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橡胶增韧环氧灌封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液体羧基丁腈橡胶、液体聚硫橡胶为增韧剂制成环氧树脂灌封料,通过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拉伸剪切强度评价增韧环氧树脂灌封料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增韧剂的灌封料韧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液体聚硫橡胶增韧的环氧树脂灌封料表现出较好的抗冲击性能和抗弯曲性能;液体羧基丁腈橡胶增韧的环氧树脂灌封料表现出较好的拉伸剪切性能。  相似文献   

2.
橡胶增韧环氧树脂低温韧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低分子量聚酰胺(PA300)为固化剂,以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为增韧剂增韧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考察了橡胶增韧剂、固化剂、稀释剂和无机填料对环氧树脂低温韧性的影响。通过对增韧体系应力应变特性和动态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该体系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力学性能测试及电镜分析等研究了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和核壳橡胶(CSR)增韧改性环氧树脂(EP)体系的结构与增韧改性效果,结果表明:CTBN和CSR都能显著提高环氧树脂的冲击强度,CSR增韧环氧体系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增幅较大。CTBN的加入使环氧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大幅下降,EP/CSR体系的Tg也有所降低,但随CSR含量的增加又有回升的趋势。CTBN的加入对环氧体系的固化起到了抑制作用,体系的凝胶化时间明显变长;而CSR的加入对环氧体系的固化影响不大。比较而言,CSR增韧环氧体系的综合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4.
聚硫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制备了室温固化双组分聚硫橡胶增韧环氧树脂胶粘剂,研究了聚硫橡胶与环氧树脂(ER)比例、甲组分处理温度及反应时间时胶粘荆剪切强度的影响.采用冲击实验检测固化产物的冲击强度,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增韧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构特征.实验结果显示,mER:m聚硫橡胶=8:1、甲组分于160℃下反应2.5 h时,剪切强度达到23.8 MPa,剥离强度2.81 kN/m,冲击强度8.92 kJ/m2,胶粘剂的耐介质性能良好.SEM测试结果表明,聚硫橡胶对ER增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橡胶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鑫  邸明伟 《粘接》2009,30(2):63-67
综述了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丁晴橡胶、丙烯酸酯橡胶和聚氨酯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橡胶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的前号。  相似文献   

6.
工艺条件对CTNB增韧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全硫化纳米羧基丁腈橡胶(VP-501)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差式扫描量热仪、动态力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方法。比较添加纳米羧基丁腈橡胶前后环氧树脂浇注体的力学性能、固化动力学、动态力学性能、以及拉伸断面微观形貌的不同。结果表明VP-501的加入使得环氧树脂浇注体拉伸弯曲性能在不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冲击性能大幅度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提高,拉伸断裂面形貌由光滑变粗糙,纳米粒子较均匀地分散在树脂体系中,达到了增韧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霞  宋爱腾 《粘接》1991,12(6):5-9
本文讨论了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增韧环氧树脂存在橡胶交联网络不完整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为克服此缺点而使用预制的橡胶微球(即活性微凝胶)作为环氧增韧剂的体系的表面化学性质、流变学性能、及以伯胺类固化剂固化的此体系的胶接强度及力学性能等。  相似文献   

9.
从增韧机理、增韧方法、协同改性和影响因素4个方面综述了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端羟基聚丁二烯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液态橡胶对环氧树脂的增韧作用。实验证明,HTPB对环氧树脂有较好的增韧效果,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抗低温开裂性能。从相分离和动态力学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讨论,还对HTPB与端羟—端羧聚丁二烯(HCTPB)的增韧作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增韧环氧树脂,制备了双组分室温固化环氧结构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微机控制万能材料试验机及扫描电镜(SEM)对固化过程、固化产物剪切强度及固化产物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该胶树脂甲组分的最佳制备条件如下:环氧树脂与CTBN的质量比8∶1,反应温度200℃,保温时间2.5 h。该胶在室温下固化24 h,室温剪切强度可达29.24 MPa,耐介质性能良好,CTBN改性环氧树脂增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液体聚硫聚脲增韧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合成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异佛尔酮异氰酸酯扩链液体聚硫橡胶,合成了不同硬段含量的液体聚硫聚脲齐聚物,表征了该齐聚物增韧环氧树脂前后巯基含量、环氧含量、粘度及玻璃化温度等变化,并用来增韧环氧树脂-聚酰胺固化体系,研究了增韧环氧树脂的应力应变和粘合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动态DSC法跟踪环氧树脂E-51/固化剂5784体系的反应历程,确定固化温度,利用Kissinger方程和Crane方程对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通过红外分析确定聚硫橡胶的增韧方式,研究不同聚硫橡胶用量列固化产物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分析试样断口形貌。研究结果表明:该固化体系的动力学参数为表观活化能△E=63.946kJ/mol,指前因子Ak=1.90×10^5,反应能级n=0.91,聚硫橡胶增韧环氧树脂通过化学键合来实现,并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环氧树脂对聚硫密封胶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氧树脂是聚硫密封胶常用的增粘剂,在聚硫密封胶中加入环氧树脂可以起到明显的增粘作用。试验发现,环氧树脂对聚硫密封胶的多项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环氧树脂对聚硫密封胶耐高温空气和耐高温燃油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环氧树脂提高聚硫密封胶耐高温性能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聚脲基氨酯增强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原位多相聚合法合成了聚脲基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测定了产物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探讨了IPN中聚脲基氨酯含量对环氧树脂增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N,N-二甲基苄胺固化体系,加入12.0phr的聚脲基氨酯,在不降低其热稳定性的同时,可使环氧树脂冲击强度提高35%左右,拉伸强度提高12%~15%;对于4,4'-二氨基二苯砜或4,4'-二氨基二苯甲烷固化体系,加入12.0phr的聚脲基氨酯可使环氧树脂冲击强度提高92%左右,拉伸强度提高20%~24%。  相似文献   

16.
齐鑫  邸明伟 《粘接》2009,(1):76-79
综述了弹性体与无机纳米粒子协同增韧改性环氧树脂以及纳米弹性体粒子增韧环氧树脂的应用进展,并且对纳米技术在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丁腈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丁腈类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固体丁腈橡胶,液体丁腈橡胶(丁腈-40液体橡胶,无规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RBN),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CTBN),改性端羟基丁腈橡胶(HTBN),改性端氨基液体丁腈橡胶(ATBN))以及改性液体丁腈橡胶与纳米SiO2共同增韧环氧树脂。  相似文献   

18.
A series of novel reactive toughening agents (LCEUPPG) containing both a flexible spacer and rigid liquid crystalline unit were synthesized to modify the bisphenol epoxy resin/dicyandiamide curing system. The curing reactivity,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curing mechanism,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impact strength of the modified system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Compared with the unmodified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CEUPPG have greatly accelerated the curing reaction between epoxy resin and dicyandiamide, reduced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curing reaction, enhanced the impact strength 3–7 times, and maintained high dynamic modulus and good thermal properties. In addition, SEM observation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 showed a two‐phase microstructure in the modified systems. © 1999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71: 177–184,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