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岩心和测井数据,将辽东地区新生界自下而上划分为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新近系-第四系三套构造层。构造层的发育分别对应于盆地演化的强烈伸展断陷期、强走滑断坳转换期和热沉降坳陷期三个阶段。对应于各阶段构造的差异活动,各构造层断裂的发育特征存在差异。下部构造层以发育NNE向正断层为主,断裂组合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中部构造层以NNE向走滑断裂为主,断裂组合以走滑构造样式为主;上部构造层多为NE向次级断裂,断裂发育组合以弱走滑构造样式为主。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中小盆地是随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的活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印支,燕山,喜山期分别形成坳陷型,断坳型和断陷型三大基本类型的盆地,相应的沉积建造可分为三叠系,侏罗-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几个构造层。不同类型的盆地有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坳陷型盆地应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坳舅地以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而断陷型盆地则应以寻找岩性类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凹陷北半环的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口凹陷北半环位于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坳陷内,油气富集,构造复杂。系统分析该区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勘探方向,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两大类。新生界以来,主要经历了7次构造旋回,造成现今的构造格局。主要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在走滑断层两侧,其次在伸展构造上升盘发育有利圈闭,中浅层两盘都具有有利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中小盆地是随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的活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印支、燕山、喜山期分别形成坳陷型、断坳型和断陷型三大基本类型的盆地,相应的沉积建造可分为三叠系、株罗—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几个构造层。不同类型的盆地有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坳陷型企地应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坳陷盆地以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而断陷型盆地则应以寻找岩性类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5.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裂陷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两期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半地堑和地堑两种裂陷构造样式以及“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裂陷结构特征。从力学和岩石圈伸展角度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的裂陷作用是在印支地块旋转挤出相关的左行旋转力和东侧古南海俯冲产生的近南南东向拉伸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的,而晚渐新世盆地伸展作用的主要构造动力是南海海底扩张;认为岩石圈热状态直接制约了上地壳伸展方式,北部坳陷带在相对冷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以半地堑构造为主的单断式裂陷带,而中央坳陷带在相对热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由半地堑和地堑组成的复式裂陷带。图12参23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生代受到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的影响,但因被晚白垩世以来沉积物覆盖,没有很好的露头资料,使得其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具体特征仍不清楚。基于地震等资料,利用平衡剖面分析以及计算缩短率等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基底及盖层的构造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根据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残余厚度与研究区构造演化剖面等资料,按照中生代构造运动强度将黄骅坳陷分为印支期强挤压区(南部地区)、中生代弱变形区(中部地区)和燕山运动强挤压区(北部地区)。黄骅坳陷中生代主要经历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两期应力方向不同的挤压构造活动,其中印支期鲁西地块向北与黄骅坳陷发生挤压碰撞使得黄骅坳陷南部地区产生了大量逆冲断层,而燕山期燕山褶皱带对黄骅坳陷施加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并促使其在北部地区形成了巨大复背斜。黄骅坳陷南部地区在印支期发生强烈变形,中部及北部地区印支运动响应微弱;燕山运动则正好相反,在黄骅坳陷北部地区活动强烈,在中部及南部地区响应微弱;黄骅坳陷中部地区即孔店-北大港地区构造活动微弱,为两期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的分界带。中生代变形强烈的区域往往拥有更高的油气勘探潜力,总体上位于黄骅坳陷北部地区的潜山普遍优于位于中南部地区的潜山,而南部地区的潜山则普遍优于中部地区的潜山。本文研究结果对黄骅坳陷下一步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地震解释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带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3个阶段。裂陷Ⅰ幕,歧口凹陷呈断陷结构,先存NNE向、NWW向断层发生斜向伸展,NE向断层为新生断层;裂陷Ⅱ幕,歧口凹陷呈断-坳结构,先存NNE向、NWW向、NE向断裂再活动,EW向断层为新生断层;后裂陷期,歧口凹陷呈坳陷结构,多期斜向伸展变形叠加形成现今不同类型的断裂带。断裂带可划分为5种类型:第1类多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2类变换-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WW向变换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3类单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古近系伸展断层形成;第4类伸展-变换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变换变形而成;第5类横向背斜型断裂带受新近系横向背斜控制而发育。在各演化阶段,主干断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与区域伸展应力方向的夹角共同控制了歧口凹陷中洼陷的形成、规模与迁移特征。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对其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及油气运移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合肥盆地演化及构造样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3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晚期、喜山晚期的冲断作用及燕山早期、喜山早期的伸展运动,形成了挤压构造、伸展构造、负反转构造和走滑构造等4种局部构造样式。现今的构造样式是上述5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对合肥盆地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将为进行圈闭评价以及今后的钻探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二、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成果,对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的构造层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不整合界面、构造发育特征及地层组合情况,将研究区沉积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层,经历了晚侏罗世断陷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断陷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断坳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坳陷发育阶段4个阶段.不同构造层构造特征不同:中—上侏罗统构造层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形成箕状结构火山岩断陷;下白垩统构造层以伸展构造样式和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形成箕状结构断陷;上白垩统构造层以反转构造样式为主.该研究结果对明确红旗凹陷地质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岩石圈与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热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横贯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与盆地的6条区域地质[CD*2]地球物理解释地学大断面,结合岩石学研究成果,在综合分析中新生代以来岩石圈壳幔结构组成、岩石圈尺度大地构造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盆地在岩石圈尺度构造[CD*2]热体制方面的差异特征,认为:塔里木、准葛尔、四川盆地成因的构造[CD*2]热体制为大陆深俯冲;柴达木、酒泉盆地成因构造[CD*2]热体制为:早期岩石圈减薄诱发走滑拉分和晚期构造挤压反转;临汾、银川新生代盆地对应岩石圈热胀[CD*2]拉伸;松辽盆地以岩石圈压扭性热胀与地幔热收缩为特色;渤海湾盆地则以岩石圈地幔减薄与增厚波动为特征。这样一种区域性岩石圈尺度的伸展、压缩或压缩兼剪切的构造面貌,与中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体制下的岩石圈深部物质运动有关,为当今中国大陆地区近地壳浅部不同类型盆地生成的构造[CD*2]热体制差异研究,提供岩石圈尺度的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发育中-强幅度超压,钻井实测压力换算的最大压力系数为2.0,最大剩余压力达40 MPa。分析发现,储层含油性与超压发育程度具有相关性,认为现今储层超压主要源自烃源岩生油超压流体传递。综合盆地模拟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了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古压力的演化历史,认为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快速沉降作用是导致孔隙流体排出受阻而形成第一期储层流体超压的主要原因,但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初期构造抬升的泄压作用可使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至常压;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由于烃源岩主体仍然处于主油阶段,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大量含油气超压流体充注砂岩储层是形成第二期储层超压的主导成因。  相似文献   

12.
临清坳陷中新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和大地构造分析方法,对临清坳陷中新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馆陶组(N1g)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粗面玄武岩,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无Eu异常,稀土总量较低.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蛛网图显示负斜率较大的右倾曲线,并有不同程度的Nb-Ta和Sr元素富集以及Zr、Ti和Y元素的轻度亏损,含量较低的不相容元素基本上呈平滑分布.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玄武岩岩浆主要来自亏损软流圈地幔,同时存在轻微的岩石圈地幔混染作用.包括临清坳陷在内的渤海湾盆地是地幔上隆而造成岩石圈伸展减薄的产物,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陆内扩张盆地.  相似文献   

13.
储层敏感性分析是判别储层伤害程度的重要手段,对后期高效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垦西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心样品,结合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及压汞测试、流动水驱实验,对馆陶组上段和下段储层伤害指数和敏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石胶结疏松,孔隙结构总体孔径较大,孔喉分布较均匀,连通性较好;岩石矿物组成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岩屑为主,黏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及伊蒙混层;馆上段以细粒为主,馆下段以中粒为主。(2)馆陶组储层普遍具中等速敏性、弱碱敏性、弱盐敏性特征;上下两段的酸敏性特征差异较大,上段具有非酸敏性特征,而下段具有强酸敏性特征,酸敏指数达78.28%;(3)研究区馆陶组铁白云石、绿泥石含量及孔隙结构对储层敏感性具有控制作用。(4)控制注采流速是研究区开发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对馆下段酸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要进行防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14.
渤海南部海域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在近期勘探获得亿吨级油气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凹陷构造特征分析,揭示莱州湾凹陷同时具有断陷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根据断裂活动特点和强度,将凹陷内断层划分为3类,它们分别对凹陷格局形成、沉积体系与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并将莱州湾凹陷演化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孔店组(Ek)至沙河街组三段(Es3)的早期断陷、沙河街组一、二段(Es1+2)至东营组(Ed)的中期走滑和晚期活化阶段(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对凹陷内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种类型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凹陷沉积充填、沉降中心迁移以及烃源岩形成演化;另外,由于晚期强烈的构造和火山活动,对莱州湾凹陷的晚期成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东营断陷盆地区域盖层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营断陷盆地已知油气藏的分布均受盆地区域性盖层控制。盆地内部是沙一段泥岩盖层,西部是馆陶组浅层泥岩盖层,南部是大面积分布的火成岩盖层。三种不同层位区域性盖层的有机配合,阻止油、气散失,使该盆地成为渤海湾油区众多含油气盆地中含油气最富的盆地,并控制了油气藏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幕次划分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构造运动的一致性入手,运用构造运动与沉积环境、火山喷发之间的关系,综合各油田对所在坳陷或凹陷的认识,提出渤海湾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划分为侯镇幕、济阳幕、东营幕、渤海幕的新观点.指出其在四大沉积期内存在孔二段、沙河街组四-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三套烃源岩,相比而言沙河街组四-三段的烃源岩分布范围大生烃能力强,整体上具有沉降中心由南向北和由西向东迁移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旋回相应发育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东营组烃源岩为海域盆地所特有,且晚期快速沉降有助于其成熟,因此,渤海海域盆地具有更为优越的烃源条件;其次,渤海海域盆地新近系广泛发育浅水-极浅水三角洲,是海域特有的一套勘探层系;最后,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的长期持续活动最终形成了渤海海域盆地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的油气富集带,是当前渤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渤海海域盆地演化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渤海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阳信洼陷构造岩浆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阳信洼陷在老第三纪存在陡坡带、洼陷带及缓坡带,属左旋张担应力场作用下的箕状断陷;新第三纪转变为右旋压扭应力场作用下的整体拗陷.洼陷经历了幔隆张裂、初始裂谷、裂谷裂陷及坳陷四个发育阶段,发育三期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其演化趋势是从孔店期到馆陶期碱质增加、酸度减少,反映岩石圈不断扩张变薄的过程.注陷最有利于油气生成聚集的构造演化期是裂陷期.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秦南凹陷位于NE向郯庐断裂带和NW向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交会形成的强烈转换拉张构造区,其断裂系统具有伸展与走滑双重动力作用机制。通过对秦南凹陷各个洼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精细描述,统计对比了主要控洼断裂在新生代各时期的活动量,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秦南凹陷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秦南凹陷的断裂发育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断裂活动强度在区域上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活动性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迁移;秦南凹陷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其中,西洼和东南洼为伸展构造,东洼以走滑-伸展构造为主;秦南凹陷中生代晚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分为7个阶段。通过分析秦南凹陷伸展与走滑的双重动力作用机制及各个洼陷构造发育特征的差异性,揭示了秦南凹陷的构造特征对油气赋存和成藏的影响,为秦南凹陷东洼的有利油气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控油作用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性与烃源岩分布地区性的关系、构造样式含油气性和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改造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文中指出燕山早期伸展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形成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第三纪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形成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喜玛拉雅晚期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形成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构造,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藏,纵弯背斜在三湖地区为含气构造。喜玛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形成的油气藏常受到喜马拉雅晚期强烈压缩构造样式的改造,背斜核部的伸展构造对油气藏有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