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色环境系统生态设计模式在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更具应有优势。表现在:最大限度地雨水利用情况下具有更低的风险和更大的雨水利用率;利于扩大绿化面积并节约浇灌用水;可基本消除城市雨洪内涝;极大地消除风尘和粉尘之类空气颗粒物等空气环境问题;减轻雨水排水压力和管线负荷;减少排水管线堵塞,免除建设蓄水池和土地开挖等特殊雨水管理工程设施,大大减少和节省建设费用等。该生态设计模式的应用可使海绵城市建设在干旱地区变得容易和节约,并且释放其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满莉  李雨霏 《水资源保护》2016,32(6):164-165
正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一种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如何充分发挥PPP模式的融资优势,采用PPP模式建设海绵城市,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进程,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海绵城市建设采用PPP模式的原因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政府为了确保公共利益、优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而进行防洪水、保供水、促节水的宏伟工程,是涉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  相似文献   

4.
基于海绵校园建设的提出,在微观层面上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校园内雨天积水治理与校园景观建设相结合,进行海绵校园的系统规划设计.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旨在通过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LID技术手段,结合天津农学院地表排水区实际情况,对校园道路、停车场、建筑、运动场等进行规划设计,控制校园内的地表径流,解决校...  相似文献   

5.
综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生态设计模式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格局的生态选择,并对其应用要点做了分析阐述;指出了该生态设计模式与往常城市雨水管理利用的典型下凹式绿地应用的根本区别和应用方法。该生态设计模式强调了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格局特点、规模含义、竖向规划、土壤的作用、绿地的城市自净核心作用、LID理念生态学思想的理解及其模式的应用方法等,通过该海绵城市生态设计模式的应用,促进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规划建设向具有巨大节水效益、有效的防洪防涝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有效控制空气粉尘污染和消除面源污染强大自净能力等良性循环的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发展,建成能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使城市雨水管理利用在城市建设中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7.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文章学习理解了海绵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并将海绵城市理念与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结合,认为海绵城市的提出为水土保持的雨水控制利用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应依据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细化。同时,从城市水土保持角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资源利用工作,以雨水资源集约化利用、生态价值市场化实现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湖南省长沙市雨水资源使用权交易案例,梳理了雨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利用前景,总结制度设计和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建议,以切实提升当地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科学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承载的期望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水科学学科体系的10个方面(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阐述水科学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6方面水科学难题:海绵城市建设水文效应与水系统模型、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及方案优选、面源污染物通过土壤渗虑消减机理及效应、"渗、蓄、滞"作用机理与城市雨洪计算、水安全风险管控及适应机制、水管理体系研究,并初步提出这些难题的解决途径,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机场建设属于排水防涝重地,因航站楼、飞行区及其附属设施建设,机场路面发生大面积硬化。在机场建设过程中通过落实“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构建融雨洪调蓄、水体景观、地下水补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可在同类机场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海河水利》2014,(6):49-49
近日,省住建厅下发了《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各地应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落实万里碧道建设。碧道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碧道建设中保护、修复并串联水系、绿地、湿地,有效控制和利用雨水径流,建成贯通开放的海绵型碧道。通过邓山十里碧道的实例,展现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碧道建设中形式和建成效果,可为其他碧道建设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加拿大城市流域雨洪规划管理的发展进程以及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雨洪管理的政策、原则和标准,与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进行对比,对指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指南未给出LID设计的检验和校核方案,也未充分考虑降雨等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为中国的雨洪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绿地不仅起到绿化美化城市景观的效果,而且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有一类公共建筑周边的城市绿地,由于面积较小、权属不明等问题(该类绿地往往不属于邻近公共建筑单位权属范围,也不属街道办、区园林绿化部门管辖,在旧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中一般被列为街头绿地),往往遭到忽视。但是这类绿地通常数量较多且分散,其建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雨水进行吸纳和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以雨水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雨水资源化条件、雨水资源化可实施程度、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可行性与综合雨水需求率的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资源的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以浙江省临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通过综合径流系数法计算出,该地区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后可增加雨水资源利用量28. 46×10~4m~3;通过运用评价体系对该区域雨水资源的利用潜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雨水资源利用潜力为Ⅰ级,雨水资源利用潜力大,即雨水资源丰富且可实施条件充裕。这与综合径流系数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而为其他开展雨水利用工作的区域提供了基础的评价方法和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核心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为例,阐述系统结合上位规划要求以及核心区实际需求,针对性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为类似片区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雨水渗井是我国古代城镇曾经通用的排水技术之一,在当代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革新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与应用需求。针对传统雨水渗井设计缺乏系统定量分析、粗犷建设等问题,系统梳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围绕雨水渗井选型、规模计算、结构与填料设计、预处理设计及施工等环节总结探讨,提出改进建设思路、加强跨学科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设中,建筑与道路等人工构筑物改变了原有的下垫面条件和水文特征,使地表径流增加.为了缓解城市内涝及利用雨水资源,海绵城市以雨洪管理为目标,采用绿色基础设施,从传统的"以排为主"的雨水资源管理向雨水收集与再利用过程转变.因初期雨水杂物较多、水质差,城市道路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悬浮固体(SS)、耗氧污染物(如COD、BO...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王浩  梅超  刘家宏 《水利学报》2017,48(9):1009-1014,1022
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的一种新理念。目前科学界和实践部门因各自的专业所限和视角不同,对于海绵城市的本质内涵、构建模式和建设途径还存在诸多不同观点,缺乏统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本文试从对城市水问题的基本判断出发,分析指出海绵城市的科学内涵,综合提出海绵城市构建的系统模式。该模式从系统思维出发,总结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系统诊断、基本途径和耦合平衡,并统合于海绵城市"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突破专业限制,从宏观上提出了涵盖海绵城市全要素全过程的系统科学范式,可为海绵城市研究、规划与建设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杨珂  王思思  李海燕  车伍  赵扬  孙喆 《人民长江》2018,49(15):25-29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新一轮的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梳理通州的生态本底,以现存的上千条灌渠为基础,建立发达的灌渠系统,对于控制径流污染和雨洪调蓄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GIS模拟、案例对比等方法,从宏观尺度上梳理了灌渠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并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再利用价值进行了辨析;以西集镇为例,从中观和微观尺度上结合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分析了灌渠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城市蓝线的划定角度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对我国河网发达的平原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