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2.
拟建于北京市的奥林匹克图书馆方案。利用已有河道改建的“水”环境设计,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而有容的智慧之“水”,充分体现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客观上实现了环境与建筑在功能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建筑起源——“窝棚”的名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其与“爪棚”的比较,揭示出原始人创造“窝棚”是一个苦痛的过程,如此得到的“窝棚”蕴藏着非凡的力量,这正是国内建筑所普遍缺乏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启示:1.艺术是苦行的过程.2.空间的最高层次——“光的空间”存在于创造心灵的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王厅 《安徽建筑》2001,8(4):4-5
建筑艺术是建立在人类工程能力基础之上的“实用艺术”,这使得建筑师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造型与空间的推敲,同时还是对技术民力学法则的有机整合。在整个建筑艺术发展史以及现代建筑的实践中,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无不是技术手段与艺术创伤的最完美结合,本文试图从建筑艺术这种特有的属性出发,结合大量国内外作品实例,对建筑创作中技术形象与艺术形象的有机结合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求对建筑创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被多重层状界面划分所构成的室内,外空间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感知城市的基本印象.笔者通过剖析当代城市中典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提出广泛存在于建筑形式中的“层”的概念,明确“层”是当代建筑的基本词汇“编辑”则是对于“层”的理性处理的方法.进而将“层”的概念扩展到城市,认为城市空间是“层组”的多维集合,以此建立认识建筑的新的思维框架.建筑的个性化创作尽管存在着不同的途径,但可以归纳为对形成围合的“层组”进行独特的秩序表达,并通过“编辑”的方法形成建筑空间形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嵩 《华中建筑》2009,27(11):170-172
国内高校建筑教学在"布扎"体系得影响下,往往以"正图"为设计教学和评价的核心。该文分析了这种教学体系的危害,对"正图"和"草图"概念加以剖析,提出了以"草图"为核心的设计教学体系,以提高建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焦洋 《南方建筑》2011,(4):72-77
北宋东京的皇城与宫城一直以来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关于皇城与宫城的记载见诸于各种历史文献,对于考古成果的认定亦是不尽相同。本文综合运用建筑与历史学方法,通过与唐长安皇城、宫城空间范围与功能布局的比对,提出如下观点,在北宋东京并不存在如唐长安模式的实际意义上的皇城,历史文献中的提及的"宫城"与"皇城"是对同一空间范围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窑”字与“窑洞”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探析,并结合实例解读了“窑”字与“窑洞”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中国古建筑唤回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张家港广电大厦的创作和设计是在寻“根”和追“表’中找归宿。寻“根”:是吸取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喻意“中国古塔”的形意、沿用对称构图原理和造国技能。追“表”:追求现代文化气息,采用现代技术、材料和技巧。实现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的高度融合,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自然环境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汤世才  赵阿宝 《山西建筑》2010,36(14):36-37
通过借鉴柯林.罗对建筑"图—底""实—虚"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夏雨幼儿园的空间和实体特征,指出夏雨幼儿园是面向内部体量消解的"虚"与面向外部建筑展示的"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郑南根 《四川建筑》2009,39(3):52-53
"道"是中国三大传统思想中重要的一支,影响广泛,其哲学内涵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文章从单体建筑这个角度来介绍和分析,以揭示道对单体建筑的影响以及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2.
张磊  黄欣 《华中建筑》2014,(11):24-27
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立场的"空间"理论分析、直线进化时间观、杰弗逊"第三世界批评"三种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独特逻辑。认为"传统"遭遇了西方"他者"文化的碰撞,价值系统发生转型是中国现代建筑对待"传统"问题发生价值转移的重要?因。"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峙及赶超关系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3.
庄丽娥 《工业建筑》2013,43(2):172-174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从总体布局、形式表征、功能空间、材料细部四方面入手,对形成于近代、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的"嘉庚建筑"在1990—2010年代的新一轮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梳理,研究其如何汲取近代"嘉庚建筑"在应对地方自然条件、延续地方建筑文化、发展地方建筑技艺等方面的智慧,进行当代校园建筑的创作,最终形成既有嘉庚风貌,又具时代风采的新建筑,为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宋照青  岑岭  董艺 《时代建筑》2012,(5):134-141
文章表达建筑师面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中追求强烈视觉效果的倾向,思考用更多富含传统建筑意境的空间处理手法来表达东方哲学中对意境的追求。通过苏州仁恒观棠社区、棠北社区的设计实践,建筑师对建筑布局、建筑院落空间、建筑街巷空间以及材料进行积极尝试,最终用建筑留白、摹画自然、自我消隐的方式诠释了传统建筑意境,用"无"表达了更多的"有"。  相似文献   

15.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有过三种代表性的关于"多"与"少"的观点,本文试通过比较建筑学中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即对三种相互没有影响的不同理论观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共同或不同的规律,以此回顾建筑思潮的发展过程,给今后的建筑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四川建材》2016,(1):93-94
"长春邮便局"是长春历史建筑发展的见证者,是长春在一段历史发展时期的标志之一。分析研究"长春邮便局"旧址建筑的建筑风格,可以初步认识到"满铁长春附属地"历史建筑发展的概况,并了解到长春历史建筑对我们的意义,学会尊重和保护这个曾经对长春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使其可以充分合理地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6,(5)
伪满"第二厅舍"又称伪满首都警察厅,是伪满洲国最早建成的办公建筑,是伪满洲国最早建成的办公建筑,也是第一座"满洲式"建筑。自伪满洲国成立时期建成初貌,后历经数次变迁,本文试从建筑学角度对其建筑形式进行探索,探索其文脉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安徽建筑》2019,(11):25-26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因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及各方面的要求而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具有重大价值的"文保"类建筑自然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但大部分历史建筑却仍在"编外",他们最终难逃被拆迁的厄运。与此同时,意味着一段历史以及其伴随的文化也将从记忆中抹去。当我们以后想再去研究这段历史,这个建筑的时候就出现了豁口。"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就是一本史书,是活化石,尤其是历史建筑。文章旨在探索关于"非文保"类历史建筑的在当代生活的遗存问题,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价值,从而找到适合"非文保"类历史建筑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