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静电增强芳砜纶面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芳砜纶分别与有机导电丝和不锈钢丝进行赛络菲尔纺,制成股线并织造,对比分析有机导电丝和不锈钢丝对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导电长丝可明显减少纱线毛羽;加入导电长丝后,织物的电荷面密度降低,抗静电性增强;加入有机导电丝的织物撕破强力高于加入不锈钢丝的织物.  相似文献   

2.
防静电针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防静电针织物中导电纤维的间隔距离、导电纤维的含量与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的关系 ,求出变量之间的回归曲线方程。根据织物的允许电荷面密度计算出导电丝的理论间距为 2 74cm、导电丝的理论含量为 0 3 0 5 6%。在实际生产时可根据产品用途作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3.
将28dtex/5献黑型涤纶基质复合纤维导电丝以添纱方式掩藏在织物的工艺反面,介绍了嵌织和覆盖工艺。对不同间距的抗静电汽车织物的抗静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导电丝的嵌织使织物的电荷面密度下降到原来的1/4,可达到抗静电的性能指标和防尘面料的要求;由于是纬编织物,因此经向的电荷面密度明显大于纬向;经回归方程的计算和修正,得出导电丝的实际间距为1.2cm、实际含量为0.4258%时,能够满足抗静电汽车织物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用非金属导电纤维开发纯涤纶抗静电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燕  张燕  施楣梧 《纺织学报》2001,22(2):68-70,73
在剖析不同类型导电复合的非金属导电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纯涤纶抗静电织物,其初始电荷面密度和洗涤50次的电荷面密度均小于4.5uc/m2。  相似文献   

5.
有机导电纤维的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探讨有机导电纤维的选用原则及其在化纤纺丝,纺纱和织造过程中与常规纤维的复合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碳黑涂下笔敷型、碳黑复合型和金属化合物复合型有机导电纤维的添加量与和织物电荷面密度的关系,以及碳黑复合型有机导电纤维用于毛涤织物时的抗静电效果。  相似文献   

6.
导电纤维在防静电针织物中的含量及性能研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防静电针织物中导电纤维的间隔距离与导电纤维的含量以及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的关系,通过计算机曲线模拟,求出变量之间的回归曲线方程,根据织物的允许电荷面密度计算出导电丝的理论间距和理论含量。  相似文献   

7.
李淳  赵莹  任亮 《产业用纺织品》2007,25(10):18-20
通过对静电产生机理的研究,指出过滤布上存在静电的危害性,采用嵌织导电丝的方法设计开发了抗静电过滤布。依照标准GB/T 12703-91测定电荷面密度,对所开发的样品进行了检验。研究了防静电过滤布中导电纤维的间隔距离和导电纤维的含量与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的关系,通过计算机曲线模拟,求出变量之间的回归曲线方程,根据织物的允许电荷面密度计算出导电丝的理论间距和理论含量。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产品应用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8.
采用嵌织导电丝的方法设计开发了石油工业用抗静电过滤布。研究了抗静电过滤布中导电丝的间隔距离与导电纤维的含量和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的关系,通过计算机曲线模拟,求出变量之间的回归曲线方程,并根据织物的允许电荷面密度计算出导电丝的理论间距和理论含量。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产品应用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导电纤维的几种类型以及其结构、性能特点。对4种抗静电类型的织物未经洗涤、洗涤10次、洗涤20次经行电荷面密度试验,比较了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有机导电纤维与羊毛混纺应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有机导电纤维与羊毛混纺制成纱线与织物,测试纱线电阻值及织物表面摩擦电荷密度,研究导电纤维含量、织物组织结构及纱线线密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导电纤维含量增加,纱线电阻值下降,织物表面摩擦电荷密度下降;纱线越细,织物表面摩擦电荷密度越大,抗静电性能越差;机织结构比针织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静电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有机导电纤维应用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有机导电纤维应用方法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选择长丝嵌入与短纤混纺、单向嵌入与双向嵌入、有机导电纤维均匀分布与集中分布、机织物与针织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了织物的表面摩擦电荷密度.结果表明:有机导电纤维长丝嵌入比短纤混纺、双向分布比单向分布、均匀分布比集中分布更有利于提高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织物的组织结构对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静电织物的性能测试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介绍了经铜盐溶液处理后的腈纶抗静电纤维纺制抗静电纱的工艺配置,并进一步进行了试织,通过测量几种典型布样的表面比电阻、织物表面摩擦静电压、织物电荷面密度三项指标,分析了其抗静电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经2%铜盐溶液处理后的腈纶导电纤维抗静电纱所织制的抗静电织物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可达到抗静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纬编绒类织物的抗静电性能,选取薄型超细纤维双面拉绒单面摇粒织物(超细双单)、厚型超细纤维双面摇粒织物(双面舒棉绒),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不同的纱线线密度、不同的导电丝含量、不同的染整工艺制备出8种针织物。分别测试了样品面料厚度、克质量、导电性能,并且对毛坯布与净坯布的抗静电性能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添加导电丝可以明显改善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摩擦时产生和积累静电的程度也不同;绒类织物由于其独特的组织结构,要适当增加导电丝含量;未经染整的毛坯布抗静电性能均优于相应的净坯布,且导电性能良好;染色后的织物使用亲水性助剂处理有助于提高织物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4.
抗静电织物及其抗静电性能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织物抗静电方法及抗静电性能测试方法等,通过我国现行相关测试方法标准对含导电纤维纺织品抗静电性能测试的适应性分析比较,认为"电荷面密度法"是现行标准中最适宜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精梳毛纺4种同规格、不同比例的毛/丝/涤、毛涤轻薄型混梳哔叽产品,进行了低比例抗静电纤维与羊毛、蚕丝、涤纶等原料的配毛设计实验和探讨,选用织物表面比电阻测试法、静电性能静电压半衰期测试法、织物摩擦带电电压测试法和织物摩擦带电电荷密度等4种方法对产品的抗静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对比,得出了配入0.5%低比例有机导电纤维就可以在满足轻薄毛织物风格的前提下,达到其成品抗静电要求,提高产品功能性的结论;并通过比较现有及新启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认为电荷面密度法是测试含导电纤维织物抗静电性能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将碳黑型导电纤维长丝作为纬纱嵌织入精纺毛/涤织物中,通过改变导电丝间距、织物结构,测试其各项参数,分析导电纤维在不同织物结构中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不同结构织物经过不同次数的洗涤之后,测试其电学性能,探讨洗涤次数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导电纤维在织物中含量越多,织物的抗静电能力就越好;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并未随组织中浮长线的增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不同方法在测试织物抗静电性能上具有统一性;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导电针织物的传感性能,以涤纶/石墨烯导电复合纱线为导电材料,选择纬平针和1+1罗纹2种织物结构,分别采用3种密度,在电脑横机上编织了6种导电针织物。通过重复拉伸实验,测得织物的电阻—应变关系,分析了组织结构和密度对织物传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平针织物的电阻随应变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并在5%~25%的应变范围内近似呈线性关系;罗纹织物的电阻随应变先快速增大后趋于稳定,在3%~24%的应变范围内近似呈指数增长关系;罗纹织物的灵敏度、稳定性优于纬平针织物。导电针织物的灵敏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密度过大或过小会降低织物的稳定性;纬平针的重复性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罗纹的重复性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导电炭黑锦纶复合长丝嵌织法制备成涤纶抗静电织物。研究导电丝含量、组织结构、导电复合丝类型及嵌入方式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导电丝含量增大,织物的抗静电性能迅速提高,然后趋于平稳;缎纹织物较平纹、斜纹织物拥有更好的抗静电性能;DTY型导电复合丝织物较FDY型导电复合丝织物的抗静电性好;导电复合丝经纬向双向嵌入较经向单向嵌入的织物抗静电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导电纤维间距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抗静电织物的各种加工方法,通过对经向嵌织不同间距导电纤维织物的设计、试样制作及其抗静电性能的测试,发现随着导电纤维间隔距离的增大,织物的电荷半衰期呈增大趋势,织物的抗静电性下降。经综合分析后认为当导电纤维间距控制在1.1~1.4cm时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有机导电纤维抗静电织物设计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介绍了有机导电纤维与棉型涤纶短纤维混纺织物的设计,并对织物进行了抗静电性能测试。有机导电纤维混纺织物的抗静电性能与有机导电纤维的含量和织物组织结构有关,有机导电纤维的含量高,抗静电性能好;斜纹组织的抗静电性能优于平纹组织;纬向密度对抗静电性能影响较大,经向密度对抗静性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