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坤  张红亚 《钢结构》2014,(8):32-35
对1栋18层的带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采用SAP 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转换层分别设置在第2、4、6、8、10层的5组结构模型。通过对这5组结构模型的模态分析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研究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设置位置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供高层建筑结构设置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整体分析,利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进行截面设计,并分别对带普通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结构进行了动力分析与比较。分析表明,在材料的用量和抗震性能方面,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都优于其它2种型式的转换梁。  相似文献   

3.
孙宇栋 《山西建筑》2011,37(34):51-52
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计算角度,以太原市瑞生丽园6号楼高层商住楼为例,对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转换构件和采用普通混凝土转换构件的高层建筑结构在其相应设防烈度下的各项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延性和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构件。  相似文献   

4.
对1座带有型钢混凝土桁架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采用PMSAP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设置在第4、6、8、10层的4组建筑结构模型。通过对4组模型的模态分析及反应谱分析,探究转换层设置位置对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设置位置。进一步基于反应谱法和弹性时程法,分析转换层最优设置位置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采用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验算校核计算结果,可为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混凝土桁架转换层结构的试验研究和设计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南京新世纪广场工程,进行了一榀110比例带预应力混凝土桁架转换层结构的拟动力试验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对带预应力混凝土桁架转换层结构的弹性地震反应、变形能力、延性系数等抗震耗能以及其破坏机制等进行了研究.文中还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带预应力混凝土桁架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和构造要求,为带预应力混凝土桁架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理、设计特点、设计原则展开讨论,分析了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要点,内容涉及结构抗震设计、结构布局设计、结构受力设计、转换梁截面设计、框支柱截面设计、转换层楼板设计、结构类型选择等,通过研究钢骨混凝土转换结构、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的应用要点,其目的在于积累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经验,提升结构施工结果的稳固性。  相似文献   

7.
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作为一种新的转换形式,具有良好的抗剪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杨舍镇人民政府办公楼总层数22层,在3层处设置了转换结构,采用了梁式转换的形式,转换梁上托18个标准层及屋面荷载.从工程实际应用实例着手,根据转换层的功能特点和要求,从转换层结构布置、整体计算分析、局部受力分析、梁柱连接节点设计的角度出发,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型钢混凝土梁式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思路及方法,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和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都可以解决转换梁截面尺寸过大的问题,但是目前对两种结构的受力性能研究还不够。文中以某教学楼为工程背景,利用SAP2000软件对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将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选择出合适于本结构的转换层结构形式并提出该种结构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
《四川建材》2015,(6):49-50
文章介绍型钢混凝土梁式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概况,探讨转换层结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研究分析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该类结构的相关建议,表明转换层结构推动了高层建筑及其结构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一栋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比较了板式、梁式转换层的优缺点,同时分析了钢筋混凝土转换梁与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差别,提出了适用于本工程的型钢混凝土主梁转换与钢筋混凝土次梁转换相结合的主次梁转换方案,分析了型钢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的设计计算要点,对同类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俞谕  肖岩  曹大燕  刘涛 《工业建筑》2013,43(1):139-143
民大广场A楼为带转换层的型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建筑功能的需要,结构外框架不设框架梁,外框架柱为纺锤状斜柱,转换层采用新型组合结构转换梁。所采用的结构通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等验证是可行的,其破坏机制遵循"强柱、弱梁、更强转换梁、最强节点区"的原则。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较好耗能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重庆高科太阳座大厦是一幢建筑外立面扭转,结构平面、竖向不规则超限的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采用了钢管(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外立面扭转导致外框架中竖向构件不连续,形成受力复杂的空间斜柱,进而造成结构各层平面形状、布置不断变化,以及结构扭转不规则。通过1∶25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对模型结构在6度多遇、设防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等动力响应以及结构的损伤破坏情况进行观测,评价该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大竖向构件截面方式提高结构层高较大的楼层刚度引起了结构局部刚度突变、应力集中,致使薄弱部位转移;结构顶部塔楼的收进导致鞭梢效应明显,急剧增大了楼层变形;CFST柱-SRC梁框架的SRC梁端和节点周围加强环梁,以及RC核心筒连梁为主要损伤部位;模型在6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能保证“大震不倒”,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预设抗震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13.
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边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实腹式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边框架的抗震性能,对1榀两跨三层的框架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加载试验。观察结构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并分析结构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层间位移角、延性、耗能及刚度退化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实腹式SRC异形柱边框架破坏时形成梁铰机制,符合"强柱弱梁"的要求;滞回曲线饱满,刚度退化小;破坏时,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和位移延性系数分别大于0.24和5.3;弹塑性极限层间位移角大于抗震规范规定的限值,抗倒塌能力强。实腹式SRC异形柱边框架显示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应用于高抗震设防烈度区的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  相似文献   

14.
带高位SRC梁式转换层建筑结构是一种竖向不规则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形式,结构受力机理复杂。设计难度大。现行规范对转换层的设置位置只限于低位。为此,运用地震反应谱理论及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进行了SRC梁式转换层的设置位置对高层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层适量注芯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配筋砌体结构模型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结构的位移反应、最大层间位移角及裂缝发生、发展规律等,研究其在7度构造措施条件下的结构破坏形态、屈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配筋砌体模型结构在地震动下的整体变形仍以剪切变形为主;圈梁、构造柱以及水平拉结筋构成的约束体系作用非常明显,结构在中强地震作用下抗疲劳破坏能力较强,完全能够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在7度区"大震不倒"的要求;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也具有相当的抗震能力,且层数和房屋高度都可适当提高。结构在严重破坏时,形成以门洞"连梁"为塑性铰且类似于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型总体屈服机制。作构件细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压、剪、弯的共同作用,确保构件的强度和延性,避免结构形成层间屈服机制和发生局部破坏。  相似文献   

16.
A new type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transfer beam, the steel trus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C) transfer beam,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a 100 m tall building in Guangzhou City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of two built subways being buried under the building.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mechanical behaviours of STRC composite transfer beam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characters of the transfer beam were introduce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verify that the STRC transfer beam is of high limit bearing capacity, large rigidity and good ductility. Compared with normal reinforced concrete transfer beam, the limit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TRC transfer beam can be enhanced 30–40%, and the rigidity can be improved 30–50%. In the STRC transfer beam, the strut‐and‐tie force transference mode is followed, the loads are mainly transferred by compressive diagonal SRC struts from the loading point and abutments, SRC struts and horizontal ties form a self‐balance system. The cost of material, fireproof and construction can be saved; more space for commercial function and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can be achieved by adopting STRC transfer beam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减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底部大空间结构上刚下柔,底部框支层变形大的问题,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空间的前提下,本文提出在柔性底层设置耗能腋撑以改善转换结构抗震性能。以带梁式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ETABS对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及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耗能器类型与场地土类型对耗能腋撑工作性能和转换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粘滞型耗能腋撑对本文算例的层间位移角与层间剪力的最大值减幅均可达到36%左右,结构顶层加速度与基底剪力的峰值最大减幅分别为29%和56%;而粘弹型耗能腋撑仅对转换层处有一定减震作用,控制效果不理想;软弱场地与坚硬场地上带耗能腋撑转换结构的减震位移比分别介于0.80~0.90和0.65~0.85之间,耗能腋撑对坚硬场地上转换结构的减震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four-tower (frame-shear wall) building with a large frame podium at bottom sitting on a metro depot through shaking table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echnical problems generally exist in this type of buildings due to irregularity in elevation and plan, tower offset, and structural transfer. These problems bring challenges to engineers when analysing and predicting dynamic responses under earthquakes which is crucial for structural safety.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which includes a shake table test of the scaled model and time history analyses using a finite-element model is conducted. The shake table test model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similitude law with a 1:40 scal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cracking pattern, failure mechanism, as well as maximum acceleration and deformation response a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sponding finite-element analysis shows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type of building can achieve the predefined performance objectives with well-behaved transfer floors. Shear failure at weak story is considered as a main failure mode of the structure. The whipping effect of stories on the top of structure is remarkable. There is no severe damage i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Finally, some design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is type of buildings.  相似文献   

19.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是新型的转换结构,通过试验研究验证该新型结构与普通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相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框架柱轴压比、转换梁托柱轴压比、腋撑设置位置、腋梁刚度比等设计参数对该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框架柱和托柱轴压比较大的结构中设置耗能腋撑,可以更加明显的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综合结构响应分析和腋撑变形耗能分析的结果,得出腋撑角度θ的最佳取值为30°~45°,腋撑端部距梁端距离a的最佳取值为Lb/6~Lb/5,腋梁刚度比Kh’的最佳取值为0.2~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