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8)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农园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和园艺活动相结合的景观载体备受青睐。文章基于公众参与理论,以立足社区、服务居民为出发点,设计可移动的景观箱进行自主拼贴营造可变景观,并通过多方参与、共建共营的管理运营模式,探讨社区农园设计的可能性以及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5.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在共享时代的背景下,共享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共享社区应运而生。基于老旧社区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通过点式介入手法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打造共享平台,并以此为中心点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居民自发性地向周边产生触媒作用。旨在能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不断微更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给老旧社区注入新的活力,营造社区乃至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外部开放空间的公共空间,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空间、人和社会的关系,也连接着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网络进入了缓慢、谨慎的微更新阶段。不同于以众参与和社区营造方面,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强调社区更新应当注意保护与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结合使用者和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保障空间物质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真实性。通过研究社区和社群的结构、关联度和相互之间的组织协作模式,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21,(3)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物质的"虚体"发展趋势必将带来空间的"虚拟"转型。虚拟空间不断介入社区生活,引发了社区居民日常行为活动模式的变革和实体空间利用方式的变化。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万物互联背景下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特征、日常行为活动的"线上化"可行度及行为需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将社区的实体空间分为三大类,并相应提出了虚拟活动辅助型空间的功能转型、体验性目的主导型空间的功能协调和自发性积极参与型空间的功能完善等虚拟空间介入下社区居民行为空间组织优化的策略,以营造虚实相融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在增加儿童接触自然机会的同时实现社区花园的可持续营造成为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儿童参与理论及国内外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将儿童参与运用到社区花园营造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在长沙市八字墙社区和丰泉古井社区开展的社区花园实践,提出"校社共建"的社区花园营造模式,并从社区花园设计、参与主体意识和多方合作3个层面提出建议,总结儿童参与视角下社区花园营造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性,为后续儿童参与社区花园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玲 《中国园林》2020,36(7):26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公园绿地类型之一。科学、完善的社区公园规划体系和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公众健康福祉。以美国多个城市为例,梳理归纳其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城市公园服务分区规划和社区公园规划设计3个尺度的社区公园规划特色,并总结社区公园项目投资建设、公园评价和运营维护的管理内容。最后,分别从规划体系、投资模式、评估机制和公众参与4个方面对中国社区公园的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urban construction to inventory development, landscape architects have begun to explore an urban micro-regeneration mode with gradual, small-scal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the len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roject elaborated i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veryday landscape,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urban spatial quality in public space, and discusses the ways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s engage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Taking Dashilanr neighborhood as the testing ground, this project experimented on a public space microregeneration framework and an innova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mode based on pop-up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current spatial problems in Dashilanr neighborhood, the project team proposed a regeneration framework of 5 strategies for public space: activity implantation, traffic improvement, greening promotion,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event and industry planning. As a test to the framework,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feedback, interactive experienc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other functions were integrated into temporary urban space installations in the pop-up spaces. Combin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is project paid atten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propagation effects and discipline boundaries, so as to compile the Dashilanr Micro-Regeneration Handbook, which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sample for the inventory planning of Beijing’s old city.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是现代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新西兰植物园建设管理成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对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得益于新西兰围绕“植物园之友”展开的全面、系统的公众参与机制。以新西兰奥克兰植物园为例,阐述其依据公众调查信息完善规划与建设的措施与做法,剖析“植物园之友”制度下植物园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公众活动组织和运营养护的方法,总结公众参与下新西兰植物园的建设经验。针对中国植物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提高公众参与度、培育社区合作组织、构建公众参与体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植物园如何建立广泛、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实现植物园的多元化服务效益和文化潜能,推进我国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详 《南方建筑》2017,(6):94-99
社区营造是日本在借鉴欧美城市规划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独自展开的社区规划探索。其中街区保全型社区营造是日本在历史街区保护领域从被动式的静态保存概念演变为参与式的动态保全理念方面的创举。文章从日本历史环境保护制度的演变入手,在分析每个阶段的成就与特征的基础上,讨论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对象从单体到全域的演化过程。在活化利用地域资源方面,文章以川越为例研究公众参与型社区营造的过程与方法,旨在发掘街区保全视角下的日本社区营造对中国当代历史街区保护的启示意义。最后,文章指出:强调公众参与的动态保护理念,鼓励民间团体的介入和推动,采取不同段位的设计指导和补助基准是当前语境下中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阶段,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目标。物质空间环境的提升可以增加居民短期的愉悦,而积极心理学认为“设计”幸福应存在多样性和更多的可能性,以期对个体更长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7个因素,包括自我接纳和认同、被需要和认同、环境掌控、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机能主动、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其次,探究积极设计的特征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社区营造中总结出基于积极设计的干预程序,依次为共情介入、寻找可能性、设计可能性和反馈与评价。最后,根据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构建积极心理干预矩阵以及提出干预策略:(1)创造平等的交往空间;(2)建立人与环境的关联;(3)创造与美好事物的关联性;(4)提供富有弹性的媒介;(5)提供一种延续性。研究成果为以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社区营造及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介入方法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徐海韵  刘栗  丁鹏   《风景园林》2022,29(10):53-66
气候变化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面对该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从业者关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概念,将其作为管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生态系统服务适应能力的高效并且可持续的手段予以推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EbA措施在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中在多尺度上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规划实践。通过定性方法弥补EbA在城市多尺度气候适应计划实践这一领域应用研究的缺失,以欧洲著名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以及欧洲绿色首都哥本哈根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bA如何纳入当地气候变化适应计划并在多个尺度上予以实施。回顾了EbA发展与其在欧洲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哥本哈根市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EbA在市域、社区、单体建筑3个尺度的合作应用,并且通过分析哥本哈根市第一个气候弹性社区的案例,阐释哥本哈根市如何通过政府、企业、公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规划将EbA措施应用于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最后,总结了哥本哈根市多尺度气候变化适应合作规划中的EbA实践经验:1)项目前的深入数据准备和分析;2)EbA措施与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的紧密结合;3)多个利益相关方协调,促进公众参与。加深了对EbA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的理解,并在面对气候变化挑战问题上,为包括中国城市在内的其他城市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