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型工程项目周期长、投资高、风险大、技术工艺复杂,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大,科学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预防雷电风险,是平衡防雷设施投资及减少雷电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文章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了分析,从评估对象的角度讨论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步骤,从而得出结论:大型项目应按功能分区讨论,每一区域宜选用综合整体评估与突出重点单体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它会对建筑物或设备产生严重破坏,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洪涝、滑坡之后的第三大气象灾害。据统计,近十几年来,国内因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就有200多起,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其中雷击经济损失城市比重在80%以上,而雷击死亡事件90%以上发生在农村。实际上,这与农村防雷基础设施空白、防雷意识薄弱、防护技术匮乏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就农村雷电活动规律进行了介绍,以期提高农户对雷电活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雷电分布特征及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62008年湖北省雷电监测定位网的定位资料,对武汉市雷电分布的时间特性进行分析。并将定位资料与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天气现象日值观测资料进行对比,从雷暴日这一观测要素上分析两种资料存在的差异及主要原因,以便更好地为雷电自动监测逐步取代人工观测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的雷电活动以负闪为主,负闪占总闪的比例高达96.1%,且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雷电定位的雷暴日数普遍高于人工观测记录的结果,且在雷电高发月份,雷暴日数相差较大,但两者分布趋势大体相同。随着雷电自动监测资料的积累,可以消除人工观测资料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东乡雷电变化特征,利用1959~2011年东乡观测的雷电记录资料,统计50年东乡雷电变化规律,找出雷电变化特点,根据历史及近几年来东乡发生的雷击的时间、地点及雷击损坏情况,找出东乡雷击特征,依据雷电防御原则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找出东乡县雷电防御的重点防御区域、重点防御时间、重点防御时段、重点防御地区和重点防御地形,为东乡防雷减灾,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主建筑物周围其它高耸建(构)筑物对主建筑物雷击特点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拦截闪电作用降低了主建筑物自身遭受直接雷击的次数,另一方向,雷电流泄流时产生的雷电电磁场改变了主建筑物内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频率。同时,文章确定了周围建(构)筑物对评估对象直接雷击以及雷电感应影响对应的需修正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参数为建筑物的年平均雷击次数ND及建筑物附近的年平均雷击次数NM,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应用作图法科学确定参数的定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因雷灾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农村是雷电防御的薄弱区和雷电灾害的多发区,是防雷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据有关部门防雷减灾调查资料分析,农村雷击灾害约占总数的3/4左右,雷击频发导致农民电视、电话、有线电视等损坏从而引发火灾。本文分析了农村为何成为雷击重灾区的原因,并提出了当前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进行较为直接地开发利用,风电场一般建立在山顶、荒漠、滩涂等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且容易受到雷电灾害影响的地方,雷击事故时有发生,为避免雷击事故中雷电流对风机的损害,风电场的防雷接地系统至关重要。以一次风机雷击事故为切入点,对风电场的防雷接地系统提出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8.
闪电定位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暴天气是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潮州市每年由于雷电引起的人身伤亡、电力系统和通信设备的破坏等各种雷击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加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在雷电预警、雷灾调查与鉴定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利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能够实时快速地探测和记录数百公里以内的闪电活动,并得到每一雷击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强度、极性等特点、本文叙述了闪电监测定位系统在雷电预警、雷灾调查与鉴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借助1999~2009年珠海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平沙监测站附近3km范围内的闪电定位数据,结合站点的地理概况,分析其雷电危害,计算得出该站年预计雷击次数、雷电入侵电涌幅值、雷电电磁场强度;依据计算结果,提出直击雷防护、雷电电涌入侵防护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等对策,为珠海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平沙监测站项目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中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和滑动平均法统计分析了1981—2020年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暴雨、高温、雷电、大风和低温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年际变化趋势,并对每种灾害天气的多年月际分布进行了统计,旨在了解门头沟地区灾害天气演变规律,以便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析结果显示门头沟区除高温日以每10年1.3天的线性趋势递增外,暴雨日、雷暴日、大风日和低温日均在逐渐递减;暴雨大多发生在7月与8月;高温日发生在每年的5月、6月、7月和8月;雷电最早于春季3月来临,最晚于冬季12月结束;冬季大风最为频发,冷空气过程全年均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08年9月我国的雷电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闪电活动非常活跃,雷电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对宜州市近几年的防雷执法情况进行了分析,以雷电灾害的严重性阐述了贯彻防雷执法的必要性,从社会、市场、专业、及防雷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防雷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防雷执法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投入使用,可准确监测雷电的强度、方位,在雷电防护、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系统的正确使用和有效维护、维修是充分发挥系统效解的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检测与维修,供从事维修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工作人员借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雷电天气的实时监测与雷达回波的识别问题。文章利用2015-2018年雷电监测数据和雷达拼图数据,对江西宜丰和上高县的雷电天气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近年来,宜丰和上高县雷电活动次数逐渐增多,强度逐渐增强;飑线回波带是造成宜丰和上高县雷电的重要回波系统,尤其是回波带出现弧形弯曲,形成弓状回波带时,雷电天气更加明显;超级单体回波是造成宜丰和上高县区域雷电的重要回波系统;雷电监测可以通过“宜丰雷电监测产品自动显示与预警系统”发布。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统计方法对彭泽水产养殖基地2005~2010年的雷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彭泽水产养殖基地雷电活动比较频繁,年平均雷暴日为42.17d,5~9月平均落雷次数高于6000次,其中8月份最多,为11039次,主要集中在13:00~20:00,占总数的66.6%;年平均落雷密度Ng=4.217次/km2,雷电流幅值平均为12.3kA,雷电流幅值>98.9kA的地闪概率为1%,雷电流幅值>94.2kA的地闪概率为2%。根据雷电活动特征,给出养殖区雷电风险评估和雷电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5.
雷电探测技术是雷电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该文设计了一种雷电探测的光学辅助探测电路。该电路在现有电磁场强度的雷电探测仪基础上增设光学辅助探测电路,利用光电管探测到的闪电红外光信号对雷电发生的个数和方位进行辅助确认,从而起到提高雷电探测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信基站对周围雷击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江苏省闪电定位仪资料及2012-07-03雷击事故当日卫星和实况资料等,结合规范中相关计算公式综合分析了常州武进某通信基站旁边办公房设备遭雷击损坏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DNDY大气电场仪的雷电监测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雷电预警和雷电防护技术,有效探测雷电的发生,2012年四川省气象局在21个地市州建立了24部大气电场仪,形成了对特定区域的雷电短时预警,以避免和减轻雷电可能造成的灾害和损失.文章对DNDY大气电场仪的主要结构、功能、业务范围及布网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大气电场的特征及雷电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城市中的雷电灾害已严重影响现代通讯和计算机的应用,并造成建筑物破坏、人畜伤亡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因此人们防雷意识不断提高,对雷电预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以大气电场资料为基础,利用地面电场仪的组网观测,监测雷雨云中强雷电活动中心在地面产生的电场强度、极性以及闪电数等,并结合闪电定位系统及天气雷达等设备的监测,探究雷电现象与各类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期待能为雷电的监测和预报提供更好的方法,最大程度减少雷电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以自动气象站的可用性为评估指标,利用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对江西省87套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进行监控。从数据未到报、数据错误、报文格式错误3方面进行统计,并对影响自动气象站运行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5~9月江西省自动气象站可用性统计中数据错误占47.1%,报文格式错误占26.1%,数据未到报占26.8%。从故障的分类中可以看出,雷击占故障总数的47%,因此加强自动气象站的防雷设施是提高自动气象站可用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