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刚  翁毅 《印染助剂》2008,25(3):44-4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对羊绒粗纺和毛油中APEO含量进行检测,以分析和探讨和毛油的生态环保问题.检测结果表明:所采用和毛油的APEO中NP-9含量为5.80×10-6,OP-10含量6.12×10-6,DP-10含量3.28×10-6,DNP-9含量6.22×10-6,4种成分总量为21.42×10-6,符合安全环保要求,采用此方法检测助剂中的APEO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以花生仁、芝麻、油菜籽为原料,采用不同工艺分别制取毛油,并对毛油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探究制油工艺对毛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浸出毛油样品中Ba P、PAH4、PAH16平均含量分别是6个压榨毛油样品的1.53、1.45、1.08倍,说明PAHs在浸出溶剂正己烷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因此油籽无论脱皮与否所制取浸出毛油中PAHs含量均高于压榨毛油;6个脱皮油籽所制取毛油中Ba P、PAH4、PAH16平均含量分别是未脱皮油籽毛油的1.51、1.61、1.53倍,即无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脱皮油籽所制取毛油中PAHs含量均高于未脱皮油籽毛油。这可能是因为种皮主要成分为粗纤维,而PAHs的亲脂性使其更容易富集在种仁中。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酸价的玉米毛油进行碱炼脱酸,并对碱炼前后玉米油中甘一酯、甘二酯、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维生素E、植物甾醇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毛油酸价及碱炼脱酸对玉米油中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及其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玉米毛油酸价升高,甘一酯、甘二酯含量明显升高,甘三酯含量明显降低,毛油酸价(KOH)为3. 06~8. 70 mg/g时,毛油中甘一酯、甘二酯总量为6. 39%~17. 40%,甘三酯含量为82. 60%~93. 61%,3-氯丙醇酯含量为2. 09~3. 23 mg/kg,缩水甘油酯含量为0. 40~0. 51 mg/kg。分别对酸价(KOH) 4. 10、8. 70 mg/g的2个玉米毛油样品进行碱炼脱酸后,甘一酯和甘二酯总量分别降低了3. 34、4. 47个百分点,3-氯丙醇酯含量明显下降,但缩水甘油酯含量变化不大,说明碱炼脱酸过程对降低甘一酯、甘二酯含量的作用有限,对3-氯丙醇酯有一定的脱除作用,但对缩水甘油酯影响很小。此外,碱炼脱酸过程造成维生素E损失率21. 68%~24. 53%,植物甾醇损失率32. 67%~39. 99%。  相似文献   

4.
张煌博 《中国纤检》2022,(11):104-106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对羽绒中烷基酚(AP)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进行分析检测,本文采用不同的洗涤剂对羽绒中AP和APEO的洗脱效果进行测试,优化洗涤剂中不同浓度配比、不同羽绒质量、洗涤的温度和洗涤时间等参数。试验发现采用乙醇作为洗涤剂,羽绒中AP和APEO的萃取率均能达到90%以上。本文从实验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阳性羽绒样品,其APEO含量分布在低、中、高三个浓度范围之内,经过清洗之后复测,发现其APEO含量均能大幅度降低达到标准限定值之内,为工厂今后对羽绒中存在的AP和APEO清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菜籽油精炼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法(GC-O)中的频率检测法分析菜籽毛油中的特征风味物质并分析精炼过程中特征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菜籽油精炼过程中共检测到102种风味物质,包括吡嗪类4种,硫甙降解产物12种,醛类19种,醇类11种,酸类6种,酮类8种,烷烃类13种,烯类9种,杂环类10种和酯类10种;确定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等13种菜籽毛油中的特征风味物质;随着精炼程度的加深,吡嗪类化合物和硫甙降解产物的种类和含量显著降低,与此同时,精炼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醛类、酮类、烷烃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但是经过脱臭工艺之后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种用于有机磷农药检测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从小麦中提取植物酯酶,纯化后作为生物传感器的酶源,以CuTAPC/SWCNT/GC修饰电极为基体电极,采用气相沉积法制备TiO2凝胶,通过凝胶包埋法制备植物酯酶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当对硫磷、辛硫磷和氧化乐果浓度分别在0.5×10-9~1×10-5、10-9~10-5、0.5 × 10-8~10-5 mol/L范围内时,抑制率与其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3.24×10-10、1.26×10-9、6.60×10-9mol/L.  相似文献   

7.
将不同初始水分(5%、9%、12%、18%)的玉米胚在25℃、4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进行储存,取不同储存时间的玉米胚样品检测其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及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并提取玉米毛油检测其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及AFB1含量,研究储存条件对玉米胚及其毛油中AFB1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d的储存时间内,初始水分为5%和9%的玉米胚及其毛油的主要质量指标和AFB1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毛油酸值(KOH)分别增加了1.31 mg/g和3.60 mg/g;初始水分为12%和18%的玉米胚,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了5.05个百分点和6.09个百分点,毛油酸值(KOH)分别增加了25.89 mg/g和61.69 mg/g,色泽明显加深,玉米胚及其毛油中AFB1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30 d时,玉米胚中AFB1含量分别达到3.192μg/kg和7.528μg/kg,对应的毛油中AFB1含量分别达到1.134μg/kg和2.128μg/kg。但所有玉米胚样品及其毛油样品中AFB1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20μg/kg)。  相似文献   

8.
对取自不同地区花生油加工企业的24个花生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和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总量(AFT)进行检测,挑选其中AFT高、中、低含量不同的3个花生仁样品分别进行低温压榨、高温焙炒压榨和正己烷溶剂浸出制油,检测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和饼粕中AFT含量,分析研究花生仁品质及制油工艺对其毛油和饼粕中AFT含量的影响,探讨花生仁中AFT在不同制油过程向毛油和饼粕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23个花生仁样品中AFB_1含量为12. 45~33. 16μg/kg,平均值为20. 54μg/kg,AFT含量为14. 57~40. 48μg/kg,平均值为23. 45μg/kg;从花生仁原料中色选出来的变色霉变花生仁样品中AFB_1含量为91. 22μg/kg,AFT含量为99. 61μg/kg;用AFT含量不同(14. 57、40. 48、99. 61μg/kg)的3个花生仁样品分别制取的热榨、冷榨及浸出毛油中AFT含量分别为0. 48~40. 94μg/kg、0. 51~52. 82μg/kg、0. 34~13. 42μg/kg,平均值分别为13. 97、18. 06、4. 71μg/kg,分别是原料花生仁AFT平均含量的27. 10%、35. 03%、9. 14%,压榨毛油中AFT含量明显高于浸出毛油;用品质较好(AFB_1含量12. 45μg/kg)花生仁所制取的3个毛油中AFB_1平均含量0. 44μg/kg,仅为原料花生仁中AFB_1含量的3. 53%;用变色霉变花生仁所制取的3个毛油中AFB_1平均含量33. 39μg/kg,为花生仁中AFB_1含量的36. 60%,为国标限量1. 70倍。花生仁热榨饼、冷榨饼及浸出粕中AFT含量分别为11. 82~57. 96μg/kg、9. 51~52. 06μg/kg、16. 67~100. 00μg/kg,平均值分别为30. 25、25. 83、54. 62μg/kg,分别是花生仁中AFT平均含量的58. 68%、50. 10%、105. 96%,浸出粕中AFT含量明显高于压榨饼,AFT在花生饼粕中的迁移率和富集程度显著高于花生毛油。在花生油生产中优选花生仁原料并严格进行色选,是防范花生油和花生饼粕中AFB_1超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问:纺织品印花环保检测APEO是什么物质? 答:APEO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的简称,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代表.APEO是以烷基酚为起始原料,以KOH为催化剂,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通过滴加环氧乙烷缩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萝卜籽毛油样品前处理萃取方式的优化和加标回收实验,确定采用两步溶剂萃取方式检测萝卜籽油中莱菔素(sulforaphene,SFE)含量。考察萝卜籽预处理对SFE生成量的影响,以毛油中SFE含量为指标,分别用丙酮、二氯甲烷、乙醚、正己烷对其进行浸出法取油,并对比常规精炼与无水常温精炼工艺对油中SF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水和二氯甲烷进行两步萃取方式检测的萝卜籽毛油峰形好,响应值高,回收率和重复性较好。以SFE含量为指标,最佳的水分调节方式和预处理工艺是将萝卜籽进行粉碎后,直接喷洒调节水分质量分数到8%,25℃酶解10 min。最佳浸出溶剂为丙酮,浸出毛油中SFE含量高达832.36 mg/kg。采用常规精炼时,第1步水化脱胶后油中SFE就已完全损失。而采用无水常温精炼得到的萝卜籽油,SFE含量为760.35 mg/kg,保留率高达91.3%,同时,其基本指标均可达到国家三级食用油标准。本研究为萝卜籽油的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更多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