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淀粉是藜麦的主要营养物质,研究藜麦淀粉的消化特性与理化特性可以合理地对淀粉进行改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3种藜麦淀粉(白藜麦淀粉WCS、红藜麦淀粉RCS、黑藜麦淀粉BCS)的体外消化特性、酶解动力学特性、溶解度与膨胀力、冻融稳定性、黏度特性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藜麦淀粉中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最高,为60.74%,黑藜麦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33.40%。酶解动力学曲线显示3种藜麦淀粉初始消化速度较快,120 min后消化速度趋于平缓,消化完成时,WCS、RCS、BCS的最终酶解率分别为:70.28%、80.64%、69.52%。不同藜麦淀粉的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非淀粉组分、晶体结构等因素有关。黏度曲线表明支链淀粉含量越高,黏度越大,一定时间后淀粉凝胶网络形成,黏度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以芡实为原料制取芡实粉和芡实淀粉样品,研究了其糊化性、溶胀度、可溶指数、质构性和消化性等性质.结果表明,芡实淀粉样品的黏度明显高于芡实粉样品,芡实粉的峰值黏度与芡实淀粉相比降低了57.75%;随温度升高,芡实粉和芡实淀粉的溶胀度和可溶指数呈现递增趋势,但在较高温度下,芡实粉样品的溶胀度和可溶指数明显高于芡实淀粉样品;与芡实淀粉样品相比,芡实粉的凝胶的硬度减少了91.86%;芡实淀粉样品的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明显高于芡实粉样品,但慢速消化淀粉的含量要低于芡实粉样品,抗性淀粉的含量高于芡实淀粉样品.  相似文献   

3.
肖志勇 《食品与机械》2018,34(1):182-186
采用超高压技术对薏米粉进行改性制备高抗性薏米粉,并进一步比较改性前后薏米粉的理化特性。在单因素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薏米粉乳浓度、pH、压力、保压时间与老化时间对高抗性薏米粉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改性制备高抗性薏米粉最优工艺为:薏米粉乳浓度20%、压力600 MPa、pH值6.0、保压时间15 min、老化时间36h,该工艺条件下薏米抗性淀粉含量为17.26%;经超高压处理后薏米粉抗性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冻融稳定性、凝沉性、溶解性也有所改善,膨润度和透光率略有下降。超高压处理较适宜研制以减肥等保健为主的功能性薏米粉。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究单螺杆挤压对豌豆淀粉消化特性的作用机理,阐述物料水分、螺杆转速和挤出温度影响规律,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衍射,快速黏度仪从分子晶型、结构、黏度性质等角度,揭示豌豆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豌豆淀粉经挤压处理,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降低,抗性淀粉和慢消化淀粉含量也发生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在水分含量26%,螺杆转速110 r/min,挤出温度70℃条件下抗性淀粉的含量达到为78.83%;挤压过程中高温、高压、高剪切力作用破坏了淀粉颗粒的结构,使其转化成更稳定的V型晶体;豌豆抗性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粘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分别为559.41 cP、474.38 cP、754.34 cP、280.33 cP,与豌豆淀粉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黏度曲线较为平滑。挤压可以通过改变豌豆淀粉结构、晶型,从而显著改变豌豆淀粉消化特性和黏度特性,这为豌豆淀粉改性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淀粉高值化加工产品拓宽新领域,为开发相关功能性产品了提供了新材料,也为豌豆淀粉的产业化实践工艺参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拓宽酶法制取大豆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了添加生物酶法豆渣对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生物酶法豆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丰富,比普通豆渣高27.89%。通过显微镜技术,对生物酶法豆渣和小麦面粉混合体系的微观结构进行测定,并建立了生物酶法豆渣对豆渣饼干中淀粉消化特性影响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测定由生物酶法豆渣与小麦面粉混合物制备的饼干中快速消化淀粉、慢性消化淀粉、抗性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物酶法豆渣添加量的增加,淀粉的消化速率显著减缓(P<0.05),抗性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含量分别由32.07%、13.74%增加至39.48%、28.68%,快速消化淀粉含量由54.32%降低至29.03%。因此将生物酶法豆渣作为一种直接食用原材料用于饼干制作,可以生产一种健康的高膳食纤维饼干。  相似文献   

6.
以威廉斯B6香蕉为原料制备香蕉粉和香蕉淀粉,对香蕉粉与香蕉淀粉的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香蕉全粉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占其干基的80.38%,香蕉淀粉颗粒多为扁平状,形状不规则,为C型结晶结构。与淀粉相比,香蕉全粉具有更高的峰值黏度和糊化温度,全粉的稠度系数显著高于香蕉淀粉,流体指数更低,假塑性更强。消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威廉斯B6香蕉全粉中,抗性淀粉含量达到70.96%,全粉中的其它成分有助于提高其淀粉的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7.
浸泡和超高压预处理对米饭中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通过测定米饭中快速消化淀粉(RDS)、慢速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相对含量的变化,对浸泡(水、0.4%柠檬酸溶液)和超高压(200~600MPa)预处理对米饭消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浸泡和超高压预处理能提高米饭淀粉中快速消化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的含量,降低抗性淀粉的含量,提高米饭的消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体外消化、快速黏度分析、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究重复韧化处理(55℃,24 h)1~3次对普通玉米淀粉消化、糊化性质及淀粉颗粒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复韧化3次可以降低普通玉米淀粉的膨胀力、快速消化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含量,降低衰减值和回生值,提高抗性淀粉含量和凝胶硬度,相对结晶度增加4.1%,糊化温度升高2.3℃,淀粉颗粒微观表面的孔洞和缝隙增多,但没有破坏结晶结构。重复韧化处理通过促进淀粉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使淀粉易于形成完美晶体结构,提高淀粉颗粒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HCl/KOH法和快速黏度分析(rapid visco analyzer,RVA)法制备小麦淀粉-油酸包合物,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系统探讨两种制备方法对小麦淀粉-油酸包合物热性质及消化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影响小麦淀粉-油酸包合物的热性质和消化性质。两种方法制备的小麦淀粉-油酸包合物晶型均为V型;与HCl/KOH法相比,RVA法制备的小麦淀粉-油酸包合物的复合指数、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稳定性、颗粒表面短程结构有序度、慢速消化和抗性淀粉含量升高;相对结晶度、糊化起始温度、焓值、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水解度、相对消化率和预期血糖指数降低;两种方法制备的小麦淀粉-油酸包合物均属于中血糖指数食物。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与油脂》2013,(8):35-37
以绿豆淀粉为原料,研究添加不同量小麦纤维对绿豆淀粉溶胀度、可溶指数、糊化特性、凝胶质构、消化性等理化指标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小麦纤维后,绿豆淀粉溶胀度和可溶指数增加;其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末值粘度、衰减值也增加;绿豆淀粉凝胶硬度随小麦纤维添加量增加而增大;且添加小麦纤维绿豆淀粉,其快速消化淀粉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慢速消化淀粉含量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抗性淀粉功能及在食品中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抗性淀性(resistant starch)是一种独特的生产高质食品的配料,在当今世界上赢得广泛关注。初步的临床研究表明它具有和纤维相似的特性,有利于人体保健、防病,抗性淀粉较传统不溶性纤维在食品口感、风味、色泽上更胜一筹。 1 何谓抗性淀粉 从营养角度看,食物中淀粉可分为血糖性和抗性两类。血糖性淀粉在消化道中在酶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血糖性淀粉可进一步分为快速消化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快速消化淀粉似如刚烧煮好的淀粉质食物,例如马铃薯泥,经体外实验,能在20分钟内水解成葡萄糖。慢速消化淀粉在消化道中也能完全消化,只是速度较慢,体外实验的消化时间为  相似文献   

12.
以青稞淀粉为原料,探讨压热冷却循环法制备青稞抗性淀粉的过程中淀粉溶液质量分数、冷藏时间、循环次数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青稞淀粉溶液质量分数10%、冷藏24 h、4次压热冷却循环,所得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8.57±0.10)%。对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青稞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压热冷却循环处理后,快消化淀粉(RDS)和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均减少,抗性淀粉含量增加至(8.57±0.10)%。颗粒形态由扁球状变成形状不规则的块状且表面形成大量沟壑,晶型由A型变为V型,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高粱中内源性多酚对高粱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分别对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与高粱淀粉进行理化性质(溶解度、膨润力、凝沉性、冻融稳定性、黏度特性和热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溶解度较高粱淀粉溶解度高0.37%~5.25%,而膨润力、析水率和凝沉性均低于高粱淀粉,分别下降0.14%~1.63%、1.18%和13%~27%;与高粱淀粉的糊化相比,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分别下降128 、73 、97 和24 cP,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成糊温度较低。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与高粱淀粉理化性质存在差异,说明高粱中内源性多酚对高粱淀粉的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酶解对燕麦粉的淀粉含量和消化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双波长法测定天然燕麦粉、焙烤燕麦粉、酶解燕麦粉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并测定其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以评价其消化性,利用红外光谱仪及电镜对其结构和颗粒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天然燕麦粉相比,焙烤燕麦粉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但酶解改性燕麦粉变化极显著(p<0.01),分别下降了77.97%、43.55%、46.19%;焙烤燕麦粉中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但酶解改性燕麦粉变化极显著(p<0.01),分别下降了82.29%、57.06%、33.48%;经淀粉的红外光谱及1047/1022、1022/995 cm-1特征吸收比值没有显著变化(p>0.05)。经焙烤和酶解改性的燕麦粉中大淀粉颗粒表面出现较多的凹陷,而酶解改性后的淀粉中含有的小颗粒较少,且表面的凹陷程度不同。酶解改性极显著降低了燕麦粉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含量(p<0.01),会对燕麦粉加工性能及营养价值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比较怀山药淀粉和压热法制备的怀山药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及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怀山药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不规则且大小不一的椭球形、三角形等形态,属于C型淀粉;抗性淀粉颗粒特征消失,呈现表面疏松的片层状结构。2种淀粉化学结构相似,抗性淀粉没有形成新的基团。与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分子量分布更加集中。抗性淀粉的糊化峰值温度高于原淀粉的,因此其热稳定性更高。抗性淀粉的透明度低于原淀粉的。水浴温度低于75℃时,抗性淀粉的持水性大于原淀粉的,而当水浴温度高于原淀粉糊化温度时,原淀粉的持水性明显高于抗性淀粉的;体外模拟人体消化试验表明,抗性淀粉比原淀粉更耐消化。  相似文献   

16.
探究不同品种芸豆淀粉、抗性淀粉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以不同品种芸豆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法和压热酶解法制备芸豆淀粉及其抗性淀粉,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RVA黏度仪等研究不同品种芸豆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分子结构及物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颗粒形貌及晶型结构改变;芸豆淀粉及抗性淀粉官能团和化学键组成相同。红芸豆淀粉糊化温度最低、最终黏度和回生值较高;与淀粉相比,各抗性淀粉糊化温度显著升高,糊黏度降低,芸豆淀粉及抗性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与温度呈正相关,芸豆抗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降低。结论:不同品种芸豆淀粉分子结构特征相同,物化特性不同;压热酶解改变抗性淀粉颗粒形貌及晶型结构;不同品种芸豆抗性淀粉物化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17.
研究湿热处理(HMT)的水分条件对马铃薯淀粉与大豆肽复合物(PS-SPT)的理化和消化性质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研究复合物的形貌特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复合物的热力学特性;采用布拉班德粘度仪测定复合物的黏度特性;采用Englyst体外消化法测定复合物的体外消化性。结果表明:HMT后淀粉-大豆肽复合物偏光十字减弱,团聚现象增加。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糊化温度(To、Tp和Tc)显著升高,焓变(ΔH)显著降低,且To、Tp和Tc随HMT水分含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物理混合样品相比,HMT后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起糊温度升高,膨胀度、峰值黏度、热糊黏度和冷糊黏度均出现大幅下降。随着HMT水分含量的增加,淀粉的膨胀度和峰值黏度逐步降低。蒸煮后的体外消化性表明,HMT使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快消化淀粉含量(RDS)降低,而抗性淀粉(RS)含量升高。35%的HMT水分条件下,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中RDS含量最低(81.53%±1.22%),RS含量最高(11.76%±0.62%)。这说明湿热处理显著改变了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理化和消化特性。HMT过程中直链/支链淀粉发生重组,大豆肽的物理包埋作用,以及马铃薯淀粉带负电荷基团与大豆肽侧链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会降低淀粉的消化性。本研究为优化含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新型低GI食品的加工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通过添加外源亲水胶体、多酚类物质、蛋白质等改变淀粉理化性质及消化特性成为研究热点。亲水胶体、多酚类物质、蛋白质等物质与淀粉相互作用能改变淀粉的理化性质、改善淀粉基食品品质及降低淀粉消化速率,降低快速消化淀粉含量(RDS)、增加抗性淀粉(RS)含量。本文综述了外源添加物的种类、外源添加物对淀粉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外源添加物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期为扩宽淀粉应用范围、改善淀粉基食品品质及开发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多酚对莲藕淀粉和玉米淀粉性质的影响,将莲藕淀粉、玉米淀粉分别与藕节汁、儿茶素以及没食子儿茶素混合制备了淀粉多酚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使用体外消化模型评估了消化率。结果显示,莲藕淀粉和玉米淀粉对儿茶素的吸附量为4.22 mg/g和3.79 mg/g。多酚降低了淀粉的整体黏度,其中,儿茶素对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影响最为显著,降低了14.61 %,且显著提高玉米淀粉颗粒的稳定性。FT-IR、XRD结果表明,在两种淀粉的老化过程中,藕节汁多酚可以显著降低其结晶度,并抑制两种淀粉的回生。莲藕淀粉和玉米淀粉的水解率均低于其淀粉-多酚复合物的水解率,其中儿茶素使莲藕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了5.6%,藕节汁多酚使玉米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了7.7%。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辅助干热处理对其改性,采用快速黏度仪、差式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氨基酸添加量(0.5%、2%、4%和10%,w/w)的干热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热特性、结构特性和消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添加量对干热处理玉米淀粉-氨基酸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消化性质有显著影响。随着两种氨基酸添加量的增多,淀粉的峰值黏度、回生值和糊化焓值降低,而相对结晶度和抗性淀粉含量升高;干热玉米淀粉-天冬氨酸混合物的糊化温度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干热玉米淀粉-赖氨酸混合物的糊化温度呈升高趋势。提高氨基酸添加量能促进淀粉颗粒内部的晶体排列更紧密、有序,能更好地抑制淀粉的短期老化,降低淀粉的消化性能;可作为玉米淀粉改性的一种新方法,为生产改性淀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