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小麦储藏危害真菌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菌孢子计数法,对不同含水量的小麦在储藏期间,危害真菌生长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0℃,13.3%、14.2%、15.7%、16.4%四个水分的小麦样品,除13.3%水分储藏90 d未检出有危害真菌生长外,14.2%水分储藏80 d时,可检出有真菌生长迹象,但生长很慢.15.7%和16.4%两个水分,储藏20 d时,检出有真菌生长,这些真菌初期生长速度较快,当达到一定的值时,生长逐步减缓,整个生长呈动态变化过程,即:孢子-菌丝-孢子;经初步鉴定表明:在本试验中以灰绿曲霉生长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白曲霉和青霉.整个试验期间样品的水分变化幅度为0.3%~0.9%,温度变化幅度为0.3~1.1℃,其变化大小与危害真菌生长有明显的关系;本方法与感染粒法比较,两者研究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大豆储藏真菌危害早期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大豆储藏中水分和温度的变化,与真菌生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大豆真菌危害早期预测方法。将样品含水量分别调至11.4%、12.1%、13.0%、13.9%、14.3%和14.7%,经低温平衡后,于10、15、20、25、30、35℃温箱中储藏,每隔10 d取样1次,检测样品中真菌生长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180 d。结果表明,11.4%水分大豆在6个试验温度下储藏均是安全的,12.1%水分样品在20℃以上储藏,检出有真菌生长,随着水分增加,真菌生长逐渐加快,大豆储藏水分与真菌生长速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大豆在15℃以下储藏,低温对真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超过20℃时这种影响会随着温度上升逐步变小。本试验对不同水分大豆储藏温度与真菌生长起始时间进行了幂函数拟合,得到了大豆储藏水分、温度,及真菌起始生长时间预测关系曲线,通过本曲线,可对高水分大豆短期储藏安全性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3.
稻谷储藏危害真菌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真菌孢子计数法,模拟不同含水量的稻谷,对储藏期间主要危害真菌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0℃,13.5%、14.1%、15.0%、16.1%、16.7%5个水分的试验稻谷样品,其中13.5%水分的样品储藏80 d时,发现有危害真菌生长迹象,但其生长速度很慢;14.1%和15.0%水分的样品,危害真菌感染时间为20 d,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而16.1%和16.7%水分的样品,危害真菌10 d即可检出,且生长迅速.稻谷储藏期间主要危害真菌,以灰绿曲霉和白曲霉为主,储粮水分在16.0%左右时,为两种曲霉生长优势的转折点,灰绿曲霉生长由强变弱,白曲霉生长由弱变强,它们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本试验期间,样品水分的变化与真菌的生长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小麦储藏安全水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储粮安全水分、真菌生长临界水分、储粮水分迁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常规条件下,储粮安全水分(MC)与真菌生长临界水分(mc)和储粮中水分迁移最大增量值(Δmc)有关,当MC+Δmc≤mc时,储粮是安全的,否则,是不安全的。并由此可得出储粮安全水分临界值MC=mc-Δmc。通过这个理论计算公式,以我国北方小麦储藏为例,进行了我国北方小麦储藏安全水分的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真菌生长临界水分为14.0%,水分迁移最大增量值为1.0%,我国北方小麦储藏安全水分临界值在13.0%左右。  相似文献   

5.
对玉米储藏水分和温度的变化与真菌生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种玉米储藏真菌危害早期预测的方法。将水分为12.2%、12.9%、13.5%、13.9%、14.7%、15.7%的玉米样品分别置于10、15、20、25、30、35℃6个温度下储存180 d,每10 d取样检测真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2%水分玉米在6个实验温度下未检出真菌生长。12.9%水分玉米在30℃和35℃高温条件下储藏半年,储藏后期有少量真菌检出,但对储藏品质影响较小,基本可保证储藏安全。13.5%水分的玉米在25℃及以下和13.9%水分玉米在20℃条件下储藏半年是安全的。14.7%和15.7%水分玉米在20℃及以上储藏均有真菌生长检出,水分越升高,真菌生长逐渐加快。15℃以下低温储藏对真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不同水分玉米的储藏温度与真菌生长起始时间进行了幂函数拟合,得到了玉米储藏水分、温度与真菌起始生长时间的预测关系曲线,通过此曲线可对高水分玉米短期安全储藏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玉米储藏主要危害真菌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储粮真茵孢子计数法,对不同含水量的玉米在储藏期间,主要危害真菌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新玉米清理、除杂后,采用喷雾法将水分调至14%、15%、16%、17%、18%五个梯度,于30℃恒温恒湿箱中储藏,定期取样,检测孢子数、水分、温度等指标,实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玉米储藏危害真菌以灰绿曲霉和白曲霉为主;在水分16%下,以灰绿曲霉生长为主,随着水分和储藏时间增加,与其危害程度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水分17%、18%时,以白曲霉生长为主,其对储粮的危害与储藏时间和水分有明显的相关性;两种曲霉具有典型的储粮真茵生长特征,即孢子-菌丝-孢子,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孢子呈动态上升趋势,与玉米危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小麦安全储藏水分及霉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小麦储藏条件,将小麦水分调成12.5%~15.5%,在15~35℃条件下储藏50d,研究小麦储藏安全性和霉菌活动的状况。结果表明,水分为13.0%的小麦在各试验温度组合中均没有发现霉菌含量显著增加现象(P>0.05),也没有出现原有优势霉菌被灰绿曲霉等典型储藏型霉菌替换的现象。试验结果还揭示了储藏温度与小麦储藏安全水分的关系,从30~15℃,储藏温度每降低5℃,小麦安全储藏水分可升高0.5个百分点,且没有霉菌明显活动的迹象,线性关系明显(r=1)。因此,在实际储藏环节,可根据小麦水分情况,通过控制储藏温度实现安全储藏。  相似文献   

8.
小麦储藏过程中,真菌在粮食中生长,会产生大量的孢子、菌丝及真菌分解物,它们可直接引起小麦中粉尘的变化。采用比浊法研究了13.3%、14.2%、15.7%、16.4%、18.2%水分的小麦在15、20、25、30℃下储藏90 d,粉尘的变化与真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3.3%和14.2%的小麦储藏90 d,未发现有真菌的生长,浊度值变化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小于0.250 A);15.7%、16.4%和18.2%水分的样品储藏中有部分检出有真菌的生长,初期浊度值在0.260~0.308 A,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被感染样品的真菌生长和浊度值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两者有良好的相关性。在储粮过程中通过对小麦粉尘变化的检测,可对储粮真菌的生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储存水分、温度和真菌生长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豆储存过程中水分、温度和真菌生长对其品质的影响。采用11.2%、11.8%、12.7%、13.9%和14.7%水分的大豆,分别置于10、15、20、25、30、35℃下模拟储存,周期180 d,检测储存真菌、发芽率和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豆储存中,真菌生长受储存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水分是决定真菌生长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影响真菌生长速度。真菌生长临界水分(11.8%左右)以下储存,种子发芽率和脂肪酸值主要受温度的影响,20℃以下低温储存能维持较高的发芽率,30℃以上储存会加剧脂肪酸值升高。真菌生长临界水分以上储存,种子发芽率和脂肪酸值受真菌生长和温度协同作用的影响,大豆储存水分越高,真菌生长越快,即使低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豆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0.
不同储藏温度下小麦的品质劣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储备粮,小麦陈化是粮食储存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测定不同温度的储藏条件下,小麦的脂肪酸值和发芽率随着储藏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探讨小麦品质劣变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储藏时间越长,储藏温度越高,小麦的脂肪酸值越大,发芽率越低,小麦的品质下降越快。  相似文献   

11.
研究水分、温度对稻谷储存过程中真菌生长和主要储存品质的影响。将稻谷设为含水量分别为12.1%、13.1%、14.0%、15.1%、16.0%的样品,分别置于10、15、20、25、30、35℃温度条件下模拟储存180 d后,检测稻谷样品中真菌生长、发芽率和脂肪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是真菌生长的决定因素,13.1%水分处于真菌生长临界水分以下,即使温度适宜真菌也不生长;14.0%处于真菌生长临界水分以上,水分越高越利于真菌孢子萌发生长,温度越高真菌生长速度越快;脂肪酸值受真菌生长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水分和温度,13.1%以下水分稻谷,没有真菌生长,脂肪酸值上升缓慢。14.0%以上水分稻谷,一旦真菌生长,就会加速脂肪酸值的升高;发芽率受温度影响程度最大,高温储存半年,无论是否有真菌生长,发芽率基本降为0,低温储存不仅能抑制真菌生长还利于保持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12.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fungicides captan, chloratalonil, pentachloronitrobenzene, thiram and the commercial mixture of captan and carboxin against storage fungi,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toxic effect on seed viability, were studied on seed of the Salamanca wheat variety.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wheat seed stored at 25°C with a high and low moisture content: (a) seed stored at a high relative humidity of 85%, to allow the development of fungi and (b) seed stored under dry conditions, with seed moisture contents below 13%. The germination of wheat seed, either with high or low moisture content, was slightly inhibited by the fungicide carboxin immediately following seed treatment. It appears that the fungicide temporarily promoted a slight effect of seed dormancy; however, this effect disappeared during the storage period. The fungicides chloratalonil, captan and carboxin+captan prevented the activity of the storage fungi, and protected the germination of the wheat seed stored at 85% relative humidity.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分离鉴定南美白对虾在冰温贮藏条件下的腐败菌,并分析其腐败能力的大小。通过冻结实验,确定南美白对虾的冰点,在0℃与冰点之间贮藏南美白对虾,从中分离腐败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分离得到的腐败菌接种至灭菌虾汁中,通过产硫化氢,降解蛋白质,产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衡量腐败能力的大小。结果表明:从南美白对虾中分离得到12株腐败菌,分别是Shewanella hafniensis,Acinetobacter johnsonii,Planoccoccus citreus,Bacillus cereus,Acinetobacter beijerinckii,Enterobacter hormaechei,Arthrobacter bergeri,Bacillus licheniformis,未鉴定出的菌株X1和X10。在冰温贮藏条件下,导致南美白对虾腐败的优势腐败菌依次是Shewanella hafniensis、X1、Acinetobacter johnsonii和Acinetobacter beijerinckii。   相似文献   

15.
该实验对变质面筋中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分离出的18株微生物全部为细菌,并对其进行面筋腐败验证试验,所有菌株均能在24 h内引起面筋变质。对面筋中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引起面筋变质的腐败微生物主要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以及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干燥工艺对高水分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从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3个维度探究不同干燥工艺下小麦品质变化规律。选取色泽、湿面筋含量、干燥速率3个指标作为响应值,结合响应面分析方法预测高水分小麦的最佳干燥工艺。结果:干燥温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小麦色泽加深,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下降,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上升,弱化度下降,粉质指数上升,小麦表皮由凸起的小矩形变为凹陷的小坑状,内部淀粉颗粒由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变为粗糙的不规则状。高水分小麦的最佳干燥工艺条件为干燥温度45 ℃,风速0.94 m/s,缓苏时间30.4 min,此时色泽L*值为58.811、湿面筋含量为27.292%,干燥速率为8.146×10-2%/min,综合评分为0.613。结论:热风干燥工艺的优化在保证干燥效率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改善了小麦干燥后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Two UK wheats of similar protein content but differing in hardness have been conditioned at temperatures of 4, 10.5, 19 and 28°C to a moisture content of 15.5%, using lying times in the range 2 to 24h. The milling performance of the wheats has been assessed in terms of flour yield, moisture content and grade colour figure (GCF). Flour yield was expressed as straight-run milling yield (SR) and also as total yield (TE) which included flour from the impact finishing of by-products. The use of a conditioning temperature of 28°C increased TE and SR for the hard wheat and TE for the soft wheat, but decreased SR for the latter. Both types showed a reduction in flour yield when a lying time of 2h was employed. The use of temperatures above or below 19°C led to improved GCF results. The combination of low temperatures and short lying times brought about reductions in flour moisture content but these reductions were shown to be only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accompanying decreases in flour yield.  相似文献   

18.
以开麦21为原料,对其进行鼓风干燥和调质处理,使其水分含量分别为12.5%,9.5%,7.7%和5.9%,在35℃下密封储藏,研究其储藏过程中生活力、电导率、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率的变化,探讨高温密闭储藏下小麦的水分含量与其储藏品质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35℃条件下,水分含量高的小麦其生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率降幅大;水分含量为7.7%的小麦电导率增幅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