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震偏移     
自克莱鲍特(Claerbout)于1970年提出用有限差分法实现波动方程偏移以来,相继出现了频率——波数域偏移及求和法(即基尔霍夫积分法)偏移等技术,使波动理论真正进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领域,从而引起人们很大的重视。为了在国内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本刊特将A.J.伯克霍特(A.J.Berkhout)所著的“地震偏移”(Seismic Migration)一书择要编译或节译分期介绍给读者。该书是迄今第一本关于地震偏移的专著。它较系统地论述了地震偏移技术的理论基础——波动理论,并在讨论波场延拓正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其反问题——地震偏移。书中分别讨论了波数—频率域偏移、求和逼近偏移和有限差分偏移,并论证了这三种方法的互相联系,比较了各方法的特点。最后,书中还讨论了地震偏移中横向分辨力的界限。该书作者是荷兰德佛特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曾长期在美国一些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从事资料处理工作,后离美至荷兰执教,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该书除有理论价值外,还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参加全书翻译的有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计算站和上海同济大学海洋物探教研室的有关同志,编译或节译稿由徐仲达同志负责整理,肖一鸣同志校订。本编辑部在刊登时根据篇幅情况亦将作某些删节或调整。  相似文献   

2.
地震偏移Ⅱ     
野外记录上(零偏移距)地震波振幅等于扩散效应(对于某一普通的具有弯曲界面的三维速度层)乘以透射系数(对平面波)和反射系数(对平面波)的积。我们用法线入射时间和绕射时间(或CPM时间)的二次导数来表示推导出的扩散效应表达式。在求取法线入射时间和绕射时间曲率的直接手工方法中,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局部改进求和偏移的全自动方法中,扩散效应能够得到精确的校正。  相似文献   

3.
地震偏移Ⅲ     
本文考虑的是最近由D.Hale发展的,送前部分偏移(PSPM)算法的实现问题,该算法发表在斯坦福勘探工程1983年。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在文中给予简要的叙述,并给出对实际的和合成的数据进行试验性处理的结果。动校或迭加在我们的资料上有倾角滤波的作用。迭前部分偏移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即除了作动校正以外,还把某一固定偏移剖面变换到相应的零偏移距剖面。其意图是压制由于迭加引入的倾角滤波效应,因此该过程的另一名称叫做倾角动校正(DMO),Yilmaz和Clearbout发展了有限差分算法  相似文献   

4.
由折射初至精确地反演近地表表层结构,一直是折射解释和折射静校正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一种能快速准确地给出折射界面的方法:首先在每一炮点处求得临界距离值及从炮点到临界点的旅行时;然后根据该旅行时用椭圆法来构制折射界面。该方法可利用多次覆盖资料,在只知道上层速度而不知道折射速度的情况下,能准确地给出折射界面的位置,能适应界面剧烈起伏和折射速度有横向变化的情况,并能顺利地求取准确的折射速度值。  相似文献   

5.
地震偏移Ⅰ     
在有限差分深度偏移中的高阶折射校正 (Higher Order Refraction Corrections in Finite-Difference Depth Migration) J.H.Higginbotham,Texaco USA(S5.1) 求解形如(d/(dz))U=HU的算符微分方程的方法被应用于偏移问题,这里H是具有Z函数系数的非交换算子的线性组合。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原理上讨论了利用波动方程制作地震模型剖面问题,即根据已知的地下地层模型来求取时间剖面。同时进一步讨论了波动方程偏移问题,既是对作者以前的文章的补充和更正,也是对董敏煜同志所提问题的讨论和答复。最后讨论了提高差分法的精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所的赵振飞最近推出一种有别于差分法的高精度波动方程数值解法,即波动方程的最佳拟合解法,可以实现地震最佳偏移。在差分法中是对波动方程各个偏微分项分别作差分近似组成差分方程。这是一种局部离散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地震解释工作仍然是以迭加剖面而不是以偏移剖面为基础的。在断裂严重和各地层之间速度的差异非常明显的情况下,如何解释偏移界面仍是一个问题。其体地说: ——在深处,按偏移的形式去假设解释许多界面和非均匀速度场,则不可能有一个似乎合理的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断层面、盐丘边界等,在剖面上无法直接解释,而是以界面端点,凭直观来作图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断裂带的速度场是很难确定的。通过各种假定的速度,反复作偏移处理和反复进行各种可能的解释,解释员可能作出似乎合理的解决。本文的主题是一种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算法: ——它能恰当地处理断层上速度的变化。——它能分成若干步骤去作偏移。先在一个地质单元上作,取得效果后,即转到下一个地质单元。——当需要时,它可以显示射线路径,以便研究界面变形,例如,断裂带下面界面的变形。这种算法是为了在人机联作环境中应用而设计和实现的。中间和最终成果的检查、界面变形的研究和修改都是在图象屏幕上进行的。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各种可能的解释和速度估计进行研究了。在偏移剖面上解释的界面可能被过度偏移,其原因是在大多数剖面偏移程序中忽视了折射的影响。在“图象射线”模式中使用上述算法,过度地偏移也有可能得到校正。  相似文献   

9.
反射地震学是根据地表地震记录确定地下构造的一门学科。为了使这些数据在地质上更易于理解,要用计算机对它进行处理。地震偏移就是其中的一种处理方法,其目的是要根据波动的反传播或反投影理论把记录上的同相轴“偏移”回其正确的空间位置上去。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人们曾提出过若干种这方面的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一领域中的主要进展作一全面评述.文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偏移方法:1)积分解;2)深度外推方法;3)时间外推方法.其中涉及到的方程及数值技术都已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并且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迭前偏移这一重要课题作了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0.
利用AVO技术可预测岩性和流体成分,这种预测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地震反射数据预处理的精度。然而,经过许多与偏移距有关的预处理后,常常会存在着剩余振幅效应。与我们想要定量分析的AVO响应相比,这种剩余振幅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常会很大。在本文,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与偏移距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地震数据逆时偏移方法不区分散射数据与反射数据,成像公式是基于反射波传播概念建立的。从波动方程的扰动形式出发,根据地下非均匀体大小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定义产生散射波的散射体和产生反射波的反射体,建立一次散射波数据的线性正演方程;然后利用线性反演理论推导出对散射体空间位置进行成像的地震散射数据偏移计算公式;应用Sigbee2A模型数据验证文中所提出的散射数据偏移方法。由理论和数值试验可知,对于散射数据的偏移成像,相较于基于反射概念建立的常规逆时偏移,所提出的散射数据偏移方法可以得到相位正确和分辨率更高的偏移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垂直地震剖面偏移对 VSP 方法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 Radon 变换的数学原理,从标量波动方程出发,利用格林函数解的几何光学近似推导了垂直地震剖面 GRT(Gen-eralized Radon transform)偏移公式。文中,用 GRT 偏移方法对 VSP 正演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时间偏移技术是 Loewenthal,Lu,Roberson 和 Sherwood(1976)引入爆炸反射面模型和数值波动方程法发展而来的。时间偏移方法可视作古典 WKBJ 近似解法(即几何声学)。爆炸反射面原理有个固有假定:地震脉冲的振幅通过地层时恒定不变。安Loewenthal 等人的假说有两个前提条件:介质是弱不均匀的,并且满足 Foster(1975)条件。Gray(1984)证明,Foster 结论的确是 WKBJ 近似的结果,这只是在 WKBJ 近似是可以应用之时才是有效的。构成时间偏移基本单元的相位项是 WKBJ 相位校正因子,所以,时间偏移方法诸如 Kirchhoff 偏移、有限差分偏移以及频率—波数(f-k)偏移等都并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波动方程方法而仅仅是 WKBJ 近似的一些分支。事实上,可以说大部分常规地震处理一般都不外乎是 WKBI(即几何声学)。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v和f对分辨率的影响分析时发现,实验结果和双聚焦法公式结果保持一致,而φ对分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和双聚焦法公式结果存在差异,对双聚焦法公式进行修正后,实验结果与公式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地震偏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地震偏移在历史上曾经是使未偏记录上的绕射同相轴收缩成点,从而使反射同相轴移动(偏移)到恰当的位置,形成地下构造正确成像。多年来,偏移概念的范畴已从最初作为构造成像工具演化为速度估算和地震属性分析的工具,即可充分利用偏移成像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由于扩大了范畴,偏移已从地震采集和处理流程中的最后阶段转变为连接前期处理和后续处理的中间过程。介绍了偏移(算法)的机制及其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如算法的精度和效率以及速度估算;描述了偏移与其它处理方法的联系,如地震模拟。作为一份培训材料,尽量避免了偏移算法及偏移应用问题的详细描述,而是集中阐述问题本身,希望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能够了解这种成像方法在解决寻找油气藏这一更重大问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反射地震偏移成像   总被引:39,自引:14,他引:39  
对反射地震偏移成像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与探讨,并对各种偏移方法如叠后时间偏移、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和它们之间在地质效果上的异同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当前的地面观测记录的质量条件下,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它们都有应用价值,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今后的方向是发展和完善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偏移成像方法。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地震偏移与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误差速度作偏移,其轨迹是一条伴有能量拖影的曲线。与此曲线相关的是常规射线包络的焦散(线)。通过简单的成像原理修正可以补偿误差速度。当速度发生横向变化时,一般情况下可推导出公式来,焦散线的位置可提示怎样修正成像原理来取得正常时差校正速度估算。用一个综合实例就能证实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偏移/反偏移的地震数据映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宏观速度场的数据映射理论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叠前偏移/反偏移是最适宜于提高叠前成像质量的数据映射手段。面对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本文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作为数据映射工具,将常规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通过初始的偏移速度场进行叠前时间偏移映射到成像空间,然后在该空间内实施合理的相干加强处理之后再用同一个速度场将其反偏移回到叠前数据空间。数值计算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由于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这一对算子具有良好的共轭性质,采用叠加速度作为偏移速度场也不会造成地震数据的畸变。文中提出两种处理流程A和B,两种流程均要做相干加强处理,均可得到可靠的速度分析和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我们提出了一种偏移效果分析方法,用于诸如工程、地下水和环境之类的公共目标的极浅层反射地震成图研究中。采用的数据是从5~15米深度上采集的。在这一深度上数据的偏移效果可以忽略,尽管在地震剖面上有较陡的视倾角。对何时需要对浅层反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