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上海绿地建设发展的几个阶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上海城市绿地建设的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设想。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规划,对城乡绿地生态空间的发展提出精确空间布局和效益提升的迫切要求,项目组组织开展城乡绿地生态空间优化预测及绩效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本研究集合多学科多类型技术手段,形成四大类城乡绿地生态空间优化预测技术、两类城乡绿地生态空间建设示范应用以及五大类城乡绿地生态空间景观绩效评估技术.研究以"规划、建设、评估流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关注生态过程,应对重大生态问题,协同社会经济因素,实现城乡绿地生态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的空间布局以及综合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阐述了多尺度、多功能、具有综合性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概念及其发展演进,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实践,在此基础上,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的初步结果,提出结合中国国情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实践应着重考虑的前沿性问题,以期为中国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公共健康风险特征,结合风景园林“三元 论”界定公共健康视角下城乡绿地的概念、尺度和规划职责, 借鉴国际城乡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从 “园林”“风景”和“地景”3个尺度提炼理论方法与规划技 术,为充分发挥城乡绿地系统干预效用提供支撑。为应对公共 健康风险,构建包含“辨识模块-响应模块-规划模块”的城乡 绿地系统规划响应框架,并从健康规划应对和健康规划保障两 方面提出其规划响应途径,推进城乡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完善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从而推动以健康为导向的风景 园林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周勤欣  李乔  马希旻 《重庆建筑》2009,8(10):9-11,12
由于传统城市规划对区域绿地研究不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又缺乏对区域绿地系统的统一规范.因而在构建区域范围内的城乡管理信息平台中无法有效地集成区域绿地要素。本文通过重庆市城乡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实践.分析了城乡信息管理平台需要集成的区域绿地要素应包含的内容,探讨了区域绿地的分类标准和数据库建设的结构模式,以及对规划编制、规划管理、防灾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引种科研为基础营建上海城市绿化“春景秋色”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规模化快速发展,上海绿地建设的各项指标得到了有效提高,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绿地景观面貌和单位绿地综合效益,是今后绿化科技发展的中心课题。为此,面对上海绿化林业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以上海世博会举办为契机,根  相似文献   

8.
浅析县域绿地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正式实施要求将建设重点由城市转移至城乡一体的大格局中,城镇及乡村的绿地建设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在分析了区域绿地分类的研究基础上,将县域绿地分为聚居区和非聚居区两个层面来讨论,从绿地的主导功能和特征出发,探讨县域绿地的分类,旨在为县域绿地系统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面向规划管理需求的城乡绿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分类研究是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行绿地分类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对现行绿地分类标准进行反思以及对当前绿地规划建设焦点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的绿地分类:一方面修正现行公园绿地分类,城市建成区内构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两级公园体系,突出游憩康乐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细分"其他绿地",加强对市域非建设用地在类型上的管理与功能上的引导,突出生态保护、景观游憩、空间结构控制等核心功能,为完善现行绿地分类标准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我国住宅区的基本形态及构成、住宅区公园绿地建设的相关体制,通过对北京市住宅区中心绿地的建设现状实地调研,整理出了北京市住宅区中心绿地的现状和问题,并借鉴日本住宅区中心绿地的规划建设方法,对我国住宅区中心绿地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2,28(6):5-11
以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为背景,基于过去20年城镇绿地规划的经验与新近的项目实践,面向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了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中的骨架作用,提出城镇"生态—文化区核心区"(ECD)概念,其空间形态以"点""带"呈现,"点""带"结合构成了ECD城镇绿地网络空间,其中,作为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的新形态,绿道将发挥必不可少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风景园林行业基础性标准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应势修订。通过对新旧标准的总则、绿地分类、绿地的计算原则与方法等内容的对比分析,认为新标准具有突出城乡统筹思想、强调多规合一理念、落实以人为本原则、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留出弹性控制空间等革新亮点。对耕地是否属于广义绿地、城乡绿地率的统计意义等内容提出疑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从名与实关系的角度论述城市建设绿地和城市规划绿地的基本概念,二者的演化背景和内在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张云路  马嘉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1):25-29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专项之一,须充分响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视角进行合理转变。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从规划路径和规划管控两大方面,针对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何适应当前城乡绿色空间优化需求进行规划模式探索。在规划路径方面,提出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确定规划的流程、层次、内容、技术。在规划管控方面,提出呼应"多规合一"发展要求,构建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城乡绿地管控体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路径和稳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支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色空间的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 VEST-MCR复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 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中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南京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提出了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指标的选取标准和完善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的建议,以供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王思元 《中国园林》2012,28(6):118-121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承担着城市边缘区的形态建构、社会空间融合、可持续发展维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城市边缘区及绿色空间进行了释义,总结出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的3种类型:"绿环/绿楔""镶嵌式绿块""绿色补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涛 《中国园林》2021,37(10):66
:在《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 实施背景下,鉴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提出协同论的理论支撑。在梳理协同论概念与进展基础上, 借鉴增长协同度量化模型,系统探究2002—2018年中国绿 地增长协同度的演化特征,从而框定上海市绿地增速低的研究 背景。借鉴耦合协同度量化模型,通过建构绿地系统内源驱动 力、外源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2006—2015年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内部功效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 合协同作用的时间分异特征,并根据结论进行主城区尺度、市 域尺度、城市尺度的绿地系统布局调适。测算结果表明,调适 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绿地子系统功效之间的协同性能。通 过协同论建构绿地系统的耦合协同测度体系并优化调适,为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