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云南紫仁核桃脂肪酸含量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泡核桃作对照,测定分析了28份云南紫仁核桃样品的脂肪酸组成成分,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为棕榈酸3.70%~7.68%、棕榈油酸0.02%~0.48%、硬脂酸0~2.80%、油酸15.80%~43.16%、亚油酸44.67%~67.80%、亚麻酸4.10%~10.40%、花生酸0~0.29%、花生油酸0~0.22%。各脂肪酸含量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花生酸变异最大,棕榈酸和亚油酸变异较小;脂肪酸各组成成分中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有较大的负相关;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5.028%,基本概况了全部8个脂肪酸组成成分的主要信息;对各紫仁核桃脂肪酸含量及营养特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其中27份紫仁核桃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及营养价值均大于对照泡核桃。  相似文献   

2.
王金秀  任兰正 《食品科技》2011,(12):51-52,58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东北野生榛蘑中脂肪酸进行了提取,以石油醚为萃取剂,用甲醇-浓硫酸进行甲酯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了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32.11%、亚油酸31.75%、棕榈酸13.80%和棕榈油酸11.33%,其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2.05%。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不同茶树品种茶叶籽油及不同工艺条件提取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约为1.0∶2.4∶1.3,其中棕榈酸质量分数为14.11%~16.99%、油酸为46.33%~55.48%、亚油酸为23.17%~29.40%,3种脂肪酸质量分数在90%以上,且品种对其质量分数影响较小;28个品种茶叶籽油中均检测到17种脂肪酸,主成分分析显示硬脂酸、异油酸、十七碳酸、棕榈油酸为特征脂肪酸,其质量分数可用于品种鉴别;茶叶籽油4种提取工艺对质量分数1%以上的棕榈酸、油酸、异油酸、亚油酸无明显差异,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质量分数低于1%的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花生酸、二十二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山嵛酸、二十四碳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4.
张博  冯帆  辛广  李铁纯 《食品科学》2010,31(20):410-412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南果梨籽、果皮和果肉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经峰面积归一法并通过G1701BA 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部位脂肪酸成分组成。结果表明:南果梨籽含14 种脂肪酸,分别为癸酸(0.05%)、棕榈油(0.29%)、14- 甲基十五烷酸(0.38%)、棕榈酸(9.08%)﹑ 14- 甲基十七碳酸(0.12%)、亚油酸(55.64%)、油酸(27.18%)、硬脂酸(2.23%)、花生烯酸(0.77%)、花生酸(1.85%)、二十一碳酸(0.19%)、山嵛酸(0.38%)、二十三碳酸(0.06%)和木焦油(0.15%),占检出总量的98.37%;果皮含4 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6.79%)﹑亚油酸(9.65%)﹑油酸(33.73%)、硬脂酸(1.51%),占检出总量的51.68%;果肉含3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4.59%)﹑亚油酸(22.81%)﹑油酸(15.87%),占检出总量的43.27%。其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气相色谱法(GC)分析木薯蚕蛹油中脂肪酸的组分及含量。通过GC-MS定性测定,木薯蚕蛹油中含有11种脂肪酸,通过面积归一法分析。各脂肪酸含量为α-亚麻酸43.41%,棕榈酸21.15%,油酸11.59%,亚油酸10.28%,硬脂酸8.08%,棕榈油酸1.88%,豆蔻酸0.93%,十五碳酸0.31%,反式6-油酸0.24%,月桂酸0.16%和9,10-甲基十九烷酸0.16%;通过GC定量测定,木薯蚕蛹油含α-亚麻酸57.63%,棕榈酸20.62%,油酸7.68%,亚油酸6.28%和硬脂酸3.38%。木薯蚕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较多的α-亚麻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 明确牡丹种皮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并与牡丹籽油和4种常见干果(核桃、巴旦木、杏仁、开心果)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为牡丹种皮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索氏抽提法对4种干果中的脂肪进行提取,以硫酸-甲醇法对6种油脂样品甲酯化,采用GC-MS检测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 结果 牡丹种皮油与牡丹籽油中均含有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超过90%,尤其是亚麻酸的含量分别高达51.1%和44.7%;而核桃中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种脂肪酸,亚油酸是其主要成分;而巴旦木、杏仁、开心果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3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 结论牡丹种皮油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尤其突出,较牡丹籽油含量更高,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相似文献   

8.
板栗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开发我国板栗资源,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板栗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经分析检测出7种脂肪酸,含量分别是豆蔻酸0,123%、棕榈酸13.933%、棕榈油酸0.451%、硬脂酸0.770%、油酸43.691%、亚油酸33.988%、亚麻酸6.355%,这对板栗油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野核桃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剂浸出法提取新疆野核桃油,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野核桃油中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0.68%。油酸含量较高,为65.69%,其次是亚油酸、棕榈酸,分别为24.99%、8.86%。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分离法,测定了我国26个主要茶树品种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比例。结果表明,组成茶籽油的脂肪酸有软脂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豆蔻酸(C_(14:0)和棕榈油酸(C_(16:1))等7个组分,其中棕榈油酸属首次发现。其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因品种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组成比的范围如下:软g旨酸15.79±1.03%,硬脂酸2.64±0.64%,油酸56.0±2.92%,亚油酸24.11±2.67%亚麻酸1.31±0.21%,豆蔻酸和棕榈油酸为痕量;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8.51±1.46):(81.49±1.46)。 从脂肪酸组成表明茶籽油的不饱和程度比较高,与常用的食用植物油脂比较,它非常相似于油茶油、油橄榄油和花生油,它比油橄榄油和油茶油更富有亚油酸,因此从医药和营养学观点考虑,茶籽油是适宜的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11.
油炸过程中3种植物油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炸过程中大豆油、山茶油、棕榈油品质的变化,用国标法测定酸价和过氧化值,并利用高极性色谱柱CP-Sil 88对植物油中脂肪酸,特别是反式脂肪酸(TFA)组分和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顺式亚油酸(53.06%)、顺式油酸(82.26%)、棕榈酸(49.7%)分别是大豆油、山茶油、棕榈油中主要的脂肪酸。大豆油、棕榈油低温油炸时油脂中总TFA含量不会存在明显变化,平均为15.51mg/g和1.35mg/g。随着油炸时间延长,山茶油中反式油酸含量增加了63.82%。油炸过程中,3种植物油的酸价由高到低依次为山茶油>棕榈油>大豆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的过氧化值先增大后减小。在8h连续使用时间内,酸价和过氧化值都未超过煎炸油的卫生标准。综合以上结果,棕榈油中总TFA含量最低,更适合于短时间循环使用的食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不同熔点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和SFC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七种不同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及在0℃~25℃(5℃间隔)温度下固体脂肪含量(SFC)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熔点降低,棕榈酸含量有逐渐降低趋势,而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上升;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逐渐升高;低熔点棕榈油营养价值要比高熔点棕榈油高;在不同温度段,SFC值增加幅度有所不同。该试验为棕榈油进一步深加工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6份芝麻籽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分析了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亚油酸和油酸是芝麻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5.40%和39.56%。芝麻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达到85.45%。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41.72%~48.51%,35.49%~43.60%、7.44%~10.39%和4.52%~6.00%。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46份芝麻籽样品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分析了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亚油酸和油酸是芝麻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45.40%和39.56%。芝麻籽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达到85.45%。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41.72%~48.51%,35.49%~43.60%、7.44%~10.39%和4.52%~6.00%。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油酸、亚麻酸含量和花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黑龙江省大庆盐碱地角碱蓬籽粒含油量及其脂肪酸的组成,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对大庆市盐碱地生长的角碱蓬籽粒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大庆市盐碱地生长的角碱蓬籽粒含油量为25.34%,其中棕榈酸为5.71%、棕榈油酸为2.05%、硬脂酸为0.07%、油酸为10.44%、亚油酸为80.03%、亚麻酸为1.69%,亚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94.21%.大庆地区盐碱地角碱蓬亚油酸的含量远高于紫苏的含量,与月见草和红花籽油的含量相当,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苦杏仁油的含量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庆阳,隰县,安塞,镇原,华池,灵台,方山以及麟游的苦杏仁含油率、脂肪酸组成以及VE含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苦杏仁含油率在42.642%到53.569%之间,各产地的苦杏仁油脂肪酸组成相同,都含有6种脂肪酸,即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以及亚麻酸.苦杏仁油中的总VE含量在19.4 mg/100 g到55.833 mg/100 g之间,不同产地苦杏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均在94%以上,其中油酸质量分数在62.8%以上,亚油酸质量分数在24%以上.综合考虑含油率、不饱和脂肪酸以及VE含量优选出黄土高原地区苦杏仁的最佳产地为麟游,该结果为苦杏仁产业化的发展以及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光皮树果实不同部位油脂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光皮树果实中果肉、种核、种仁3个部位的油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肉中油脂占全果总合油比例为66.95%,种核中油脂占16.96%,种仁中油脂占16.09%.3部位油脂均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只是相对含量不同,其中果肉中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24.41%)、亚油酸(32.46%)、油酸(30.07%)、硬脂酸(1.64%)、花生酸(3.09%);种核中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2.48%)、亚油酸(54.79%)、油酸(26.93%)、硬脂酸(2.18%)、花生酸(1.63%);种仁中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6.61%)、亚油酸(58.80%)、油酸(22.32%)、硬脂酸(2.03%)、花生酸(0.65%).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苏联)制油厂开始加工棕榈油,因而对棕榈油的精炼方法进行一些研究很有必要。 棕榈油里含有39~47%的棕榈酸,1.3~6.5%的硬脂酸,37~43%的油酸,5~18%的亚油酸和少量的C_(14),和C_(18)脂肪酸。油在15~20℃时凝固,颜色为橙红发亮;色素基本上为胡萝卜素,含磷的物质很少。 对从萨罗林(Ca刀。刀Hn)工厂获得的棕榈油样来研究碱炼和蒸馏精炼的条件。原样酸  相似文献   

19.
以松籽油和棕榈油硬脂为原料,通过酶催化酯交换法生产零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基料油。酯交换反应得到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37.88%),油酸(28.30%),亚油酸(20.19%),同时含有少量功能性脂肪酸——松籽油酸(4.77%),且没有检测到反式脂肪酸;结构脂质的熔点为37.5℃,其固态脂肪含量在20、25、30℃和40℃时分别是40.28%、32.62%、22.06%、3.40%,并且其主要晶型是β’型。因此,酯交换反应得到的零反式脂肪酸油脂适合作为人造奶油的基料油。  相似文献   

20.
棉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2 份棉籽为实验材料,用全自动索氏浸提装置提取棉籽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棉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产地棉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棉籽仁出油率在18.84%~30.28%之间,平均出油率为24.95%。棉籽油中含有13 种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51.99%~60.88%)、棕榈酸(18.30%~25.68%)和油酸(12.28%~18.50%)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3.62%,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占57.44%。除十七烷酸外,不同产地的棉籽油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锦葵酸、亚油酸、苹婆酸、二氢苹婆酸和花生酸是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