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西游记》的余国藩译本和詹纳尔译本为研究对象,建立两个语料库,试图详细地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层面探究两译者的独特文体风格。发现余国藩和詹纳尔的确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特定的文体风格。发现译者的母语文化和翻译规范是造成两译者截然不同的文体风格的主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意识的受自己母语文化的影响和遵从特定的翻译规范,形成了特定的语言风格和习惯。  相似文献   

2.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个句子为例,从人名翻译、小品词翻译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自从翻译"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体验和认知的视角阐释了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英国著名小说Jane Eyre的两个风格迥异的中译本,探讨译者用以指导各自翻译实践的策略,重点比较归化、异化在句子翻译层面上的不同应用。在比较译作的过程中,发现两位译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进行翻译,即在把握归化、异化的"度"的方面各有偏重。这是导致两部译作风格各异的重要原因,也是文学翻译中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风格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译者必须要注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对于文学文体来说,风格翻译的准确与否也是左右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文体风格,时代风格,作家个人风格和民族风格几个角度对文学文体的风格翻译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象是文学翻译的一个基本单位.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保留文化意象以保持原作的异域风格和艺术特色,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芙享受.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文化意象不可避免地被遗失、被改变和被重构.在诗歌、小说的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动态对应反映出译者的主体操控.  相似文献   

9.
好的译文不仅要呈现原文内容,而且要再现原文风格。通过分析应用文和文学翻译具体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原文语言特点,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力求再现原文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比较,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成因。研究认为,不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潜在制约,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数不多的汉英文学翻译作品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汉英文学翻译的现状在中国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对译者素质的过高要求以及翻译中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使汉英翻译难于英汉翻译。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Cat in the Rain”因其视角和主题的独特性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不少翻译者译过该作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方面对曹雍先生和张祥麟先生的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提高文学翻译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文学翻译过程始终。但是传统翻译理论却将译者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才逐步得到彰显。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相似文献   

14.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翻译观解构了原作,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译者对翻译材料的选择,对“不可译”的修辞的创造性翻译,对原作的能动阐释和改写,对原作风格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翻译同时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进行交往的一种手段.但是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译者有翻译的过程中遇到障碍.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一直是读者接触外国文学的主要媒介.读者反应理论在翻译文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深化了翻译文学中读者和译者的互动,也推动了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伊索寓言》自明末被利玛窦部分地译入中国起,至林纾的译本,被一再改写以传达神学或童蒙教育的主张;直到周作人,反对将文学服务于外在教化的目的。文章认为周作人之所以一反前译作法而提出这一主张,独立文学观是构成他翻译的策略性原因,是将西方反逻各斯思潮以反文以载道的形式在中国语境下展开。这些译者无论是执着于道,还是执着于文,其翻译实践及效果恰恰与其主张相背离。文章通过这些不同译本,浅析译者受限的主体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