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甲苯、水和醇类组成微乳液。研究了醇分子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体系的吉布斯函数变化,以及温度对吉布斯函数的影响,并由此计算出体系熵和焓的变化。可以发现,上述热力学函数的变化,与醇的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式对讨论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对十六烷/正己醇/AEO9与水混和形成微乳液过程的热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本体系中水可有三种状态:结合水、自由水和束缚水。热焓值远低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且束缚水范围较宽。在异常流变性区域内,体系相变热焓与负触变性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微乳液是由水,甲苯,正已醇和聚氧乙烯苯醚所构成,用加溶作用法求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吉布斯函数的变化,以及温度对它的影响.从而可得出该过程的熵和焓的变化.这些热力学性质与表面活性剂的氧乙烯基团数n呈以下关系:△G_(s-i)~0=31300+396n-T·exp(4.85+0.0076n)(J·mol~(-1))△H_(s-i)~0=31300+396n(J·mol~(-1))ln(△S_(s-)~0=4.85+0.0076n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醇/硬脂酸甲酯(油相)/蔗糖水溶液所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相图出发,研究它们所形成的微乳液的标准力学函数,并得到标准自由能变化与醇物碳原子数和温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水和芳烃类所组成的微乳液,研究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以及温度对它的影响。然后计算出熵和焓的变化。可以发现,这些热力学函数值的对数与芳烃的侧链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In(-△G_(s→i)~o)=-8.669+0.1175nIn△H_(s→i)~o=12.04-0.604nIn△S(s→i)~o=6.32-0.55n这些关系我们还不能从微观上进行讨论,但对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的讨论是重要的。本文还对各种异构体对微乳液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溶液具有温度升高粘度上升的异常现象。我们研究了各种盐类存在下,温度对粘度影响。可以发现,相对粘度的对数与1/T呈线性关系,从直线的斜率可得活化自由能(△G~*)。粘性流体的活化焓(ΔH~*)和熵(ΔS~*)均可计算得到,而ΔS~*数值太小忽略不计。这些函数均受外加盐类性质、浓度等影响。从这些热力学函数,我们对胶束构型转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用红外光谱研究由烷基聚氧乙烯醚(AEO9)/正十六烷/水所组成的微乳液内核的微观结构。根据水分子的O-H键特征峰,靠高斯分布面积得出不同结构的水含量。研究表明只有少量水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另有部分水束缚于聚氧乙烯链段之间,这些水与水相中的水呈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9.
对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正庚烷/正已醇/水体系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酸、碱、盐、、温度对体系电导行为的影响,求得了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对该体系导电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用合成的五种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以及不同链长的醇类(助剂),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各种油的增溶作用.从各种条件得到对水最大增溶作用,验证了从微观结构出发所得理论结果.同时,对水最大增溶的各种条件是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在实际应用中,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盐类及pH值对微乳液变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EO9/煤油/正己醇/水(盐水)体系在不同盐类及pH值条件下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比较详细地研究了盐类浓度、种类、体系的pH值对微乳液的电导率及变型的影响。结果得到了体系的导电机理:由水内核中的电解质离子来承担电荷的传输体,活性剂分子不导电。  相似文献   

12.
用纳米分子筛、硅藻土、纳米分子筛与硅藻土复配形成的复合材料去除废水中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类聚氧乙烯醚(AEO-9),探讨了吸附时间、投加量p、H值、初始浓度几个因素对三种材料吸附AEO-9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藻土与纳米分子筛复配形成的复合材料去除AEO-9效果最好,吸附最佳条件为pH=6.5,AEO-9的初始浓度为400,mg/L,复合材料投加量为8,g/L,搅拌时间为25,min,去除率达到75.58%.动力学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去除AEO-9符合Langmuir等温式,说明AEO-9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单分子层的吸附层.通过XRD表征及电镜分析可知,复合材料是以硅藻土为主要骨架,同时结合了分子筛的结构,在两种复合的粒子之间形成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煤矿深部开采条件下煤尘灾害严重,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改善煤尘润湿性,抑制煤尘的产生和扩散。为了探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煤尘表面的润湿过程和润湿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基葡糖苷(APG)与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对煤尘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基于苯环碳骨架结构建立3组煤–水界面吸附体系模型,对比分析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的吸附平衡构型和分子空间分布,计算煤–表面活性剂–水间相互作用能及能量组成变化,考察APG和Triton X–100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能力;以河南平顶山矿区丁、戊、己3组煤层煤样为测试对象,开展沉降和接触角实验并计算煤样表面自由能组成,验证模拟结果,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煤样芳香烃基团特征,验证Triton X–100与煤分子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达到吸附平衡状态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烷基链相互连接,形成聚集状态,在煤–水界面与水–气界面均有分布;Triton X–100通过增强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水分子在煤表面的吸附,对煤表面润湿性能影响较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Triton X–100对煤表面的润湿效果优于APG,质量分数为1.5%时效果最优,且煤尘中的芳香烃含量越高,越利于Triton X–100的吸附。研究成果可为深部开采的高效抑尘剂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煤矿深部开采条件下煤尘灾害严重,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改善煤尘润湿性,抑制煤尘的产生和扩散。为了探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煤尘表面的润湿过程和润湿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基葡糖苷(APG)与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对煤尘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基于苯环碳骨架结构建立了三组煤-水界面吸附体系模型,对比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的吸附平衡构型和分子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煤/表面活性剂/水间相互作用能及能量组成变化,考察了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能力。模拟结果表明:达到吸附平衡状态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烷基链相互连接,形成聚集状态,在煤-水界面与水-气界面均有分布。Triton X-100通过增强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水分子在煤表面的吸附,对煤表面润湿性能影响较大。以河南平顶山矿区丁、戊、己三组煤层煤样为测试对象,开展沉降实验和接触角实验并计算了煤样表面自由能组成,验证了上述模拟结果,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测定煤样芳香烃基团特征,进一步验证了Triton X-100与煤分子间的作用机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Triton X-100对煤表面的润湿效果优于APG,临界胶束浓度时效果最优,且煤尘中的芳香烃含量越高,越利于Triton X-100的吸附。研究成果可为深部开采高效抑尘剂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盐含量对癸烷/SDS/正戊醇/水微乳体系形成及增溶自由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机盐的加入能明显改变其热力学性质,在质量比为m(SDS)∶m(正戊醇)∶m(癸烷)∶m(水)=9∶10∶11∶70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中,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该体系ΔG形成和ΔG增溶均呈现出类似于正弦波的波动,并且在同一条件下ΔG形成总是远远大于ΔG增溶,改变癸烷和水的配比,该体系能形成液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