步改造,并对改造管网排水能力的提升进行评价。同时,采用ArcGIS Engine和C#语言研发了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瓶颈分析与改造评价平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地下管网系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地下管网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利用其在三维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实现地下管网系统的三维可视化、空间分析等基本功能,有助于管理者的管理、分析和决策。文章以曹妃甸港口三维地下管网管理系统为例,对三维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城市的工程建设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城市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新领域,是一套将城市空间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综合的复杂系统,是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重要平台,本文着重探讨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向,分析了数字化城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对基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方向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对供水管网分区并实施分区域管理是城市管网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是减少管网漏损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某北方城市为例,论证了城市供水管网分区的主要原则,提出了管网分区的推荐方案;通过管网水力模型对分区后管网工况进行模拟,并将分区方案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模拟显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开发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数字化资产管理平台的角度,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及理论分析,分别从技术路线、平台架构、网络架构、三维可视化引擎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选型入手,提出了中交天之阙建筑数字化资产管理平台的开发方案与实施路径,为推进BIM在运维阶段的深度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GIS管理地下管网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对各类地下管网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并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是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技术问题。从城市地下管网管理难的热点问题出发,对目前三维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的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建立了数据管理层、GIS应用层及表现层的总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从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等方面阐述了设计思想。系统主要采用分布式WebGIS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并以ArcGIS Engine为平台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形成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建立了小型管网信息系统,可为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涌现出百多种城市暴雨模型用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以有效建设排水系统、减少内涝灾害,实现暴雨雨水的管理。文中系统地讲述了城市暴雨模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例举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暴雨模型的主要特征,并介绍了国内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water 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Generally speaking, China’s urban water system management has progressively turned into addressing water problems with integrated solutions, with the focus shifting from problem finding towards objective-setting and emphasizing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Meanwhile,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has adopted more indicators valu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rojects’ actual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a rough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Then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potential reasons for the public questioning China’s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ilot projects in 2015, such 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its connotation,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projects’ actu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Only by recognizing the reality and identifying difficulties and primary goals, can the targeted and systematic solutions solving on-site water relevant problems and meeting public needs be proposed. In response,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major difficulties in futu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motion, which include 1) coordinat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torm water management to facilitate onsite runoff retention and address urban waterlogging problems; 2) establishing a whole-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 for China’s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t involves a series of stages; 3) identifying the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administr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arties; and 4) updating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perception. Furthermore, the author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xpertise collabor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to provide professionals with ability in practice, in-depth inter-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ordination, and active learning. Finally, the authors encouraged the key topics in the future—introduction of new market mechanisms such as storm water billing system,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ent policy 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3.
城市水系廊道作为"海绵城市"概念下暴雨水管理体系的主体框架,在缓解城市暴雨水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今城市水系的规划仍延续传统的规划方法,在暴雨水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欠缺和发展空间。本研究旨在探索从宏观之集水区,中观之水系廊道,到微观之绿色雨洪基础设施网络,结合以自然集水区为基础单元的暴雨水管理与城市水系廊道规划的方法。提出以自然为基底,集水区作为规划的基础要义,水系廊道作为连结系统与绿色雨洪基础设施网络的自然通道的"水与绿"网络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戴伟  刘博新 《中国园林》2023,39(7):53-58
城市雨洪灾害的产生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单一依靠市政改造雨水管网的传统做法工程成本高、改造难度大,实际效果不理想。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 S)倡导对生态系统的最小干预,将灰蓝绿基础设施有机结合,为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采用“理论研究+应用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将Nb S理念应用到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切入点,提出Nb S视角下城市雨洪韧性规划的一些思考;其次,应用MIKE FLOOD模型,对场地雨洪风险进行评估;最后,结合应用案例特点,以堤防岸线、水系网络、水位管理为抓手,阐述了Nb S理念在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具体方案。结果表明,Nb S视角下的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方案具有可行性,以期共同推动Nb S实施行动。  相似文献   

15.
袁媛  王沛永 《风景园林》2016,(4):116-121
近些年我国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其中有城市快速扩张、排水系统老化等表面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集中收集、快排为主的雨水排放指导思想下,应对超过管道排水能力的雨水问题时捉襟见肘,而"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给解决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应对手段,结合我国古代城市内涝管理及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提出应把排水与蓄滞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管网、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三个要素的布局,绿地的低影响开发结合管道排水系统应对普通降雨,以提高河网等地表排水通道密度,结合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面安全洪泛区和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应对超量雨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有效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现象的频繁发生,城市雨洪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分析我国城市雨洪控制现状,建立三级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将城市雨洪控制范围自源头覆盖至最后的收纳水体,集成了调蓄雨洪、消减峰流量、消减径流体积、延长汇流时间、控制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型雨洪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提倡采用生态技术措施构建城市海绵体,从而解决城市的雨洪问题。台湾水患频发,生态滞洪池作为一种弹性策略被广泛运用到城市综合治水中。以台南、高雄生态滞洪池为例,介绍其建设概况,分析生态滞洪池的综合规划、排水滞洪机制、施工工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其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台湾生态滞洪池的工程实践,由“灰”向“绿”设施的转变、兼顾开发和生态的多目标设计以及完善的非工程措施等经验为我国城市新区建设和已建城区改造中进行雨洪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暴雨的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最佳管理实践(BMP)和低影响开发(LID)策略的提出,对于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城市暴雨管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但缺乏有效的设计与评估工具,制约了该理念的工程推广与应用。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支持开发的城市暴雨处理及分析集成模型系统(SUSTAIN),以ArcGIS为基础平台,综合应用了水文、水力和水质分析模型,可以对BMP和LID的措施类型、安置地点和实施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与评估,对于在我国开展暴雨管理措施的模型分析与设计评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雨水管理是全面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归纳可持续雨水管理的目标与措施,分析其赋予住区设计的全新任务,总结澳大利亚新建住区整合设计的基本进程与具体做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场地条件下可持续雨水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新建住区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s are traditionally used in the design of urban runoff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s. The uniform intensity for a specified duration and return period is selected for a design storm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event dry periods between two successive rainfall events. For many purpose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urban storm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ceiving water impacts,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successive storm even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is fact requires the selection of design storms where the minimum inter-event dry periods are adjusted to the effect in ques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 of inter-event dry periods for evaluation of design storms derived from a rainfall record. As an example the rainfall record for the city of Odense, Denmark, has been analyzed. The basic statistic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will be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