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比较开放与全腔镜下行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150例中期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全腔镜食管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与对照组(开放性食管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总量、胸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d白细胞计数(WBC)比术前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心律失常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吻合口狭窄、声音嘶哑、胸腔积液、吻合口瘘、胸腔乳糜瘘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腔镜食管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的机体应激反应影响与开放术式类似,但前者对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创伤小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完全电视胸腔镜技术(VATS)在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与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中患者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VATS根治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的临床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及手术安全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TNM分期数据对比差异不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E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对照组降低;且观察组中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VAS疼痛评分均相较于对照组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率及术后一年肿瘤复发情况和发生远处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患者行VATS根治术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可将其推广应用在临床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切口方式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观察组,n=50)患者采用右前外侧切口行食管癌根治术,B组(对照组,n=52)患者采用左后外侧切口行食管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单肺通气时间、胸腔开放时间、手术时间,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术后3M检测患者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比、体重)、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中单肺通气时间、胸腔开放时间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气指标(PaO_2、PaCO_2、SaO_2)和肺功能指标(VC、FVC、FEV1、MV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W血气指标和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M、3M血气指标(PaO_2、PaCO_2)和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术后1M、3M血气指标SaO_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脓胸、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前外侧切口和左后外侧切口行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前者缩短了患者术中胸腔开放和单肺通气的时间,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胸腔镜辅助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多发肋骨骨折患者272例,158例接受胸腔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114例患者行传统开胸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围术期血气指标变化。结果:胸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胸引流管留置时间低于开放组,其切口利用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13%低于开放组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h的PaO_2、SaO_2、PaO_2/FiO_2均较术前升高,PaCO_2均较术前降低,胸腔镜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传统术式而言,胸腔镜辅助治疗多发肋骨骨折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开放性根治术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大体积肾癌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65例大体积肾癌患者,其中3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组),32例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开放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和预后、复发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显著高于开放组,失血量显著低于开放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开放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19例(57.6%)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13例(39.4%)死亡;开放组术后22例(68.8%)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15例(46.9%)死亡;两组之间的病灶转移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掌握手术入路和操作技巧前提下,腹腔镜根治术在大体积肾癌应用中亦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VATS)对穿透性胸部创伤合并血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0年5月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12例穿透性胸部创伤合并血气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微创组(62例)和开放组(50例),微创组行VATS手术治疗,开放组行开胸手术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及输血量、引流量及胸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短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微创组vs开放组:13.79%vs 34.00%)(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穿透性胸部创伤合并血气胸与开放手术相比,可缩短手术耗时及总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失血与输血量、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及减少引流量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92例胸腺瘤合并M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腔镜组、开胸组,各96例,分别实施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及传统胸骨正中劈开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实施6个月随访,观察其治疗结局。结果 :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6%,低于开胸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胸腔镜组失访3例,开胸组失访5例。胸腔镜组、开胸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80%、86.8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腔镜合并MG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明显围手术期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症的疗效、安全性与经济性。方法 :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精索静脉曲张症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将其纳入开放组(n=22)、腹腔镜组(n=38)、显微镜组(n=18),分别实施开放手术、腹腔镜下、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比较3组患者手术、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睾丸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腹腔镜组、显微镜组术后2 h VAS评分、出院至恢复工作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开放组,腹腔镜组、开放组、显微镜组手术时间依次增加,腹腔镜组、显微镜组、开放组住院时间依次增加;腹腔镜组、显微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精子密度、前向运动、EDV均较术前升高,PSV、RI、PR均较术前降低,腹腔镜组、显微镜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鉴于显微镜技术手术时间较长、操作稍显复杂的弊端,腹腔镜术式可作为精索静脉曲张症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内镜及腹腔镜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的疗效与安全性,总结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对比开腹组(n=74)、腹腔镜组(n=48)、内镜组(n=63)三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 :内镜组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1 d疼痛评分、术后1 d恶心评分、术后1 d呕吐低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上述指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治疗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腹腔镜组、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及腹腔镜治疗PPC疗效肯定且较开腹安全性更佳,应当区分适应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对改善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2015年收治的39例管状胃消化道重建食管癌患者为A组,自2010年—2013年行全胃重建39例患者为对照组(NC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内生存质量变化,探讨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FVC均较术前降低,NC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日均胃肠减压量、术后住院时间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NC组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逐渐升高,A组生活质量总分及食欲减退、进食疼痛评分升高均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能够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早期恢复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定位下微创软通道术在高龄20~30ml幕上血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高龄20~30mL幕上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及保守组,各30例。微创组采取CT定位下微创软通道手术治疗,保守组采取保守疗法。对比治疗前及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临床效果,并对比治疗前、治疗7d、治疗1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估),另比较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微创组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保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效果等级分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总有效率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在组间、时间、交互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7d、治疗后1个月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两组治疗1个月均高于治疗7d,微创组治疗7d、治疗后1个月均高于微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GOS评分等级分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预后良好率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保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位下微创软通道手术在高龄20~30mL幕上血肿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优于保守疗法,且预后改善更为明显,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艾拉光动力联合激素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拉光动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外敷5-氨基酮戊酸后氦氖激光照射,2次照射期间选用卤米松乳膏外用。对照组单纯选用卤米松乳膏外用。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40﹪。观察组治愈率为70﹪,对照组为20﹪。观察组复发率为8﹪,对照组为25﹪。观察组有效率、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拉光动力联合激素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年龄对微创型动态血糖监测(CGM)的影响,分析导致CGM监测异常的原因。方法连续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诊治患者196例,按照年龄是否大于等于60岁分为老年组(105例)及对照组(91例)。2组患者均使用同一品牌型号微创型CGM仪监测血糖。结果 CGM监测中,老年T2DM组血糖过高频次、血糖过低频次及血糖异常总频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GM监测异常报警原因分析中,老年T2DM组异常报警总频次、校准错误报警频次、断开报警频次及探头信号不在正常范围报警频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对象CGMS中图像异常原因分析中,老年T2DM组老年T2DM组图像异常总次数、关机原因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T2DM患者CGM监测易出现血糖异常、异常报警及图像异常,医护人员应通过详细讲解接受CGM监测注意事项、制定老年患者CGM监测方案、规范CGM操作流程降低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患者采用经皮撬拨联合PFNA治疗(观察组)、另外44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下PFNA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操作指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手术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髋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4.00%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与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切开复位PFNA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手术并发症率更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罗琴 《现代仪器》2013,(5):83-85
目的观察分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与普罗布考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38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500mg/d,2次/d。2组均连续服药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TC、TG、LDC-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间血脂指标TC、TG、LDC-L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完成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阿托伐他汀钙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效果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钙,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CA724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结合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6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8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研究组在腹腔镜D2根治术的基础上结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预后情况、CA724表达水平以及阳性率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检验CA724水平与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0.53%)高于对照组患者(4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9,P=0.158);研究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78.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6.67%),复发转移率(18.42%)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9、6.266,P=0.048、0.012);两组患者术后的CA724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χ2/t=5.643、6.546,P<0.001);CA724的表达平与患者的疗效及三年生存率呈负相关(r=-0.625、-0.732和-0.832、-0.839,P均<0.001),与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呈正相关(r=0.662和0.873,P均<0.001)。结论:血清CA724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当CA724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较低时,提示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新技术中医五行音乐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作用。方法收集病例数67例全部来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采用照随机化设计,按照2:2:1比例,分别随机分配到3组,观察期为21天,中医五行音乐组与西洋乐组每接受5天音乐治疗休息2天。治疗前后分别聆听中医五行音乐和西洋乐,对照组不接受任何音乐治疗。以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Karnofsky(KSP)评分及患者症状日记分别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评参数。结果校正年龄分层因素后,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积分、KPS积分改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两两比较,中医五行音乐组与西洋乐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行音乐在提高老年及非老年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与西洋乐及不接受音乐治疗者之间存在疗效差异。中医五行音乐暂时优于西洋乐。中期结果显示出老年肿瘤患者症状日记评分作为一种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其敏感度仍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不同频率运行电刺激盆底医疗设备,探索其在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缓解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为临床使用电刺激盆底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参数选择时提供临床数据支撑。方法:收集在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在本医院妇产科收治的行“子宫全切+盆淋清扫”、辅以病理验证的恶性肿瘤90例宫颈癌患病人员,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高频率组(给予频率为100Hz盆底康复治疗仪)、低频率(给予频率为2Hz盆底康复治疗仪)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不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每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盆底障碍功能问卷评分及临床症状评价疗效的差异性。结果:术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PFDI-20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93,P=0.061),治疗后PFDI-20得分在高频组与低频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67),高频组与对照组、低频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90例患者在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9.454,p=0.009),高频组与低频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2=0.371,p=0.573);高频组与对照组对比及低频组与对照组对比,盆底功能障碍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法,能够有效激活患者盆底肌力,使其膀胱功能获得改善,在直肠与性功能方面相应增强,以此切实保障患者生活品质。同时,此种康复治疗法,具有医疗安全性、疗效显著等优点可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