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立同时测定豆类中4种大豆异黄酮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探讨了该方法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显示,70%的乙醇在60℃超声提取40min时,效果最佳。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豆类中4种大豆异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和产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经典凯氏定氮法原理设计的KDN-08A半自动定氮仪对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进行快速测定.结果经t检验,与经典凯氏定氮法测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回收率在99.53%~100.19%之间.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HPLC 法测定食品中大豆低聚糖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食品中大豆低聚糖含量的方法。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色谱柱标为WATERS-NH2,柱温为40℃,流动相为乙晴:水(7:3),流速为1.0ml/min。样品处理先用3份水溶解样品,再用7份乙晴定容;最低检出限棉子糖为5.36×10-5g,水苏糖为6.67×10-5g;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1和0.984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7%和93.1%;8次样品测定分别为SD8.8256、43.2763,RSD%1.06%、1.41%。  相似文献   

4.
主要建立了HPLC法测定大豆提取物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HPLC法测定大豆提取物中大豆异黄酮的最佳条件是:采用Waters Symmetry5μmC18,250mm×4.6mm色谱柱;流速:1.0mL/min;波长260nm;柱温:35℃;流动相A为含0.1%(v/v)乙酸的乙腈溶液,流动相B为含0.1%(v/v)乙酸的超纯水溶液,流动相梯度:18%-35%N乙腈溶液。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回收率达98%,变异系数小于3%,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其它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5.
大豆分离蛋白及其制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特性和生产现状 ,找出了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比较了四种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 ,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提取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用碱法工艺提取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因素。通过试验,确定了提取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即pH值9.0、浸提温度50℃、固液比1:10的条件下浸提50min,提取率可达79.35%。  相似文献   

7.
大豆分离蛋白的乙酰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乙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SPI)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了乙酰化大豆分离蛋白(A-SPI)的最佳工艺条件.在这个条件下生产的 SPI 有较好的功能性质,提高了在 pH 值4.5~7范围的溶解性,降低了凝胶强度.同时,乙酰化不会改变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的数据是可靠的,效果是较好的,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热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粮油加工》2009,(8):72-75
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热压,探讨了经热压后大豆分离蛋白亚基、维持大豆分离蛋白分子构象的分子作用力及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热压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亚基无显著改变,分子作用力增强,蛋白质功能特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大豆分离蛋白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变性脱脂大豆粉或浓缩大豆蛋白为原料,经碱、酸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组分较均一、机能特性较强的蛋白质。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在pH4.2~5.6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粘度、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及持水性最弱;在该范围的两侧,随酸度或碱度增加,这些特性逐渐增强。大豆分离蛋白的粘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数学模型为y=1.103e~(0.6028x)+1.06,表现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10.
木瓜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分离蛋白经过加热预处理,木瓜蛋白酶2hr酶解后,水解度比不处理提高1倍,最佳处理条件为:90℃,10min,水解度的变化和大豆分离蛋白的SH含量变化有关。通过极差分析木瓜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水解条件为:PH=7.0,E:S=2.0%,温度55℃,反应时间12hr。  相似文献   

11.
Low-fat pork was produced at extrusion temperatures (ET) of 25, 32.2,43.3,54.4, or 65.6°C with addition of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at 0,1.5, or 3% and evaluated by measuring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ow-fat pork sausage links. ET and SPI addition influenced moisture retention and fat reduction. The highest ET(65.5°C) gave the highest fat reduction in extrudates. TBARS decreased as ET and SPI increased. Extrudates at higher ET made darker and redder sausages. The hardness value of the control wa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ausages from 65.6°C ET extrudates. The fat-reduced sausages were more springy and cohesive than the control. Depending on fat reduction, twin-screw extrusion influenced sausage color, texture, and lipid oxidation. The sausage links from 65.6°C ET extrudates with 1.5% SPI had the lowest fat, lowest TBARS, least cooking loss and were not different in hardness from control high-fat sausages.  相似文献   

12.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不同相对湿度(RH)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PI)膜的热特性以及谷氨酰胺转移酶(TGase)改性对热特性的影响。对于SPI膜,无论是对照膜还是TGase改性膜,蛋白膜的热稳定性随着RH的增高而下降。TGase改性改变了SPI膜吸热峰出现的位置与数量。在同一RH条件下,TGase改性膜更易失去水分。TGase改性使SPI膜的耐热特性基本未变。  相似文献   

13.
朱晓烨  迟玉杰  许岩  刘红玉 《食品科学》2010,31(19):422-425
大豆分离蛋白因其蛋白质含量高,具有凝胶性等多种功能特性,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大豆分离蛋白在贮藏过程中,其凝胶的稳定性往往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国内外研究发现,在贮藏过程中蛋白组成成分、蛋白浓度、温度、pH 值和离子强度等的变化对凝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各种改性方法可以提高大豆蛋白的凝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乳化剂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可食性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11种乳化剂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抗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和O_2透气量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蜂蜡和斯潘20对大豆分离蛋白膜具有最佳改善效果.进一步研究这两种乳化剂单一添加及复合使用时对膜综合性能的影响,同时测定膜表面接触角、成膜溶液中巯基及二硫键数量优化乳化剂使用量,最终获得复合使用两种乳化剂时,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改善效果明显,其添加量为蜂蜡0.0845%,斯潘200.506%,甘油1.335%.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大豆蛋白(SPI)膜为对象,从吸附动力学和水分吸附等温线研究了蛋白膜的水分吸附特性.SPI膜水分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受到所处相对湿度(RH)条件和增塑剂含量的影响.相对湿度和增塑剂含量越低,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反之,则越长.TGase改性明显降低了蛋白膜的水分吸附速率及达到平衡的水分含量.SPI膜水分吸附等温线数据能很好地与GAB模型吻合.  相似文献   

16.
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采用蛋白质乳化容量电导法,对不同浓度、PH和酶水解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乳化容量和乳化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在低密度时随浓度上升而增加,浓度达到6%以后趋于稳定;等电点时(PH4.5),乳化性最差,偏离等电点后尤其在偏碱性条件下,乳化性明显增加,酶水解后,乳化性变化产大,水解度17%时,乳化性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商业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为原料,通过喷射蒸煮结合超滤技术,制备一种高纯度、高溶解性、低异黄酮、易消化的大豆分离蛋白。主要制备过程为:商业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调pH值至9.0,进行胶体磨处理,120℃、90 s喷射蒸煮处理,再过80 ku超滤膜,所得蛋白分散液经酸沉、复溶、透析得大豆分离蛋白。所制备的蛋白纯度为84.63%(提高17.06%),氮溶指数为76.48%(提高67.71%),异黄酮含量由0.15 mg/g降至0.07 mg/g,且更容易被消化。相比于商业大豆浓缩蛋白,所制备的蛋白品质改善,制备工艺简单,可开发应用于特定人群专用蛋白配料。  相似文献   

18.
大豆分离蛋白成膜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成膜基质,研究了单宁、可溶性淀粉、微波、超声及干热处理对SPI膜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SPI成膜工艺,结果表明:单宁与可溶性淀粉可极显著(P<0.01)降低膜的透光率、水溶性、氧气及水蒸气透过性,可溶性淀粉可极显著(P<0.01)提高膜的抗拉伸强度;微波与超声处理可极显著(P<0.01)降低...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优化转谷氨酰胺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适于添加到冷饮食品中的大豆分离蛋白,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乳化性。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以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为试验因素,以乳化活力指数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TG酶的添加量0.93×10-4g、温度46℃、时间1.2h。在此条件下,乳化活力指数的预测值为1.9623m2/g,验证实验所得乳化活力指数为1.9658m2/g。所得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良好,达到设计要求,本实验得到的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显著高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大豆蛋白纳米纤维的结构形成和扩宽铁强化剂的食品工业应用,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为原料,通过5 h的酸热处理制备纳米纤维(soy protein isolate fibrils,Fib SPI),系统研究纤维形成前后蛋白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制备铁纳米颗粒(iron nanoparticles,Fe NPs),探究Fib SPI对铁的稳态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酸热处理过程中,SPI产生大量的β-折叠结构,其与硫磺素T结合,显示出增强的荧光强度;此外,7S组分先发生降解,利于纤维成核形成,随后11S逐渐被水解,促进纤维生长;同时水解产生大量的小肽组分,提高了产物的还原力。研究进一步利用Fib SPI递送铁纳米颗粒(Fe NPs),发现与原始SPI相比,铁纳米颗粒可在Fib SPI原位形成胶体稳定的铁-大豆蛋白纳米纤维复合物(Fe FibSPI),并以Fe(II)形式存在,其对乳液体系色泽及稳定性的影响较硫酸亚铁或氯化铁小。该研究可为构建新型植物基铁强化剂递送体系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