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国十三省茶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到的全国十三个省的茶叶籽油样品作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仁干基含油率可达30%以上,且茶叶籽油是一种低酸价、低过氧化值和高稳定性、高营养价值的油种。经测定,其酸价低于1.0mg KOH/g,过氧化值为0.2~1.6meq/kg左右,且氧化稳定性良好。茶叶籽油样品中脂肪酸种类较稳定,棕榈酸含量均值15.53%,硬脂酸均值2.92%,油酸均值57.28%,亚油酸均值22.30%,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3:1,较为接近人体所需脂肪酸的比例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山茶籽贮藏前进行过热蒸汽处理,测定山茶籽贮藏过程中的霉变指数、水分含量、含油量、脂肪酶活性和脂肪氧化酶活性,及其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研究过热蒸汽对山茶籽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热蒸汽处理的山茶籽在贮藏期间品质明显优于对照组。过热蒸汽处理可以延缓山茶籽霉菌指数的增大,降低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具有良好的除菌和抑酶效果,可以有效维持山茶籽贮藏过程的品质,延长山茶籽的贮藏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过程中的酸价、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硫代巴比妥酸(triobarbituric acid,TBA)值、羰基价、总酸、水分以及脂肪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发酵广式腊肠加工过程中脂类物质氧化特性及各指标变化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时间的延长酸价不断增加,过氧化值呈逐渐上升趋势,TBA值及羰基价总体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总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烘烤8 h后呈下降的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略有上升。发酵广式腊肠在加工过程中脂肪不断氧化水解,氧化程度逐渐加深,酸价、过氧化值、TBA值、羰基价、总酸含量和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性,过氧化值和总酸含量呈正相关性,说明发酵广式腊肠中酸败程度和脂肪氧化程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老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质水解及氧化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重庆城口改进型老腊肉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腌制前、腌制后、电热烘烤、烟熏5 d、10 d、15 d共6个阶段的试样,通过测定酸价、过氧化值、TBA、脂肪酶活力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分析其在加工过程中脂质水解及氧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酸价在腌制后显著上升,在其他工艺阶段变化缓慢,TBA和过氧化值均在电热烘烤后显著上升,但过氧化值在烟熏阶段呈下降趋势而TBA变化不显著;脂肪水解酶的活力在腌制后显著上升,经电热烘烤阶段后不断下降;受脂肪酶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在烟熏前期变化显著,其中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及两者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趋势相反,而甘油酯的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相对含量保持稳定,说明磷脂在腊肉加工过程中水解作用显著,游离脂肪酸主要来源于磷脂的水解。  相似文献   

5.
传统腌腊肉制品酸价和过氧化值指标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研究酸价和过氧化值指标对于腌腊肉制品的适用性,采集不同产地的腌腊肉制品进行保存实验。方法:采用滴定法测定不同时期内腌腊肉制品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同时对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酸价-过氧化值变化趋势与感官变化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不同产地和肥瘦比例对于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腌腊肉制品感官变化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酸价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过氧化值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贮存期后半阶段,腌腊肉制品酸价变化趋势与产品感官变化水平呈正相关性,而过氧化值变化趋势与感官变化水平的相关性则优于酸价;产地差异对酸价影响显著,而过氧化值变化规律较为一致;腊肠中瘦肉比例与酸价呈正比,肥肉比例与过氧化值呈正比,过氧化值更能代表脂肪氧化的程度。结论:用酸价指标来反映腌腊肉制品品质的变化有很大局限性,不能准确评价腌腊肉制品实际品质状况。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新收获的国产大豆在后熟期间油脂的粗脂肪含量、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来探究后熟期间大豆籽粒中脂肪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大豆的粗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度过后熟期则逐渐下降,粗脂肪含量从初始的19.25%升高至21.30%,在30 d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为上升趋势,且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与大豆油脂肪酸的比值呈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呈负相关,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通过研究发现后熟期间大豆籽粒脂肪含量有了显著升高,对于生产实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贮藏温度对栝楼籽油脂酸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测定不同贮藏温度下栝楼籽的酸价、脂肪酶活动度、过氧化值、TBA 值及VE 的保留率以研究贮藏温度对栝楼籽油脂酸败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栝楼籽油脂酸败的重要因素。在0℃和5℃的低温条件下,能明显抑制栝楼籽的脂肪酶活动度,降低酸价,延缓过氧化值和TBA 值的升高,减少VE 的消耗,有效延缓栝楼籽的油脂酸败。  相似文献   

8.
对采摘自湖南的茶叶籽分别进行常温浸提、常温冷榨以及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压榨,测定分析自制茶叶籽毛油基本指标和脂肪伴随物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0℃加热处理使茶叶子油过氧化值明显升高,脂肪酸组成受加热影响不大。对脂肪伴随物而言,在实验温度区间内,加热处理使茶叶籽油中茶多酚类物质、角鲨烯和甾醇等质量分数上升,但生育酚质量分数随处理温度上升而下降。综合来看,适当的加热处理对提高茶叶籽油的品质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对茶叶籽油进行脱酸处理,研究了不同蒸发面温度下分子蒸馏脱酸对馏出物及馏余物酸价及过氧化值的影响;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法评价分子蒸馏脱酸处理后茶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为分子蒸馏技术在茶叶籽油物理精炼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采用分子蒸馏操作条件为进料流量120 mL/h,刮板转速50 r/min,蒸发面温度230℃,绝对压强4 Pa,冷循环温度8℃时,脱除茶叶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效果显著,馏出物质量所占比例仅6%,馏余物酸价由原来的3.09 mgKOH/g降至0.18 mgKOH/g,同时过氧化值也显著降低,由原来的3.52 mmol/kg降至0.45 mmol/kg;优于传统的碱炼脱酸工艺。加速试验表明氧化稳定性比未经分子蒸馏处理的茶叶籽油较佳。分子蒸馏技术在高档茶叶籽油的物理精炼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包装方式与贮藏温度下对裸仁南瓜籽及其油脂品质的影响。方法 将新鲜裸仁南瓜籽分别贮藏于不同温度[低温(4±1) ℃、常温(15±1) ℃和高温(35±2) ℃]和不同包装(空气包装、真空包装与气调包装)中, 通过测定南瓜籽含油率、酸价、过氧化值、霉菌总数以及南瓜籽油感官品质和脂肪酸组成, 分析不同贮藏条件对南瓜籽及其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 低温气调包装的南瓜籽在贮藏期内, 南瓜籽的酸价、过氧化值均呈现上升趋势, 贮藏210 d后分别为(2.15±0.04) mg/g、(0.15±0.01) g/100 g, 南瓜籽霉菌总数受温度影响较大; 低温贮藏、真空或气调包装贮藏条件下的南瓜籽含油率下降速率最慢; 低温气调包装贮藏的南瓜籽油的感官评定最佳, 南瓜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均呈现下降的趋势(P<0.05), 饱和脂肪酸含量呈上升趋势。结论 低温气调包装的贮藏方式有利于南瓜子仁及其油脂品质, 该研究可为南瓜籽籽储藏及后续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海芦笋籽油的使用价值,对海芦笋种籽及其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海芦笋种籽的含油率为26.01%,并对种籽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以及总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进行测定。采用超声波溶剂法提取该种籽中的油脂,通过测定毛油的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和不皂化物,来评估籽油的质量。运用GC-MS对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海芦笋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是亚油酸(64.02%),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达到84.98%。采用HPLC方法,检测出海芦笋籽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同时,在200~400 nm处进行紫外扫描,得出海芦笋籽油可以作为一种广谱紫外线保护剂。结果表明:海芦笋籽油可以用于化妆品,医药和食品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以茶树的果实茶叶籽经初榨精炼得到的茶叶籽油为原料,模拟工厂实际情况,研究不同光照、温度及包装材质对茶叶籽油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光照及不同材质的容器储存条件下,茶叶籽油储藏385 d罗维朋比色红值、黄值、酸值及过氧化值增加均超过100%,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升高4.70%~10.80%,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下降2.54%~20.36%,角鲨烯质量分数下降24.87%~50.30%,维生素E质量分数下降29.63%~66.67%。茶叶籽油储藏影响因素大小依次是温度、光照及包装材质。茶叶籽油储藏的最好的条件是低温避光玻璃材质,因此茶叶籽油的避光低温储藏是其必要的条件。不同储藏条件下的茶叶籽油罗维朋比色与品质显著相关,罗维朋比色可间接判断油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茶叶籽油及其他油品的储藏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茶籽油在各精炼阶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籽油经碱炼后酸值和色泽大幅下降,脱色后油中过氧化值下降,脱臭工序中油脂的酸值与色泽变化较大. 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碱炼与冬化两个工序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比较大,碱炼茶籽油中硬脂酸含量降低,而冬化油中棕榈酸含量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探究未处理、微波、烘烤、炒籽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出油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微波处理80?s时的出油率最高,为(23.34±0.02)%。四种预处理方式得到的牡丹籽毛油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碘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酸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之,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及品质影响显著,其中微波处理是一种高品质的预处理方式,能够保留较高含量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陈婵  黄靖 《食品与机械》2024,40(1):140-144
目的:利用天然物质抹茶延长薏仁米货架期。方法:以新鲜薏仁米为原料,经过不同剂量抹茶茶粉处理,测定贮藏期间薏仁米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等各项指标及菌落总数和脂质氧化关键酶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剂量抹茶茶粉处理均会抑制薏仁米贮藏期间脂肪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以及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减少水分的消耗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抹茶对薏仁米的保藏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但添加质量分数为0.05%和0.08%的抹茶茶粉处理的保藏效果差异较小。贮藏4个月后,与自封袋组相比,添加质量分数为0.05%的抹茶茶粉处理组中薏仁米的脂肪酸值、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31.60%,30.77%,44.83%,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3.05%,28.74%,且游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新鲜薏仁米更相似。结论:抹茶能有效抑制薏仁米贮藏期间脂质氧化,延长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17.
茶叶籽油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树的成熟种子中提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可制成高级食用油、美容护肤品用油和医疗专用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籽油提取制备工艺、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生理活性成分检测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生产实践中茶树结实率低、茶叶籽含油率中等两大问题,论述了改良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增强茶叶籽丰产性、分子育种法提高茶叶籽含油率的可行性,旨在为制备优质的茶叶籽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微波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芝麻的水分含量、发芽率及其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对处理后芝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于90℃温度下干燥的前20 min内,芝麻含水量下降迅速,超过20 min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芝麻的水分散失速度逐渐变慢;微波干燥对芝麻的发芽率有破坏作用。干燥的前20 min内,温度低于80℃时,干燥温度升高对芝麻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温度高于80℃时,其对芝麻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干燥温度升高,干燥芝麻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烷烃类、萘类、酚类成分含量降低,醛类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9.
茶籽在贮藏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玥  郭华  王燕 《食品科技》2011,(5):74-79
介绍了茶籽中主要成分在近6个月的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经过测定茶籽仁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游离脂肪酸、淀粉和总糖的含量,得知在贮藏过程中茶籽仁中的水分和总糖的含量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呈波浪状缓慢下降,脂肪含量略有上升,淀粉的含量变化亦不大,而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呈直线上升状态。实验表明,在11月至来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在室温条件下贮藏干茶籽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