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胚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胚的提取工艺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面粉厂(136001)曹海岳,赵原如小麦籽粒是由胚乳(82。5%)、麦胚(2.5%)、其皮(15%)三部分组成。小麦制粉的过程是将胚乳与麦皮、麦胚分开,并把胚乳磨细成粉,而麦胚麦皮都是副产品,作为饲料处理了。其实就营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常见的几种小麦胚的提取工艺,并分析了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小麦胚芽油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小麦胚芽为材料,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旋转设计溶剂浸提小麦胚芽油,探讨了原料颗粒度、水分含量,浸提最佳工艺条件等对小麦胚芽油出率的影响并分析油品质,结果表明,麦胚颗粒度宜选60目筛上物,水分含量以7.5%左右为宜;以二氯甲烷为浸提溶剂,溶剂与胚芽之比为2.1:1(V/W),温度35℃、浸提40min,出油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胚添加量、接种量和发酵时间3因素为自变量,麦胚酸奶感官评分为因变量,按中心组合设计法中的Box-Behnken法设计试验,考察各因素交互作用对麦胚酸奶感官质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小麦胚酸奶工艺进行优化.采用Design-Expert 7.1.1软件进行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确定小麦胚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小麦胚添加量7.2%,菌种添加量8.8%,发酵时间5h.在此条件下,酿制的小麦胚酸奶组织均匀、口感细腻、酸甜适度.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葡萄籽多酚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华丽  熊汉国  王玮 《食品与机械》2012,28(6):147-149,163
对葡萄籽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条件进行研究。以丙酮为最佳提取试剂,分别考察丙酮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对葡萄籽多酚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法设计响应面试验,对葡萄籽多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丙酮体积分数为72%,提取时间为32min,提取温度为65℃,提取次数为4次时葡萄籽多酚提取量可达2.892mg/mL。  相似文献   

6.
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研究溶剂法提取栀子油工艺。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作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栀子油得率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栀子油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栀子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 h、提取温度81℃、料液比1∶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栀子油得率达到19.21%,与模型预测值(19.37%)接近,说明所得优化条件可行。  相似文献   

7.
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研究溶剂法提取酸枣仁油工艺。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枣仁油得率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酸枣仁油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9 h、提取温度82.6℃、料液比1∶16.5,在此条件下,酸枣仁油得率达到32.21%,与模型预测值32.26%接近。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亚麻籽油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亚麻籽油的提取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亚麻籽油的提取工艺条件。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搅拌速率作为影响因素,以正己烷为溶剂、亚麻籽油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4因素3水平Box-Behnken试验,建立亚麻籽油提取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经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优化组合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6℃、提取时间2.2h、液固比8:1(mL/g)、搅拌速度310r/min。在此条件下亚麻籽油提取率为98.12%,与理论值98.28%接近。结论:所得提取条件可靠。  相似文献   

9.
以燕麦为原料,正己烷为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提取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为自变量,燕麦粕的残油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残油率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燕麦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55℃、每次浸提时间为80 min,浸提次数为3次,此时残油率的预测值为0.655%,其实际残油率为0.654%。  相似文献   

10.
小麦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胚是小麦加工业的主要副产物之一,每年可以开发利用的小麦胚潜藏量高达500万吨。在小麦胚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最高的,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的,极具有开发前景。本文采用水提法制备小麦胚水溶性总碳水化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料水比1:8,pH8.0,温度25℃,提取时间8h条件下,小麦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提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用超声波预先处理小麦胚芽,复合酶(纤维素酶:蛋白酶=1:5)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了复合酶用量、酶解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4个主要影响因素,响应面法优化小麦胚芽油的提取工艺。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复合酶用量﹥酶解温度﹥pH﹥酶解时间;优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水料比6:1,超声功率400w,处理20min,复合酶用量2.27%,酶解pH=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6.1h,小麦胚芽油得率为9.692%。所得小麦胚芽油中棕榈酸17.66%,油酸15.00%,亚油酸59.51%,亚麻酸6.6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2%。  相似文献   

12.
小麦胚芽水溶性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制备小麦胚芽水溶性蛋白,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pH8.0,提取时间8h,料水比1:8,温度25℃条件下,小麦胚芽水溶性蛋白质提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液化丙烷为溶剂,对亚临界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开展了中试放大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对亚临界萃取的料液比、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时间65min、料液比1∶8、萃取温度45℃,出油率为88.68%。在萃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三级罐组逆流萃取工艺,每罐萃取20min,温度45℃,以1∶1.5的料液比逆流萃取,小麦胚芽油的出油率为90.7%,每个萃取周期的溶剂用量仅为物料的1.5倍,与小试工艺料液比1∶8相比,每个萃取周期减少80%的溶剂用量,极大地降低了混合油脱溶的能耗。  相似文献   

14.
对小麦胚芽油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压榨法、浸出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冷榨法、水酶法等制取小麦胚芽油的原理、工艺,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小麦胚芽油的工业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冷榨法制取全脂小麦胚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原有冷榨机进行改造用于榨取小麦胚芽油,通过在轴内通冷却水等措施,控制榨油机榨膛温度,通过单因素及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试验,确定榨膛温度75℃、小麦胚芽含水量7%、榨油机的榨膛压力3.6MPa,制得小麦胚芽油中VE 含量为268.7mg/100g,磷脂含量为925mg/100g,小麦胚芽出油效率为32%。  相似文献   

16.
黄纪念  宋国辉  孙强  詹传保  魏红 《食品科学》2010,31(22):139-144
对脱脂麦胚中谷胱甘肽(GSH)和麦胚蛋白的提取进行研究。首先采用低pH 值条件从脱脂麦胚中提取谷胱甘肽,并采用超滤将该提取液中的谷胱甘肽与蛋白质进行分离。再对提取过GSH 后的麦胚残渣中的蛋白质进行碱提研究。最后合并超滤分离出的蛋白质与碱提蛋白质,采用等电点沉淀法对麦胚蛋白进行纯化制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分别对GSH 和麦胚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最终确定GSH 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pH6.3、提取时间15min、固液比1:13(g/mL)、提取温度55℃,GSH 的得率和提取率分别为0.31% 和72.1%。麦胚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pH10.5、提取温度65℃、固液比1:11、提取时间60min。提取蛋白质相对于碱提用沉淀的得率为39.2%,提取率为90.4%。相对于总麦胚得率为20.8%,提取率为58.8%。合并超滤截留液与碱提离心上清液,确定沉淀蛋白质最佳pH4.2,蛋白质沉淀率为97.5%,所得蛋白质含量达85.2%,相对于脱脂麦胚中总蛋白质提取率为81.1%。  相似文献   

17.
小麦胚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小麦胚芽中各种营养成分及其功能性质,总结了小麦胚芽方面的近几年的研究,主要包括小麦胚芽稳定化研究、小麦胚芽油、麦胚蛋白等物质提取的工艺研究、以及小麦胚芽其他各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Y. Ge    Y. Ni    H. Yan    Y. Chen    T. Cai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2,67(1):239-243
ABSTRACT: Natural vitamin E was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carbon dioxide (SFE-CO2) from wheat germ. Several SFE-CO2 parameters, such as extracting pressure, extracting temperature, and flow rate of carbon dioxide were examined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f central composite rotate design (CCRD). Through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the optimal processing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quadratic response surfaces were drawn from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tracting pressure, temperature, pressure × temperature interaction, and flow rate of CO2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yield of the natural Vitamin E's extraction, while two interactions containing the flow rate of CO2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yield of natural vitamin E. The optimal processing conditions of the extraction of natural vitamin E in wheat germ by SFE-CO2 were: extracting pressure 5000 PSI, extracting temperature 316 K, and flow rate of carbon dioxide 1.7 ml/min. Optimum value predicted by RSM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natural vitamin E was 2307 mg/100g. Close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predicted values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