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父亲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精力充沛,不懂轻闲,忙忙碌碌,不拘小节,嗓门大,走路快,特实在的粗人。老人家个不高,人不胖。一头银发,白里透亮。满面皱纹,饱经风霜。  相似文献   

2.
赵欣奇精神激励我们前进赵欣奇是水利行业的楷模,是时代之骄子。连日来,人们缅怀他为水利振兴做出的突出业绩,无不感到惋惜和肃然起敬。赵欣奇可贵精神之一就是以民为本.想民之难,救民之苦。易县属于灰质岩山区,严重缺水。水荒,煎熬着山区父老乡亲,也煎熬着他的心...  相似文献   

3.
4.
赵欣奇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是化工战线上的一名职工。春节期间,浏览各种报刊时,我在《河北日报》和《河北水利》杂志上看到了有关已故易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欣奇事迹的报道。坐下来细细地品读,赵欣奇的事业深深地吸引了我,边读,我的热泪也情不自禁的往下流。...  相似文献   

5.
易水河畔壮士歌──追记易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欣奇同志《中国水利报》河北记者站本刊编辑部说起易县来,可能不少读者会感到陌生。要是提起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提起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恐怕不知道的就不多了。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  相似文献   

6.
去年3月17日,赵人俊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水文界失去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我失去了一位崇敬的老师。 赵人俊教授1924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市,1945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原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河海大学任教,曾任华东水利学院党委常委、水文系主任、中国水科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和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为我国的水利和水文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  相似文献   

7.
省水利厅机关掀起学习赵欣奇热潮《中国水利》、《河北日报》、《河北水利》、《海河报》等报刊关于赵欣奇同志的事迹报道发表后,厅机关各处室根据党委的安排,利用学习日和党日时间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大家含着眼泪读完了介绍他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许多处室边学边议,熟...  相似文献   

8.
9.
故乡的怀念     
值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诞辰110周年之际,仪祉故乡蒲城县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借以弘扬仪祉精神,教育一代新人,共图建设仪祉故乡。李仪祉先生是蒲城县马湖乡富原村人,他一生献身祖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家乡父老乡亲感到自豪和欣慰。  相似文献   

10.
赵欣奇同志被追授“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水利部最近以“水人教(1995)365号”文作出《决定》,追授已故易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欣奇同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决定》说,赵欣奇同志1987一1994年担任水利局长期...  相似文献   

11.
深深的怀念     
2004年4月4日,农历甲申清明,戴哲夫同志久病不愈,溘然长逝。 得此消息,首先想到的是53年前的那个冬季,我们来自大清河流域县份的20名大多在十六七岁、十八九岁的青年,聚会河北省大清河河务局驻地任丘县鄚州镇,时任河务局副局长的戴公见了我们非常高兴,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我们的生活,早晨手把手教我们生火取暖,随后又检查了解我们的文化、业务学习情况,真可谓无微不至。 后来,尽管长时间并不在他直接  相似文献   

12.
父亲     
余涛 《陕西水利》2011,(3):180-180
父亲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后来他的背影就成了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麦穗。撒种的时候,父亲挺精神。胳膊如划船的浆儿,划一圈,麦种便在他周围散落一地的希望。此时父亲的背影很宽厚、很壮实,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怀念涝池     
人们对镜梳妆,总想把自己打扮得风姿绰约、美丽动人;但面对一面面生态失衡的镜子,你还有这份心思么?!  相似文献   

14.
怀念齐克     
全国水电系统知名作家齐克因病去世的消息我是从1998年11月10日的《中国三峡工程报》上得知的,作为一名多次受到齐克老师关照的文学作者,我深深地怀念他。我与齐克老师有过3次交往。1985年金秋,全国水利电力文协首届文学创作培训班在宜昌葛州坝举行,培训班是由《江河文学》编辑部承办的,刊物的主编便是齐克。也就是在这次培训班上,结识了我尊敬的文学前辈齐克老师,他给我们讲文学创作,也讲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齐克所著的散文集《金色的长江》、《春满长江》、《大江源记》、《三峡画廊》在全国水电系统乃至全国文坛产…  相似文献   

15.
永久怀念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至今诞生半个多世纪的颂歌,老少皆唱,可以说没有一首歌能比上《东方红》,流传最广,最能鼓动人心……。 最近笔者到《东方红》的词作者李有源的家乡,去看望这位已故40年的陕北民歌手的儿孙们。 我是随“96榆林之春”全国摄影采风团,到陕西省佳县佳芦镇张家村李有源的大儿子李增堂家,一进土院门,看到的是几间旧的窑洞,这还是当年李有源年轻时挖的,洞内也没有象样的家俱,68岁的老人李增堂精神不错,但  相似文献   

16.
怀念工棚     
在水利工程工地浪迹30多年,终于结束了漂泊生涯,退休了回到工程局基地,该当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然而,困居于都市,笼罩于斗室,人际交往被钢筋水泥的楼层隔开,邻里咫尺天涯,互不来往。似乎逃离了名缰利索的烦扰,无须再为“工作需要”去赴饭局、开牌局,落得清闲。但仍避不开浮躁、声色诱惑、心态物化等尘俗的围剿。在猎赏着挂在窗口上的繁荣的同时,又感受到波奔于生计的沉重挤压和喘息。在这心绪日渐枯寂、亟待润泽的困顿里,突围的我蓦然回首怀念起往日住工棚的日子。尽管这种回忆是欢乐与痛苦的混合体,但它是我一生卸不掉、抛不开的刻骨铭心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怀念张寿荫     
今年十月,是张寿荫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怀念这位为民盟和陕西水利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扁担     
<正>虎年到了,除了守岁的感动和喜庆的激动外,今年过年心情格外灿烂,像家中刚刚开放的仙客来花,美丽而舒展。从不喝酒的我,特地买了两瓶张家口老窖,自斟自饮满脸通红,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这喜悦的心情,来自老家哗哗的自来水声,来自老父亲扁担悠远的故事,来自家乡的可喜变化,来自对民生水利建设成果的由衷敬佩……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随中央乐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及附中乐队赴台湾演出.演出结束后,在台湾同胞举行的文艺界道别晚会上,当大家知道我是黄自的女儿时,台湾文艺界人士都邀请我上台与大家见面,还激动地唱了我父亲的歌曲《西风的话》,台上台下歌声一片.父亲的学生张昊先生还亲自演奏钢琴伴奏、带领大家一起唱. 当时,我看到,我们大陆的学生闭着嘴,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见过父亲的作品,所以根本不会唱.由此我想,台湾、香港文艺工作者是如此对父亲崇敬和敬仰,而在内地却无人会唱,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身影     
灯下,我追想着黑河引水工程工地上的父亲——一个平凡的钻探工人。   父亲的名字叫胡宽厚,宽容而又厚道,如今年已半百,身材清瘦,步履沉稳。他不善言谈,总是保持着一副严肃的面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家人与他见面的机会很少。三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的高山荒原,岁月的刻刀在他的额头留下了历史的回忆,可恶的风沙卷去了他那乌黑的头发,还不到四十岁时,同事们已风趣地称他“老汉”。   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父亲选择了前者,奋斗的结果是由一名扛石头的工人坐上了陕西省水电工程局灌浆队分队长的位子。后来,单位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