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07年12月,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为湖南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立足于现实需要,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革新,同时也将人类带入了工业文明,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也越做越大。然而,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却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又反过来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当中,并从战略高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决定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引发了资源及环境间的矛盾,危害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作为人们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设施,具有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的特点,如果在建筑中践行绿色建筑理念对节能减排,会对建筑、环境、经济和谐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基于绿色建设理念,对绿色经济理念及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对于具体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来说存在本真性问题,而对其他人来说具有共享性特点。对于这些文化属性的准确认识,可以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重要差别就在于共享的可能性的差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恰恰在于借助这个文化规律,为人类社会寻求一个超越物质独占、消弭由物质独占造成的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纷争,并成为推进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世界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的进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各种破坏性的影响,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努力降低环境代价,使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纳入21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信息、知识集散地的图书馆承担着对各种社会文献进行选择、收集、加工、存储和提供使用的功能。目前,图书馆非书资源馆藏建设正迅速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须对非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探讨图书馆非书资源网络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传统农业的低效率、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滞后的城镇化、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缺乏、资源利用与环保矛盾凸现。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改造县域传统农业;突出个性项目建设,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建设进程,开拓经济发展空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增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直接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解决经济建设中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的任务。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根本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集中体现。对世纪,作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人类社会竞争更加激烈而前景又更令人神往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于知识生产的水平、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带来全新的经济思维和观念,推动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9.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全球性的三大问题.人口作为社会的主体,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环境的合理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首先从人类活动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入手,简要分析了人口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利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Logistic模式,说明了资源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污染、破坏和恶化生活环境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目前,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将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林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已成为社会建设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世界人口的激增,城市化进程加剧,人类生存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论述如何创造出健康美好的人居环境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使建筑与城市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并阐明了建筑设计是涉及是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建筑师和规划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以城市的观点,环境的观点看待建筑,从而明确建筑,城市设计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制定实施自己的环境政策。论述了日本在经历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的两大政策之后,为了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保护地球环境的目的,将环境回复与再生作为日本的第三环境政策,并逐步实施,这将对可持续性社会建设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认为,区域化探每个样品实际控制面积绝大多数都小于1km2,可认为与土壤样品元素含量在同一 水平,二者元素含量的变化不影响区域人居地球化学环境的评价,水系沉积物样品因其综合性,更能反映研究区 污染的全貌。运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区域人居环境评价具有普适性。在此基础上,以云南个旧地区为例,首次 运用区域化探资料对该区域人居环境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水库移民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加速城乡资源的组合与对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建设、资源产业化开发体系建设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对湛江市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希望该研究有助于制定和完善新的水库移民政策和法规,为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和未来水库移民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不仅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快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因而,研究城市景观生态设计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点轴理论,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出发点,从区域空间经济产业传导和梯度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路径选择。认为武汉城市圈要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走出一条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必须遵循一种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重点突出,协作的空间区域发展模式,切莫走一种主次不分、层次不明的区域竞争型空间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匠宏伟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协调好城镇建设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条件,健全完善土地资源保护机制和方法,以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益,达到节省土地资源目的,寻找人的生活与其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当前城镇建设核心,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概念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火用)概念分析了能量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明了(火用)不仅可作为能量有效利用的判据,而且可以作为描述偏离环境平衡态和驱动环境过程的本质的重要指标,来度量环境效应和环境污染程度。指出提高(火用)效率以减少废物(火用)的排放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有效地量化废物(火用)的环境效应,建立量化的环境(火用)经济学模型,实施同时考虑热力学、经济学以及环境三个目标的过程系统分析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乡村外部空间环境整治规划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乡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笔者分析了乡村外部空间环境的现状,提出了乡村外部空间环境整治的必要性,以及在基于乡村空间形态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从环境整治的整体性、特色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了乡村外部空间环境整治规划的要点,提出要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乡村城市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废物随着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增加而增加,不仅污染自然环境,而且对人类危害极大,甚至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废物资源化能够净化环境,有效地利用二次资源.废砂炉渣复合材料是充分地利用废物,开辟了废物资源化的新途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