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2.
里弄街区作为上海特有的近代建筑空间形式,因其特殊的风貌、肌理、建筑,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重要名片。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这些特色空间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如何保护里弄遗产、保存里弄记忆,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而基于历史变迁视角下的里弄街区风貌与空间特征变化分析,能够为理解问题产生机制并选取更新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文章从历史变迁的角度,以斯文里及其周边空间为例,基于城市设计的方法分析其空间特色、成因机制及现状问题,提出“肌理风貌—功能空间—遗产与场所”3个层面的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将上海石库门里弄置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实施的三轮"旧改"背景中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已有改造模式,认为当下石库门里弄改造主要分为介置、转置、原置、重置与并置五种方式。通过分析五个实例在改造前后社区消费能级的变化,指出这五种方式所采用的空间改造策略会对石库门社会空间组织模式的整体性产生影响,更有可能改变原有空间模式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指出石库门里弄街区具有"商业-社区"共生体的性质,认为在消费主义时代这种共生关系应由简单的二元共生演化为复合的二元共生。最后对五种改造方式进行综合评析,旨在从目前"非拆即保"的极端改造中寻求更多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4.
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各群体的空间融合,是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居民活动空间的分异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不同类型空间分异的系统研究尚未展开。本文基于上海市2019年手机信令数据,在全市层面上探讨了新移民群体居住、就业和活动3种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究其空间上的耦合性。结果发现:上海市新移民居住隔离最为严重,其次是就业隔离,而活动隔离相对温和。这3类隔离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建议从城市多中心和郊区社区15min生活圈两个维度优化上海的社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上海里弄空间兼具适宜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包容性特征,尤其是单一产业高度聚集的里弄街区,其空间模式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适应性.文章以上海市北京东路百年五金街为例,梳理其五金产业变迁的3个历史阶段,归纳不同时期的6类代表性产业空间模式,分析街区和建筑两个层面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的产业动因;随即提出转型建议,以期为即将到来的更新工...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厦门集美学村历史街区社区营造与实施,探索在"慢城"理念导引下慢社区的空间构成关系,并指出"慢城"模式对中国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与传统邻里社区的差异以及对历史街区中社区营造的适应性特征。试图依托学村独有的资源要素,从空间契合发展、混合用地布局、绿色慢行交通、特色社区文化与活力公共空间视角,提出针对性营造策略,期冀为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慢社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隔离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社区居住隔离的现象日趋明显。目前,对居住隔离问题展开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宏观层面居住隔离的空间格局、动力机制以及分异模式。虽然也有就一些特定社会空间的实证研究,但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分异探讨,而针对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居民个体心理层次与社区内部分异)的微观能动及深层次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8.
叶怡君  张一兵 《城市规划》2019,43(10):80-85
归纳了毗邻隔离住区的研究现状,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了城市中心区毗邻隔离住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特征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有机更新理论并剖析该理论与毗邻隔离住区的内在联系,从空间环境、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整合更新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我国当代一、二线城市住区中广泛出现的居住隔离、邻里关系缺失等"陌生化"问题为切入点,基于空间和社会两个角度,从空间构成、结构、尺度、边界等方面展开研究,指出里弄街区空间具有开放复合、多元融合、空间领域感等的邻里精神体现的生活化功能意义,进而提出城市未来居住生活空间模式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上海田子坊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租户的商业经营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指出居民的参与感降低导致社区文化精神遗失的问题。通过研究台北大稻埕的都市更新机制,对其在街区更新过程中保留商住混合功能的同时,重视让居民参与规划与环境改造工作,从而有效缓和商住矛盾增强社区感的案例进行剖析,期望对当前城市历史街区在完成空间改造后尝试实现社区营造愿景,促进社区未来发展的方法探索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结合国家规程、规范等的有关规定,对民用建筑设计中变压器位置的选择、变压器型式的确定、变压器结线组别的确定、变压器台数及容量的确定以及变压器的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结构CAD实现过程中,运用结构概念,正确地作出荷载的导算与传递,从而作出正确的结构计算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杨宇振 《新建筑》2011,(3):6-10
首先讨论全球化格局中的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探讨大学的不同定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关系;提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理论分析框架以及资本空间、地方空间和信息空间三种亚空间类型,进一步阐述大学的社会功用;再结合中国的现实,分析大学空间规划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的社会、城市与大学异形同构,具有高度政治集权和寻求经济自主权力最大化的共同特性。突破这一格局的希望仍然在于大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冲击与融合——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程之对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程之对照,分析中日建筑的差异,阐明建立一种观念背景以及与之对应的参照系的必要性。建筑创作和环境营造在这一参照系中得以展示,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宏利 《新建筑》2007,(2):53-58
通过对上海美特斯邦威总部、大学、博物馆综合体项目设计的介绍,提出了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解——设计逻辑的真实和建筑形式的自由,即设计中重视建筑的逻辑关系,强调功能、环境、材料、经济等内容之间的关联,追求真实的表达;建筑的形式不受固有思想的羁绊,在真实反映建筑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自由表现形体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周凌 《建筑师》2008,(4):73-78
形式分析是建筑形式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形式分析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即结构分析、象征分析、文本分析的起源与发展,比较了其分析对象、分析目的与适用范围的不同,目的在于为建筑形式分析与解读建立一个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几种裂缝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的几种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跨越甬江的钢箱加劲梁悬索桥——庆丰大桥独特的组合式索塔的设计、结构计算分析和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设计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04,22(2):13-15
从当前国内建筑创作种种表象化特征分析,引出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进而提出传统意象设计是作为强化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和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检验粗集料矿料级配SAC能否形成紧密骨架密实结构、一般骨架密实结构、悬浮密实结构的组成计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与计算,详细讲叙了SAC级配设计方法中所提及的两种对混合料骨架形成的检验方法VCADRF和VCAAC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